應該是去認真探尋自己熱愛的知識,直到把它弄懂吧。高中的時候有很多學科是自己喜歡的,但最擅長的還是化學和生物。從小就在對自然環境感興趣,熱愛小溪裏的魚,田野邊的花,還有那奔跑的小狗。看的電視節目壹般是《動物世界》、《寰宇地理》等等紀錄片,我常常驚嘆於我身邊的世界物種是那麽得神奇和多樣:澳洲有卵生的哺乳動物鴨嘴獸,人類的起源在東非,俄羅斯的凍土裏埋著劍齒虎,還有巴西熱帶雨林裏無數的動植物……成千上萬的物種是怎麽形成的?是什麽東西構成了這個繁花似錦的大千世界?我渴望去了解這個充滿未知的世界。隨著學齡的增長,我慢慢了解到,世界上那數不清的東西,不過是那元素周期表中那為數不多的百余種元素構成的。分子破裂、原子重組構成了我身邊的世界,這是我對化學最初的認識。我也試著去探尋物質的變化及其規律,試著用學到的知識去解釋身邊的問題。我知道了,原來生命樹上最高級的動物和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間沒有本質的不同,都是以DNA為遺傳物質的,居然還***用壹套密碼子;我想追尋達爾文的足跡,登上貝格爾號去加拉帕戈斯群島研究那裏的地雀,去探尋物種的起源和進化,研究環境對物種的影響;我驚嘆於克拉克、沃森發現的DNA雙螺旋結構近乎藝術品的完美與工整,原來我們脫口而出的“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發現是那麽的艱難,科學不是壹蹴而就的,也經歷了螺旋式的上升。我知道了生物多樣性對我們的意義。人類的活動極大影響了自然環境,我也會力所能及地降低人類對環境的影響。現在回望學生時代,依然為自己的熱情和執著而感動。踩著前人的肩膀學習自己熱愛的知識,那時的我有著即便今天也難以獲得的滿足和愉悅,這種滿足很單純,很快樂,和成績沒有太多關系。我弄懂了嗎?沒有。我就像那個滄海拾貝的孩子,為偶然拾得的貝殼欣喜,實則對面前的大海壹無所知。凝望遠去貝格爾號的帆影,劃開自然的神秘面紗。發現化學、生物及自然的神奇需要壹代又壹代人的努力。科研工作者就像壹群圍著糖果屋的小孩子,小心翼翼、充滿期待地剝開手中的糖紙,滿懷希望。現在的我從事著和化學、生物完全沒關系的工作。但對化學、生物和大自然的熱愛依舊和孩提時代壹樣沒有改變。依然從各個渠道去獲得去了解最新的學科信息,去看BBC的《地球脈動2》和《藍色星球2》,繼續為大自然的神奇驚嘆不已。記得初二下學期最後壹本生物書(人教版)後記中寫道:“對於生物的學習即將告壹段落,但生物學科在不停發展,我們將及時關註。”是的,我也在關註和學習,這是我最簡單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