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壹首美麗的魏晉時代的小詩,讓我留心到伯勞的。魏晉時代的民歌音韻流麗,節奏輕快。有著別樣的雋永。比如這首夏天的民歌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
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
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魏晉 ·?無名氏《西洲曲》
我愛的人,知道西洲有梅樹,於是他去往西洲,去采集梅子,然後寄去江北。
而我穿著此時夏天的杏子紅的衣裳,頭發青青,最美的季節,我愛的人不在家。
西洲在什麽地方呢?需要劃船,穿過橋頭渡口。
到了黃昏,雙雙伯勞鳥返回,風吹動著門口的烏桕樹,而我的他還沒有回來。
烏桕樹下,就是我的家,我等著心焦,打開了房門,而我將外面的鳥聲,當成了敲門聲,結果沒有看到郎君回來,於是為了打發時間,我直接駕著小船去前面的南湯,采集蓮子和蓮花。
這首詩有著清新的江南水鄉的夏日風情,伯勞雙雙飛回烏桕樹,有著壹種清曠的憂傷。
那伯勞是什麽鳥呢?
伯勞在先秦時代,叫作“鵙”,音“局”,從字形上看,像壹只有貝類花紋的鳥。
先秦《禮記月令》有仲夏之月 “螳螂生.鵙始鳴. 反舌無聲”,就是說,仲夏這個月裏,會有螳螂孵化出來,.鵙鳥開始鳴叫,百舌鳥反而沈寂了。這個鵙鳥,就是伯勞。
後人根據夏天芒種節氣的物候,將這三種動物特殊的現象,列為芒種三候,其每五日為壹候,而伯勞鳥開始鳴叫,意味著仲夏芒種進入第二階段。也就是說在先秦,仲夏芒種時段,伯勞常見,且經常聽得見叫聲。
“七月鳴鵙,八月載績。
載玄載黃,我朱孔陽,
為公子裳。” 詩經 《國風·豳風?(今陜西邠縣壹帶)七月》
同壹時期的《詩經》是先秦的民歌,記錄北方地區壹年四季的物候和人們的生產勞作,寫到了七月伯勞鳥啼聲熱烈,八月裏開始麻織,染絲有黑有黃,而我染的紅色更鮮亮,獻給貴人公子做衣裳。
也就是說,伯勞鳥從農歷四月開始啼叫,到七月,幾乎家家北方的山林住所都聽的到,是常見的農林鳥類。
伯勞鳥的聲音很特別, “百勞以五月鳴,其聲鵙鵙",伯勞鳥的在農歷五月仲夏鳴叫,發出短促”局局“的聲響。這種有著貝殼花紋的鳥類,體型偏大,性格兇猛,常常雙雙棲息在樹上,將夏天的昆蟲,蛇類帶回樹頂,餵食幼子。而農歷五月,是它們頻繁求偶繁殖哺育的階段,發出頻繁的叫聲。
而伯勞鳥此階段雙宿雙飛,建設家園,忙碌異常。
這也是後來魏晉時代的民歌用”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來形容女子等待丈夫日暮歸來的孤獨惆悵。伯勞鳥都回家了,我的妳,卻還在西洲,沒有回來。
是用伯勞的辛勤成雙,表達自己的等待焦心和惆悵。
”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
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發艷照裏閭。
南窗北牖掛明光,羅帷綺帳脂粉香。
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
三春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誰與同。 “南梁 ·?蕭衍《東飛伯勞歌》
由於伯勞鳥是山林和平原地帶生活的林鳥,性格兇猛,不像燕子壹樣溫馴,喜歡巢居在人家的屋檐,人們往往只能因聲識鳥。
農歷的仲夏,是聽得見伯勞鳥叫聲,看得見它們雙雙盤旋樹梢的時段,也是燕子在人家屋檐下穿梭哺育後來的時期,這兩種鳥類,構成了夏日常見的農村風景。
到了農歷七月,時段在早秋,依舊可以看見這兩種鳥,白天各自覓食,晚上歸來,但是都享有那種黃昏之後雙雙歸家的美好,仿佛天上的牽牛織女星,總有時間相會相守。伯勞和燕子,是民間的夫妻鳥,家庭鳥。
伯勞是林鳥,而燕子是人家檐鳥,伯勞東飛,燕子西飛,是指的這兩種鳥雖然歸宿不同,但是仍舊是成雙成對。
此時卻正是傳統佳節七夕,卻還有美麗的少女,十五六歲,正是到了出嫁最好的年齡,她長得特別明艷,是這壹帶最美麗的姑娘,家庭條件又好,卻偏偏還沒有出嫁。
古人尤其是在農村,認為女孩十三歲到十五歲是最好的出嫁年齡,到了十五歲之後,就接近大齡女性,開始恨嫁了。
這首詩是通過伯勞鳥燕子的成雙成對,以及牛郎織女是夫妻,也有每年相守的日子,才形容這個美少女的孤單。她已經快過了最美的花季,卻還沒有成家,像伯勞鳥,燕子壹樣成雙成對,經營自己的家庭,享受人間的恩愛辛苦和延續。
這是壹首用伯勞鳥,燕子,七夕來作比的恨嫁詩。
但是到了後來,就逐漸改變了原來的含義。
勞燕分飛,本來比喻的是伯勞鳥和燕子,各自成雙成對的飛翔,最後變成,辛苦勞碌的燕子,忙著生存,有家卻不能相見,比喻人間夫妻的離別顛沛漂泊。
”池中春蒲葉如帶,紫菱成角蓮子大。
羅裙蟬鬢倚迎風,雙雙伯勞飛向東。 “中唐 ·?孟郊《臨池曲》
這是唐朝的仲夏,此時已經有了伯勞鳥的身影。
池塘中的春天的菖蒲此時到了端午五月,葉子修長如帶。
水中的菱角開始成熟,蓮花開放,蓮子成長。
那夏天的美女梳著夏天的蟬鬢,穿著夏天的羅衣,站在水邊樓頭,向著遠方眺望,她沒有看到丈夫歸來,看到的是雙雙伯勞鳥,日暮歸林。
這是對《西洲曲》的唐朝演繹。
南北朝到唐朝過去了幾百年,女子裝束不同,可能生活更為優越,不必去到湖中采蓮。
她的丈夫也未必是從事農村體力勞作的人。
但是分別和相思,卻是相同的。丈夫去了遠方,或遊學或做官或戍邊,這麽美好的夏天五月,女子只看到伯勞成雙東飛,卻和丈夫兩地分離。何其無奈和惆悵。她多麽願意和丈夫雙宿雙飛。平凡的夫妻,所謂愛情,是願相守。
”須臾風暖朝日暾,流音變作百鳥喧。
誰家嫩婦驚殘夢,何處愁人憶故園?
伯勞飛過聲局促,戴勝下時桑田綠。
不及流鶯日日啼花間,能使萬家春意閑。 “中唐 ·?韋應物《聽鶯曲?》節錄
這是寫在夏天的思念詩。
伯勞是猛禽,所以聲音倉促,聲音本身就是”局局“這樣的低平短音,夏天裏經常聽到,會惹動人的惆悵,仿佛悲音,哪裏趕得上黃鸝鳥婉轉的歌喉,讓人感到愉悅?
這是夏天來到,太陽和風都很溫暖,很多鳥類都在此時求偶繁殖,百鳥喧嘩。
那家鄉新婚不久的小婦人,被鳥聲驚醒了夏夢,因為她的丈夫遠行去了,而小夫妻感情這麽好,在遠方,丈夫聽到鳥聲的啼叫,也會思念妻子吧。
那伯勞鳥飛過的時候,聲音何其低沈短促,那戴勝啼叫在桑田之間。
它們的聲音都趕不上黃鸝的嬌美,黃鸝聲音,讓人覺得家家團圓,閑情無限,春意盎然。
這裏是用伯勞鳥那種局促的苦聲,來形容新婚不久就分離的夫妻情感的苦澀。
黃鸝是幸福之鳥,而顯然這位小少婦,羨慕的是嬌滴滴受丈夫陪伴寵愛的生活,而不是像伯勞鳥壹樣活在苦聲裏。
很顯然,此時的伯勞鳥,已經逐漸失去了成雙成對的原始美好,連名字的勞,也折射人心和生活的艱辛寂寞。
”燕樹渺,蜀雲低。嬌小慣相依。
而今勞燕各東西。偏是說雙飛。
天涯路,淩波步。相憶何如相晤。
杜鵑枝上盡情啼。紅透落花泥。“ 清 ·?繆珠蓀《喜遷鶯 隨官鄂城,憶燕蜀師妹?》
這首清朝的小詞,是壹位女性寫給閨蜜的。
她自己隨著丈夫做官到湖北鄂州,而師妹留在四川。
我和妳從小就生活在壹起,如同像伯勞和燕子壹樣,各自西東,偏偏我還在外面有著看似幸福,丈夫如燕子雙飛。
實際我思念妳,相思怎麽比得上相會呢?
我聽見杜鵑鳥不斷啼叫,那是悲哀另壹種人間的離別。
那麽在民國之後和現代,乃至民間,勞燕分飛,往往將勞字,看成了燕子的前綴和形容詞,是指的夫妻勞苦分離。
仲夏時節,又是伯勞鳴叫的時期,都市人自然已經很少知道伯勞鳥,究竟長什麽樣子,但是這裏解讀壹下,勞燕分飛的來歷,還是有必要的。
因為伯勞燕子,雖然有著不同的飛翔方向,有著各自的生存艱辛,但是它們還是表示幸福是成雙家庭和圓滿。
初衣勝雪為妳解讀詩詞中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