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魚口美食街坐落在北京市區中心地帶,西起前門大街,與大柵欄隔街相連;東至前門東路,與西興隆街相接。是壹條占地1.3公頃,全長225米的東西向商街。漫步鮮魚口,街巷兩旁多為二三層的民國風格小樓,街巷走向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布局。
鮮魚口有眾多老字號,如大眾戲院、正明齋餑餑鋪和長春堂藥店、天興居、興華池、便宜坊、都壹處、天成齋鞋店,聯友照相館、黑猴百貨店和馬聚源帽店。
鮮魚口始建於明代,隨著高粱河舊道及漕運而逐步發展起來。明正統年間,修城壕,為了不讓北京夏季的雨水四溢,故於正陽橋東南低窪處開通壕口,以泄其水,形成了三裏河。據《日下舊聞考》記載,“正陽門外東片有三裏河壹道。”因為有了水,就有了魚,也有了漁民在此打魚。漁民打到魚後經常拿到鮮魚口內小橋西側售賣,漸成集市,人稱鮮魚巷。清代三裏河的水道幹涸,其上搭建店鋪和房屋,始稱鮮魚口。1965年,小橋等三條胡同並入,統稱鮮魚口街,向東延伸至現在的位置。
前門大街以東鮮魚口地區的長巷頭、二、三條以及草場諸條胡同,形成於明朝正統年間。當時順著城壕開通的泄水壕口,形成鮮魚口地區縱橫交錯,從西北至東南傾斜走向的河流地形。後來沿著這樣的地形,又修建了許多平民住宅群,因此出現了斜街和草場胡同壹帶南北向的特殊胡同肌理。而鮮魚口地區的胡同肌理,歷經了明清到現在近600年的歷史而沒有改變過。
600年的歷史積澱,鑄就了前門地區深厚的文化根基,使其成為了北京傳統建築文化、民俗文化、會館文化、梨園文化、商賈文化最為發達的特色街區,而鮮魚口古街則是這個街區中壹顆耀眼的明珠。成市於明朝正統年間的鮮魚口街,過去曾匯聚了北京著名的老字號零售店鋪、餐飲、戲院、茶樓和手工藝作坊等特色業態,是北京民俗市井商業的代表,與前門大街***同構成了老北京南城的標誌性傳統商業街區。2004年被市政府公布為25片歷史文化重點保護區之壹。
鮮魚口老字號有:
興華園浴池——興華園浴池在1921年曾是天有信布店,1940年前後倒閉,後創建興華園浴池。1949年以後,改名鮮魚口浴池。“文革”期間,壹度改稱勞動浴池。1980年恢復老字號名稱興華園浴池。1984年引進了桑拿浴等現代洗浴設備。原址為鮮魚口街97號。此次修繕進行了原址原風貌復建。目前確定的意向商戶為皇家驛棧酒店,傳統的洗浴服務項目在這裏提升為SpA。
黑猴百貨——黑猴百貨店始創於清朝中期。黑猴商店原名為“楊少泉鞋帽商店”,因壹對硬木刷金黑猴而得名。上世紀50年代初曾改名震環百貨店,1960年代改為立新百貨商店。原址為鮮魚口街112號。
力力餐廳——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最早經營的傳統川菜餐廳之壹!壹直傳承川菜精髓,引得眾多名人紛紛光顧,壹時成為京城的美味標誌。力力餐廳的小吃十分出眾,尤以“擔擔面”最負盛名。擔擔面最早是由小販挑擔沿街叫賣的壹種面食,因為其獨特的香味和鮮美的口感,成為很多人都喜愛的四川小吃。力力餐廳剛成立之初,就將擔擔面引進了北京,由當地廚師的精湛技藝,將擔擔面發揚光大,而力力餐廳也成為最為正宗的四川小吃品嘗地。隨著時代的發展,力力餐廳依然秉承著傳統的烹飪手法,使得擔擔面愈發受人歡迎。
便宜坊烤鴨店——便宜坊烤鴨店始創於1855年。其原名為便意坊,仿效米市胡同內的便宜坊,因菜式有特色而聞名。上世紀20年代,李大釗同誌曾在此宴請學界人士,客人中有毛澤東、趙世炎。“文革”期間被改名為“京魯餐廳”,1978年正式掛出招牌改名為“便宜坊”。原址為鮮魚口街113號。
天興居炒肝店——天興居炒肝店始創於1930年。因炒肝質量好,善於運用新調味料提高炒肝口味,後來居上,最終戰勝了有更久歷史的會仙居。1956年公私合營與會仙居合並統壹稱天興居飯館。原址為鮮魚口街95號。
金糕張——老北京的泰興號金糕店,最早開張在清末,因為掌櫃的姓張,又叫金糕張。金糕就是山楂糕,現在吃的果丹皮、山楂片之類的山楂制品,都是它的變種。泰興號金糕店的生意壹度十分興隆,老北京四城的人爭相前來買金糕。作為鮮魚口街的醒目招牌,位於轉角樓的金糕張也重新開張迎客。
更多關於北京鮮魚口美食街怎麽樣?,進入:/ask/0969091615634451.html?zd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