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於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蘭村莊Dherdt的壹個新教牧師家庭。早年,他在礦區做過職員、商業代理和傳教士。最後,他投身於繪畫。他早期的繪畫風格是寫實的,受到荷蘭傳統繪畫和法國寫實畫派的影響。
1886年,他來到巴黎,結識了印象派和新印象主義畫家,接觸了日本浮世繪。視野的擴大極大地改變了他的繪畫風格。
1888年,他來到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勒,寫下了《阿爾勒的吊橋》;同年,我與畫家保羅·高更取得了聯系,但由於他們性格的沖突和觀念的差異,合作很快就失敗了。從那以後,梵高的瘋狂(有人將其記錄為“癲癇”)經常爆發,但他仍然堅持在清醒時畫畫。
1889年,他寫了《星月夜》。1890年7月,梵高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
擴展數據
梵高繪畫的色彩特征
梵高是壹位色彩學家,他對色彩的偏愛幾乎達到了壹種瘋狂的狀態,這在壹定程度上與他的精神疾病有關,但不能否認梵高對色彩的創造性發現和表現。他畫中的色彩奔放而誇張,這也深深影響了20世紀的表現主義和野獸派繪畫。具體來說,梵高繪畫中奔放的色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用明亮而誇張的顏色裝飾。
受新印象主義畫家畢沙羅、修拉等色彩技法的影響,梵高摒棄了繪畫早期的暗沈色彩,開始使用壹些高清晰度、高純度和高亮度的色彩來營造具有現代和時尚感的色彩裝飾效果,他的油畫作品變得越來越明亮。
在所有高純度和高亮度的顏色中,梵高最喜歡黃色。簡單的黃色還有另壹層含義,那就是它象征著太陽和大地,代表著光明和希望。在黃色的驅動下,梵高畫作的色彩亮度和純度的對比非常鮮明,從而產生壹種明亮而明亮的裝飾美。
比如梵高的《向日葵》以大面積的黃色為主調,再搭配卡其色、檸檬黃、中黃色,讓觀眾有了色彩斑斕、眼花繚亂的視覺體驗,也展現了梵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用大色塊的對比來裝飾。
在裝飾色彩中,大色塊的並置和對比是壹種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雖然這種表現手法早在梵高之前就已提出,但在梵高的畫作中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梵高畫作中的對比色往往大而平,既簡化了概括,又增加了畫面的厚重感,還可以借助色塊的對比產生和諧的視覺效果。
例如,夜間咖啡館-戶外風景用對比色的大塊裝飾。黃色和橙色的燈光與深藍色的夜空形成對比,使畫面具有深度感,生動地描繪了人們的夜生活。
第三,用絕對黑白進行緩沖。
在繪畫過程中,梵高不僅追求畫面明亮歡快的色彩和色塊的對比,而且經常使用黑色和白色來緩沖和協調顏色,這些顏色經常與對比色出現在同壹場景中。
以播種者為例,畫面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為亮黃色,下部分為亮紫色。兩種顏色的對比非常強烈,過渡相對直接,會刺激觀眾的眼睛。梵高將畫中播種者的褲子畫成白色,在黃色和紫色之間形成了壹個隔斷,觀眾的眼睛也得到了片刻的休息。
百度百科-文森特·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