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陽澄湖大閘蟹 .........推薦度★★★★★
陽澄湖清水大閘蟹享有“蟹中之王”的美稱,其外形特征:青背、白肚、黃毛、金爪、體壯。青背,蟹背青得發亮,清爽,半透明,燒熟後,顯純紅,紅得鮮艷。它不同於其它湖區螃蟹的灰色,色暗,泥土色重,熟後呈淡紅,紅中帶灰。白肚,蟹肚呈白色,白得有光澤,給人以水亮玉質般美感(隨著養殖業的發展,有些水深的地方也養殖陽澄湖大閘蟹,因而有少量其它湖區螃蟹肚灰白或灰色,或白得不清潔。黃毛,蟹螯上的絨毛、蟹爪上的須毛呈黃色。雄蟹絨毛密而軟,不帶泥土屑。蟹爪上毛須清爽,顯黃色。其它湖區蟹毛帶泥土色,不清潔。金爪,蟹爪尖上呈煙絲般金黃色。其它湖區的蟹,爪尖上沒有明顯的金黃色。體壯,陽澄湖大閘蟹體壯,墩厚,結實,兩螯八爪粗壯有力,放在玻璃上能撐起,爬行自如。與其它湖區蟹相比,同樣形體大小的蟹,陽澄湖大閘蟹體重重得多,它沒有壹殼水的現象。
陽澄湖大閘蟹為“蟹中之王”,其色、香、味妙不勝言,“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那桔紅色的蟹黃、白玉似的脂膏、潔白細嫩的蟹肉,造色、香、味三者之極,更無壹物可之上,也是其它湖區蟹無法比擬的,難怪章太炎夫人湯國梨女士詩曰:“不是陽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蘇州”。
2、太湖三寶 .........推薦度★★★★★
太湖水產資源豐富,這為地處太湖之濱的蘇州提供了豐厚的美食資源,盛產的銀魚、梅鱭和白蝦並稱為“太湖三寶”,馳譽中外。
銀魚
銀魚,俗稱面條魚,或面杖魚,身長數寸,體長略圓,相傳吳王食膾有余棄於水中,化而成魚,古亦稱膾殘魚(銀魚之名因其在湖中遊洄,如銀箭離弦之故)。可知太湖銀魚被開發為我國珍貴食用魚種歷史之久。
太湖銀魚有大銀魚、雷氏銀魚、短吻銀魚和寡齒短吻銀魚四種,前兩者較大,後兩者較小。整魚除兩眼為黑點外,全身潔白、透明、骨軟、無鱗。產期集中於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間是捕撈的旺季。明朝詩人王叔承所寫的“冰盡溪浪緣,銀魚上急湍,鮮浮白玉盤,未須探內穴”詩篇就是對銀魚的贊詠,宋代張先寫的“春後銀魚相下鱸”的詩句,則將銀魚和鱸魚並舉,列為魚中珍品。
銀魚營養豐富,據分析,每100克銀魚含蛋白質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1.4克、鈣258毫克、磷102毫克、鐵0.5毫克、熱量41千卡,以及維生素B1、B2、尼克酸等多種營養成份。
新鮮銀魚經爆曬可制成銀魚幹,其形如壹尾玉簪,色、香、味經久不變。蘇州蕩口產的銀魚幹,長不到兩寸,體呈扁形,肉肥骨軟,色白有光,列為上品。遠銷歐美,享有盛譽。
銀魚肉質細膩,潔白鮮嫩,無骨刺,無腥味,可用來烹制出多種味美可口的菜肴鮮湯。魚嫩湯鮮的“銀魚球”和鮮嫩香肥的“銀魚攤黃菜”就是以太湖銀魚為主料,經名廚之手加工、烹制而成的兩道傳統名菜。食用銀魚幹在烹制前,要用水浸泡,如若與雞蛋合炒,鮮嫩味美,柔若無骨,是壹道江南的應時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