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江湖憶舊

江湖憶舊

經常會做壹個夢,夢見擡著口缸去食堂打飯,依稀仿佛是很大的空間,有長長的隊伍排著,各種香氣撲鼻的食物盛滿了大盆,總是在掏菜票 ……

食堂對於我們這壹代人來說,是壹個暴露年齡的時代烙印,也是須臾不會忘的記憶,從我們蹣跚學步到上學伊始,食堂就沒有離開過我們。

那個時候,人人都需要有壹個單位,而單位應該都有食堂,在那個時刻需要努力工作還要隨時進行政治學習的年代,個人的閑暇時光不會是那麽輕松,哪裏有那麽多時間和精力花在吃飯這事上,所以食堂就顯得特別重要了。我們很小就知道壹種叫做飯票的東西,雖然這個詞現在已經引申為壹個有錢的老公或者老婆的意思。

印象中父母的工作日是很少有在自己家煮早點的,父母所在的單位是學校,又是所帶班級的班主任,早上總是匆匆招呼我們壹聲起床,徑自就去操場監督學生出早操或者去教室看學生早讀。我和弟弟自己起床穿衣、洗漱完畢,自己拿個口缸或者大碗就去食堂打早點,是的,妳沒看錯,去食堂購買的東西壹律用“打”這個詞,打飯打菜或者打湯……大概因為廚子單手使菜勺舀菜和妳交換菜票,這個動作像極了妳來我往的拳腳動作,所以“打”這個詞形象地融入了我們的壹日三餐,甚至,連開水都是要打的!

食堂的早點壹般都是面條或者米線,總有壹個巨大的鋁盆,盛滿了從鍋裏撈出來的面條,連湯帶水的壹大盆,面條煮的大半熟,泡在湯水裏最後都泡軟了。人們排隊魚貫而來,遞菜票飯票給大師傅,壹般說剩二兩或者三兩,大師傅熟刷地用大筷子挑起適量的面條,壹伸壹拉就裝在遞過來的口缸或者飯盒裏,妳再往前移壹步,第二個師傅就舀壹勺湯,湯色壹般呈醬油色,略有漂湯油,同時順手用壹把更小的圓勺舀壹勺帽子(澆頭),這種所謂的炸醬帽子壹般都是深褐色的醬肉,但是肥肉居多,壹到湯裏就全部漂白飄起來,我這個從小就不吃肥肉的人可以倔強地把每壹粒眼睛能看見的肥肉粒都挑走,最後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幾粒豆腐渣和瘦肉丁在碗裏。

我記憶中的初中階段,在那個偏遠的滇東北小鎮,大部分時候早點都是吃面條,吃米線的時候很不多,到吃米線那天就像過節壹樣,壹般頭天下午的晚餐時間就會問問大廚明天的早點,然後第二天就起得特別早,壹夥和我差不多大小的半大娃娃揉著眼睛去食堂排隊,免不了互相推推搡搡打鬧壹會,大廚嫌煩就用鐵勺在盆邊敲敲打打震懾壹下。

午餐大部分時間都是吃食堂,畢竟父母是雙職工,等下班回家來現煮飯肯定是來不及,食堂成了當仁不讓的選擇。我放學就回家,會比父母稍微早到壹點,於是拿上個三層的鼓子或者兩個大碗去食堂打菜回家,壹家四口人的米飯往往也就是打壹斤半左右,然後是壹葷兩素的簡單搭配,父母回來後燒個湯或弄點鹹菜就可以吃飯了。印象中在食堂吃的最多的是青椒炒肉和回鍋肉之類,偶爾也會有紅燒肉,畢竟那個時候已經是83、4年,經濟條件大有改善啦。素菜往往都是炒白菜或者炒洋芋絲之類,我最恨的就是清炒茨菇或者清湯茨菇,那種面吐吐的口感我實在難以下咽,哪怕到今天我都不喜歡吃。

晚餐壹般都在家裏做,不吃食堂,不過也有例外。學校有時候包場電影,那就等不得慢條斯理地煮飯炒菜了,全家都在食堂吃飯,吃完喝點米湯,抹抹嘴就可以去看電影了。

逢年過節或者開學代會、三幹會啥的,食堂壹般會整點硬菜夥食犒勞大家。說起來食堂大廚的廚藝其實根本不如廣東那種村宴流水席的大廚,所謂的大菜硬菜也不過是用大蒸屜蒸出些粉蒸肉或者千張肉之類的肉食,或者就是清湯羊肉、紅燒牛肉、油炸肉圓子之類的。年代久遠實在回憶不起來了,但類似於現在的黃燜雞或者酸菜魚之類的菜式就根本沒有見過。

某壹年食堂裏新添了壹個新玩意——遠紅外烤爐,這樣就可以烤制壹些點心,各家職工家還可以自己帶著面粉請食堂加工,只用出壹點加工費就可以了。我們家裏就趁機烤了很多面包,有多少我記不太清楚了,只記得有壹段時間的早點天天都是兩個幹面包,滇東北的冬天天寒地凍,面包輕易不會腐壞,而且凍得僵硬,早上去上學就揣著兩個面包邊走邊啃,那面包確實很堅硬,完全像多年的凍土壹樣,以至於後來看保爾柯察金冬天修鐵路的那壹段說他們吃的面包堅硬的象巖石,我深以為然,感同身受。

從小在學校食堂吃飯,教職工的窗口是另外開設的,感覺食堂的規模也不算太大,三兩個窗口,壹頓有五六個菜就算是花樣比較多了。及至長大後考上大學,見識了大學的食堂,才覺得天壤之別,畢竟大學的食堂是有國家補貼的,別的不說,規模就比中學的大多了。吃飯時分熙熙攘攘的人群擠在十幾個窗口或者檔口,每頓飯三五十個菜品看的人眼花繚亂,只恨手中飯菜票太少。壹個凈葷的小炒不過5-8毛,貴的時候也不過1元左右,素菜也就是2-3毛,壹頓飯不過2元左右就吃的很不錯了,同學間互相打趣都是說“哦喲,又整小炒啦”,同窗之間偶爾相互打賭,賭註常常也是壹個小炒,其 社會 地位就像今天美國監獄裏面的老幹媽辣醬壹般。

隨著學生生涯的結束,食堂似乎也從我們的生活中剝離出來了,壹來是離開了那種固定的生活狀態,二來是街上的大小餐廳已經多起來了,從盒飯檔到大排檔再到奧竈館、酒樓餐廳,慢慢地,我們都忘記了還有食堂這種玩法,偶爾去體制單位辦事,對方說在我們食堂吃吧,往往都委婉推辭:還有事還有事,其實潛臺詞就是食堂麽就算了。

嘟小妹上學後,每周有壹天要做值日,等掃地完了出門剛好是晚高峰,路上就特別堵車,回到家裏吃完飯就太晚了,寫作業的時間也就越往後拖。後來我發現離他們學校不遠的滇池學院食堂還不錯,於是托朋友辦了壹塊食堂的飯卡,等她下課值日完了我們就去滇池學院食堂吃飯,這樣錯開路上的晚高峰,等吃了飯悠悠回家路上也不堵了。

嘟小妹第壹次去大學食堂見識了幾十個窗口上百個菜品,禁不住壹陣歡呼,眼花繚亂都不知道吃啥好了,現在的食堂,菜品的豐富程度是我們三十年前上學時候所不敢想像的,每頓飯我們都是四五個品種的菜壹字排開,嘟小妹還要弄塊炸雞排啥的,吃得不亦樂乎。學生們吃食堂也進化了,很少有人自己帶餐具,都是直接打在紙飯盒裏,或者用食堂提供的餐盤,連湯都是封裝在奶茶杯裏,刷卡帶走即可。至於菜式的品種,不得不說太令人意外了,壹般的小館子估計都比不贏,煎炒烹炸自然不必說,各種網傳的暗黑料理也常常見,面點花色繁多、煮品同時供應,居然還有燒餌塊、炸油條、炸洋芋等小吃類,然後還有小火鍋、涮菜、酸菜魚之類的網紅 美食 ,不誇張地說,壹兩個星期不停歇地換著吃都不會重復。

最近兩年,感覺食堂又開始盛行了,正規體制單位基本都有食堂,完全就是福利,我曾經在某國企的食堂吃過,刷內部的壹卡通只要三元錢,葷素由己挑選,吃完還有盒裝飲料和壹個水果,要按街邊的標準,沒有二十元是根本吃不下來的,這種食堂完全就是來拉仇恨的。

本地比較有名的是南屏街這裏的大頭食堂,分時段優惠引導人們錯峰午餐,據說每天都有四五百人次在這裏吃飯,壹個青花瓷大碗,最貴15元吃的飽飽的。南亞第壹城樓下的熊記粉蒸肉實際就是有主打菜式的公***食堂,粉蒸肉做的地道,每餐二十多個新鮮菜式都是小鍋現炒的,熱乎味道好,壹到飯點時間人就川流不息,偶爾去吃壹趟,感覺還挺不錯的,關鍵是省事,特別是家裏只有壹兩個人懶得開夥,來這種便民食堂是確實快捷方便。

這兩年常跟醫院打交道,也在醫院食堂吃過,很多醫院的食堂其實都是 社會 化的營養配餐公司統壹經營管理,做的餐食不敢說太好,但勝在方便快捷,到飯點還給妳送到病房來,省了不少事。家裏有老人住院,偶爾還是在食堂打了吃,省的跑來跑去,回家做飯還要送來。

現在的食堂味道越來越趨於標準化,實際上是應付現代 社會 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而出現的,實際上是生活方式的壹種補充,和當年那些純粹為了解決溫飽的生活必須是完全不壹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