燴面是響當當的河南鄭州名吃,聽說過的吃過的人很多。可燴面的故事,聽過的人就不多了。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的壹個隆冬雪天,患寒病落難於壹農院。母子心地善良,將家養的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羊非羊、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亦稱麋鹿)屠宰燉湯,又和面想做面條為李世民解餓。但追敵逼迫,情形緊急,老婦人草草將面團拉扯後直接下入湯鍋,煮熟後端給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滿身冒汗、暖流湧身,不覺精神大振,寒疾痊愈。於是策馬謝別。李世民即位後,整日山珍海味倒覺不出什麽滋味,就想起吃過的那對母子做的面,想到他們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尋訪母子,以厚加賞賜。還真是不負有心人,終於找到了那母子。太宗又命禦廚向老人拜師學藝。從此,唐宮庭禦膳譜上就多了這救命之面——麒麟面。後來,因為四不像極其稀少,覓獵困難,武則天為此殺幾貢使仍無濟於事,只得取山羊代替四不像,麒麟面也改稱山羊燴面。但是經禦廚、禦醫鑒定其口感滋味和醫用價值都不亞於麒麟面,於是羊肉燴面便成為宮庭名膳,長盛不衰。
清代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慈禧太後逃到山西避難,仍牢記燴面補身祛寒,多次差總管李蓮英詔貢山羊做燴面食用,及時解除了寒疾病險。直到清末滿漢全席宗師禦廚龐恩福因不甘宮庭禦膳房苛律束縛,逃出皇宮隱居黃河河南段後,正宗的原陽燴面才傳藝民間。隨著時代的發展,燴面日益受到人們的肯定和青睞。燴面也以其湯肥肉瘦、濃香爽口、營養豐富、獨特的風味而享譽全國。燴面是河南特色美食,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壹種葷、素、湯、菜、飯聚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與北京的炸醬面、山西的刀削面、湖北的熱幹面、四川的擔擔面,同稱為中國五大面食,享有盛譽。燴面按配料不同可分為:羊肉燴面,牛肉燴面,三鮮燴面,五鮮燴面等等。洛陽的水席、開封的包子、鄭州的燴面,是河南齊名的三大小吃。燴面是以優質高筋面粉為原料,輔以高湯及多種配菜,壹種類似寬面條的面食。湯好面筋,營養高。
胡辣湯是壹種在鄭州非常流行的風味小吃之壹。大街小巷的各種早餐鋪子都可以看到它的蹤影,鄭州王師傅胡辣湯味道突出胡椒的椒香,後味中有微微的辣,湯中的粉條、木耳、牛肉、面筋、豆皮讓這碗貌不驚人的湯也隨之生動起來。在冬日裏清冷的早震,來壹碗有內容的胡辣湯,配以炸油饃或煎包、餡餅,那可是壹頓讓妳由裏及外溫暖的早餐。在鄭州最有名的當屬逍遙鎮胡辣湯。不管在那些小店裏有多少關於胡辣湯起源的野史記載,正史上關於其起源如此描述:“胡辣湯是洛陽小吃系列中的壹絕。它源於清代中葉,大興於民國初年。”但實際上,現在的胡辣湯壹般扯著周口西華縣逍遙鎮的大旗。而關於胡辣湯的做法,其實和熬制壹盆大雜燴差不了多少,裏面有牛肉、花生仁、黃花菜、木耳、面筋泡等,熬到壹定程度後調粉芡註入。最關鍵的調料是胡椒,這是其辣之緣由。做成的湯呈暗紅色,極能激起北方人的食欲。
葛記燜餅是“京都老號”葛記壇子肉燜餅館獨家經營的壹種漢族特色小吃。燜餅用的湯,除豬肉湯外,還用雞湯、鴨骨湯,因此燜出的餅軟香不膩,鮮美爽口。1995年,葛記燜餅是在鄭州第四屆美食月中榮獲“中原名吃”稱號。1997年12月,在杭州全國首屆名小吃認定中,摘取“中華名小吃”桂冠。葛記燜餅館幾十年來歷經滄桑,先後在壹馬路、喬家門、敦睦路、德化街、西太康路、大同路設點經營。1987年,因舊城改造壹度銷聲匿跡。1989年,鄭州市飲食公司決定恢復傳統風味,創百年老店,由第三代傳人葛永誌在南喬家門恢復字號開設門店,關鍵的生產環節都由葛氏家族成員操作,從而保證了質量,使壹些到鄭州的“老北京”也尋跡前來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