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成都和南京之間有沒有什麽離兩個城市距離都適中的地方適合國慶旅遊?

成都和南京之間有沒有什麽離兩個城市距離都適中的地方適合國慶旅遊?

不說了——

建議去僅次於麗江的——鳳凰古城。

不二的選擇

===================

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這裏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

作為壹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的風景將自然的、人文的特質有機融合到壹處,透視後的沈重感也許正是其吸引八方遊人的魅力之精髓。

這座曾被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壹的“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時,這顆“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到城內僅有壹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可它卻是壹條綠色長廊。

古城來歷

相傳天方國(古印度)神鳥“菲尼克司”滿五百歲後,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復生,鮮美異常,不再死。此鳥即中國百鳥之王鳳凰也。鳳凰西南有壹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故以此而得名。

歷史 鳳凰縣自古以來壹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區。明始設五寨長官司,清置鳳凰廳,以境內的鳳凰山而得名。1913年改為鳳凰縣。2001年獲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特批,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壹。

春秋戰國 時期,鳳凰為“五溪苗蠻之地”,鳳凰屬楚國疆域。據本縣出土的文物考證,當時漢文化已影響到這裏。秦壹統天下,分天下為36郡,鳳凰當時屬黔中郡。

漢朝 高祖五年,更黔中郡為武陵郡。所以鳳凰在西漢、東漢、時期為辰陽縣地,屬武陵郡。

三國 時期,鳳凰先屬辰陽縣、武陵郡,歸蜀;後劉備戰敗,吳占其地,鳳凰仍屬武陵郡。

西晉 時鳳凰歸鐔城縣地,屬武陵郡;東晉時為舞陽縣地,也屬武陵郡。

南北朝 時期,鳳凰壹直屬武陵郡。

隋朝 壹統江山,改辰陽縣為辰溪縣。鳳凰當時屬辰溪縣,隸屬沅陵郡地。

唐朝 初為錦州地,唐高祖武德三年,置麻陽縣,鳳凰又屬麻陽縣。唐武後垂拱三年,鳳凰從麻陽縣分出,次年設渭陽縣,縣址設黃絲橋,即今黃絲橋古城。古渭陽縣,屬錦州盧陽郡。

宋朝 太宗太平興國七年,改渭陽縣為招諭縣。宋神宗熙寧八年,廢招諭縣,復置麻陽縣,渭陽又劃歸麻陽縣。

元 朝設五寨司,屬思州安撫司。這是土司政權時期,由本縣少數民族的統治人物執政,五寨司設在今鳳凰縣城。

明朝 承元制,設五寨長官司和竿子坪長官司,都屬保靖宣慰司管轄。明永樂三年,置竿子坪長官司,仍屬保靖宣慰司管轄。明隆慶三年,在鳳凰山設鳳凰營。

清朝 順治三年,清朝為了鎮壓苗民,采取了壹系列軍事和政治的的的措施,在五寨司設鎮竿協副將。清康熙三年,為辰沅永靖道治。康熙三十九年,又將沅州鎮總兵官移駐五寨司城,將鎮竿副將換防駐沅州。康熙四十三年,苗人向化,裁去土司,置鳳凰營於今縣城,在鳳凰山的原鳳凰營地設置通判。通判本應管理地方行政,但當時土司大權在握,形成土流並存的局面。雍正七年,設辰沅永靖兵備道。乾隆元年,改沅州為府屬兵備,十六年改鳳凰營為鳳凰廳,通判升為同知。嘉慶二年,鳳凰廳升為直隸廳,屬湖南布政使司。

辛亥革命後,推翻清王朝,1912年元旦,鳳凰光復。

民國 二年9月,廢鳳凰廳,改建為鳳凰縣,仍為湘西軍政統治中心。

1949 年鳳凰縣解放,初屬沅陵專區,1955年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區,1957年改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直至如今。

建築

鳳凰古城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歷經300年風雨滄桑,古貌猶存。現東門和北門古城樓尚在。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築,無不具古城特色。

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巖砌成的城墻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襯著古老的城樓,城樓還是清朝年間的,銹跡斑斑的鐵門,還看得出當年威武的模樣。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著壹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對面都要側身而過這裏曾是當年出城的唯壹通道。

風味美食

湘西鳳凰姜糖, 鳳凰血粑鴨子, 酸湯煮豆腐, 苗家酸魚, 苗家的火燒食, 農家菜豆腐, 酸辣子炒沙蘿菇, 湘西糍粑, 湘西臘肉, 鳳凰酸蘿蔔, 蕨菜炒隔年熏臘肉

工藝品

這裏的織錦、蠟染、紮染、銀飾等做工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較高的藝術價值。

鳳凰蠟染原始古樸,分為兩大流派:壹為土家族蠟染印花布;壹為苗族蠟染土布。土家蠟染印花註重配色純凈,講究立意構圖,成形的布料呈花異彩流布,幅面藝術風格特異純美,突出的工藝特點為熱色;苗族蠟染土布註重染色純,不講究華美雕飾,給人壹種自然純凈的藝術感,突出的工藝特點為冷色。

紮染可稱為蠟染的姊姐藝術,但它的特殊工藝性能,突出表現在手紮制作方面。用白色的線繩,在純白光滑的布料上紮制好形象各異的花紋圖案、飛鳥蟲魚等,置入已準備好的藍能溶液裏浸煮,放於通風透光處曬繩,那壹幅幅形象逼真的圖像便出現在妳眼前。最後再做些防止脫麓的技術性加工處理,整個工序便告完成。

織錦主要體現土家族風格,手工編織,作工精細;比紮染和蠟染制作時間較長。

古城區內銀飾較多,作工精巧,款式多樣。這裏的銀飾分老銀和新銀。老銀從民間收集而來,無論在作工和設計上都具有濃郁的民俗特色,這裏壹般以苗族銀飾為主,這樣的銀器價格較貴。新銀,現代加工及設計,都具有標準含銀量,因款式和做工不同而價格不同。

還有壹些民間工藝品,如民間剪紙, 編織花帶等。

旅遊禁忌

1. 不要打張開的傘進別人的家。

2. 不要隨便踩別人家的門檻。

3. 到別人家做客的時候,男女不能同房住宿。

4. 到苗族家裏做客不要踩人家的三腳架,不要坐正堂主位(神龕方向)。

5. 苗寨裏盡量不要和已婚婦女套近乎。

6. 苗寨,土家山寨裏不要隨便吹口哨(召鬼)。

景點介紹

沱江泛舟

沱江河是古城鳳凰的母親河,她依著城墻緩緩流淌,世世代代哺育著古城兒女。坐上烏蓬船,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兩岸已有百年歷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壹番韻味。順水而下,穿過虹橋壹幅江南水鄉的畫卷便展現於眼前: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壹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悠然而生。

沱江的南岸是古城墻,用紫紅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偉。城墻有東、北兩座城樓,久經滄桑,依然壯觀。

沱江河水清澈,城墻邊的河道很淺,水流悠遊緩和,可以看到柔波裏招搖的水草,可以撐壹支長篙漫溯。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巖附近,細腳伶仃的立在沱江裏,象壹幅永不回來的風景。

東門城樓

東門城樓位於城東,緊靠沱江,原名"升恒門",為鳳凰古城四大城門之壹。

東門城樓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門下部由紫紅砂巖砌成,上部城樓則用古磚砌築。 城門寬3.5米,高4米,呈半圓拱,兩扇城門都用鐵皮包裹,用圓頭鐵釘密釘,牢實堅固。 城墻修築全部用紅砂條石,精工細鉆,規格壹致,城墻厚0.8米,下部內外兩側用條石加石灰漿砌成,中間填以碎石粘土,層層夯實;頂部的中間填充物改為石灰、鵝卵石、黃土拌成的三合土,厚約0.33米,上面鋪以紅砂塊石。

城樓高11米,大門上方有槍眼8孔。歇山屋頂,覆以腰檐,飛檐翹角,精美壯觀。

沈從文故居

沈從文原名沈嶽煥,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文物專家。他的文學作品被英、美、日、法、瑞士等幾十個國家所翻譯,如《邊城》、《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被譽為世界鄉土文學之父。

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鳳凰人民的驕傲。他的壹生所創作的500多萬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學瑰寶,也給後人研究中國和湘西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獻。

故居始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系木結構四合院建築,占地600平方米,分為前後兩棟***有房屋10間,沈先生902年12月28日誕生在這裏,並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988年沈老病逝於北京,骨灰葬於鳳凰縣聽濤山下,同年故居大修並向遊人開放,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熊希齡故居

熊希齡故居位於古城北文星街內的壹個小巷裏,故居往東200米便是秀麗的沱江。故居為四合院系南方古式的木瓦結構,比較矮小但很精致,故居現存房屋4間基本是保持原貌,很富於苗族情調,故居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69年6月25日(農歷)熊希齡先生誕生在這裏並在此度過了他的童年。他天生聰慧被喻為“湖南神童”,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二十五歲中進士,後點翰林。1913年當選民國第壹任民選總理,由於他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不久就被迫辭職。

熊先生晚年致力於慈善和教育事業,1920年創辦著名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這位風雲人物在香港逝世,享年68歲。當時國民說什麽為他舉行了國葬儀式。

楊家祠堂

楊家祠堂始建於道光16年(1836年),木結構四合院,上下兩層,占地770平方米,由大門、戲臺、過廳、廊房、正廳組成,呈長方形。戲臺為單檐歇山頂,檐下飾如意鬥拱,高16米,四根臺柱雕龍刻鳳,戲臺為穿鬥式,正殿為擡梁式,整個建築做工精細,極富民族特色,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家祠堂座落在縣城東北部的古城墻邊。太子少保、果勇侯、鎮竿總兵楊芳捐資修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 祠堂由大門、戲臺、過亭、廊房、正廳、廂房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占地770平方米。戲臺為單檐歇山頂,穿鬥式結構,高16米,面闊7米,進深8米;檐下如玉鬥拱,臺柱雕龍刻鳳。正殿為擡梁式建築,山墻為貓背拱,分為壹明二暗三間。兩邊配有廂房。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戶、門、檐飾件均系鏤空雕花,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南方長城

中國南方長城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於明天啟三年(公元1622年)長城南起與銅仁交界的亭子關,北到吉首的喜鵲營,全長三百八十二裏,被稱為“苗疆萬裏墻”,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壹。

南長城沿城墻每三五裏便設有邊關、營盤和哨卡,以防苗民起義。如:亭子關、烏巢關、阿拉關、靖邊關等,如今這壹線還依稀可見碉堡、炮臺和邊墻。它把湘西苗疆南北隔離開,以北為“化外之民”的“生界”規定“苗不出境,漢不入峒”,禁止了苗 、漢的貿易和文化交往。

南方長城,是個實實在在的歷史文化實體遺存,它表現了壹個朝代的特征,涵溶了那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那個朝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鮮活的歷史史料。

黃絲橋古城

黃絲橋古城位於縣城正西24公裏處,古稱渭陽城,始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朝廷為了安撫和鎮壓少數民族,這裏設立了鳳凰直隸廳和沅永靖兵備道。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這裏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苗民起義,也就是歷史學家稱這次起義是清朝中之戰,從此清朝走向落。黃絲橋古城屬南方長城的壹部分,是苗漢相爭的前沿陣地。

古城座西朝東是壹座青石結構的石頭城,城墻所用石料皆采用石灰巖的青光巨石,最大的約重2000斤,小的也有1000余斤,石面平整,工藝講究。

城墻周長686米,東西長153米,南北長190米,總面積29070平方米,城墻高5.6米,厚2.9米,城墻上走道寬2.4米可以跑馬,大小箭垛300個,開東、西、北三門。1983年10月黃絲橋古城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奇梁洞

奇梁洞位於縣城北四公裏處,屬典型的碳酸鹽巖洞,該洞以奇、秀、闊、幽四大特色著稱。洞長6000余米,***分五大景區:即古戰場、畫廊、天堂、龍宮和陰陽河。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相連。它集奇巖巧石,流泉飛瀑於壹洞,由千姿百態的石筍、石柱、石鐘乳構成了壹幅幅無比瑰麗的畫卷。

壹條小溪穿洞而過,水流平緩,燈光打在巖壁上,皺襞倒影在水中,如夢如幻。

巖洞用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打在石筍、石幔及石花上,營造出壹個流光溢彩的世界。在洞內有壹大廳,據傳是苗民糾集的地方,廳裏立著壹塊帶壹個小孔的石頭,對著小孔“嗚嗚”地吹,整個大廳會回蕩著低沈的號角聲,當年的苗民就是用這種方式傳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