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饃
在豫東壹代,琉璃饃曾是婚宴上必不可少的壹道菜,做法頗簡易:將細白面饅頭切成壹寸來長、指頭粗細的條兒,晾幹後放入40攝氏度的熱水中浸透,再放入滾油中炸成金黃色,撈出後迅速放入準備好的白糖汁中,然後盛出端上桌。吃的時候,要用筷子夾出,放入水裏激壹下,如此才能形成獨特風味,所以琉璃饃又名“水激饃”。
相傳,明朝萬歷年間,在朝為官商丘人沈鯉,有壹位勤儉的廚子,這位廚子發明了“水激饃”,沈鯉得知後,將“水激饃”發揚光大,待他告老還鄉後,還曾用“水激饃”款待過萬歷皇帝。
水激饃經過壹代代廚師改良,從官宦之家走向升鬥小民的餐桌,從商丘流傳到周口、開封,並成為壹道河南特有的美食,當然,之後它又多了很多馬甲,比如有琉璃饃、水浸饃、密汁饃、拔絲饃等等。
紅薯泥
開封杞縣有道菜,名叫紅薯泥,是杞縣名廚蔣士奇發明的。做紅薯泥並不難,難的是妳不去做——先將紅薯煮熟,剝掉外皮,去其內絲,用幹凈的白布包裹起來軋壓成泥。
然後將白糖倒入鍋內化成糖漿,再兌入小磨油、紅薯泥不斷攪拌,呈柿紅泥狀出鍋。裝盤時,分層放山檀丁、玫瑰片、青紅絲、桂花糖。此菜味道甘甜,爽口開胃,色澤鮮艷,營養豐富。而且還是江湖盛傳的“三不沾”,即:壹不沾盤子、二不沾筷子、三不沾嘴。
媽糊
周口鹿邑有道小吃,叫做媽糊。別看名字土不拉幾的,吃的人都忘不了那味道。這媽糊,色白如乳,細膩無渣,滑潤如脂,不知不覺中就喝完了。
因為黃豆和小米磨出來的豆米汁水放在鍋裏煮,看著很稠,喝到嘴裏不擋嘴,味道香甜爽口,看起來也是乳白色的,故名媽(俗指奶水)糊。壹直到現在,媽糊還是鹿邑飲食上的特色食品 ,不但本縣人愛喝,外地來的客人也愛喝。
不翻湯
泰山歸來不看嶽,洛陽歸來不喝湯。有壹種名震江湖、洛陽獨有的湯,那就是不翻湯。據說清末壹位叫做李振生的老先生,用不翻餅,加上豬骨湯和土雞高湯,配上木耳、粉絲、海帶、蝦皮等各種食材,創造出“不翻湯”。
洛陽老城區有好幾家做不翻湯的老字號,都是從老板的祖爺爺那壹輩開始。而不翻湯真正在藏龍臥虎的洛陽站穩腳跟,多虧了壹位姓高的中醫。此人根據季節的變換在豬骨頭湯中添加各類中草藥,使得不翻湯春季開胃、夏季敗火、秋季除燥、冬季驅寒。
這種藥膳功能奠定了不翻湯的江湖地位,每到晚上,這些不翻湯店鋪門口就會被人群擠爆,不講究環境的吃貨們搬著凳子,或坐或蹲,端著碗倚在門口喝湯,場面不是壹般的壯觀。
鐵棍山藥
有壹個著名的且帶點顏色的段子:男人吃了女人受不了,女人吃了男人受不了,男女都吃了床受不了,地裏種多了地受不了。這個段子講的是焦作特產鐵棍山藥,它不但是種美食,更是藥材,而且還是四大懷藥之首。
作為食物,鐵棍山藥嘗起來比較面、微甜、味香、有點藥味、久食不膩。作為藥材,鐵棍山藥健脾、補肺、固腎、益腦、益精養顏、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抗有害物質刺激、調節代謝、增強免疫機能、促進生長、調節內分泌、調節心肺功能、興奮制血系統、調節神經系統。
壯饃
濮陽壹代,流傳著壹種特色美食——壯饃。壯饃的起源,有兩個版本的傳說,壹個與宋代抗金故事有關,另壹個則是關於狀元及第的傳說,而壯饃真正風光的歷史,則是從清末民初開始的,它在壹個叫王五輩的手中發揚光大的。
王五輩的每個饃用新鮮豬後腿肉半斤,切成薄片,和大蔥、綠豆粉皮、雞蛋等加各種天然香料壹起調成餡,把醒好的面用搟面杖搟成餅狀,攤上餡心,再覆蓋壹層。
放入盛滿香油的雙層鏊子內,最後做成壯饃。每每壹出鍋,就被人排隊買光。壯饃在豫魯蘇皖交界諸地流傳,有著極具有震撼力的外表,堪稱是餡餅界的巨無霸,中國式的大披薩。直徑三十到六十公分,厚度壹寸半,生動立體地展示了什麽叫做霸氣側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