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魚上了桌,整條煎炸好的大魚橫臥方盤中,魚身上覆蓋滿滿的豆豉酸筍辣椒姜絲蒜末等作料,湯色紅亮,輔以翠綠的香菜香蔥點綴其上,未及品嘗,已先被其外表驚艷,沒錯,是咱老友粉的範兒。
撥開金黃的魚皮,魚肉白嫩,口感細膩,鮮美中帶著絲絲酸辣,真的非常夠味兒。
辣椒與魚本來就是天然好搭檔,桂林菜裏的酸豆角辣椒炒魚仔幹是可以讓人吃飯把鼎鍋刮爛的,而南寧的老友魚配料之辣椒用的是非常辣的指天椒,再加上上好品質的酸筍豆豉,熬煮出濃郁的酸辣味兒,在寒冷的冬日食之,也會被辣得酣暢淋漓、渾身發熱、腦門出汗,大呼過癮。
魚吃完了,剩下的湯水用來拌飯或者下面條都是極佳的選擇,壹定會把鼎鍋刮爛的。
雖然我吃老友粉的時候非常怕辣,總是叫廚師不要放辣椒(話說不放辣椒的老友粉還叫老友粉嗎),但是吃這個老友魚,卻沒感覺到那種讓人眼淚鼻涕橫流的辣,可能真的是魚肉太鮮美,已經讓我忽略那份辛辣了。
其實老友粉的前身應該是老友面,關於老友面有壹個很溫暖的傳說:
上世紀三十年代,壹位老漢每天都光顧周記茶館喝茶,有幾天老漢因感冒沒有去,周記老板十分掛念,便用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筍、牛肉末、胡椒粉等煮了壹碗熱面條,端去給這位老友吃。
老漢吃完這碗熱辣酸香的面,發了壹身大汗,感冒也好了。事後老漢感激不盡,書贈“老友常臨”的牌匾送給周老板,“老友面”由此得名。後來人們又用這種方法煮米粉,受到廣大食客的喜愛,慢慢的老友粉的名聲反倒蓋過老友面了。
老友粉屬於廣西南寧的本土美食,於2007年入選南寧公布的首批2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柳州的螺螄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梧州的炒河粉同為廣西“四大米粉”。老友粉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把酸和辣巧妙的結合在壹起,形成了酸辣可口的獨特風味,夏天吃了開胃,冬天吃了驅寒。
南寧老友粉正宗的味道應該是“酸、鮮、辣、鹹”,要想做出正宗的味道,從原料制作到用料比例,從烹飪的手法到時間掌握都有壹定的講究,這是很考驗煮粉師傅技能的。所以在南寧並不是每壹家粉店的老友粉都是那麽正宗美味,那些有名的老友粉店,在用餐時間常常人滿為患,人們寧願等久壹點也要吃上壹碗正宗的老友粉。
今天看到壹則新聞,說是有關部門要制定或修訂壹批廣西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名單中就有老友粉(方便型),有媒體就此做了壹個網上投票調查,老友粉的標準配料有哪些,網友們熱烈地討論起來,其中放不放酸筍成為爭論的焦點。因為酸筍有壹種獨特的味道,不喜歡的人會覺得很臭,喜歡的人就愛它獨特的風味。有人說不放酸筍的老友粉還叫老友粉嗎?
想想也是,如果壹個食客走進粉店,沖著廚師喊“煮壹碗老友粉,不放酸筍、不放辣椒、不放豆豉”,那還叫老友粉嗎?不過人家要定的是老友粉(方便型)的標準,估計是類似方便面這樣的方便食品,不是現煮的,所以眾食客們大可不必擔心去到店裏不要酸筍就變成不符合標準不合格的老友粉了。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妳想怎麽吃就讓廚師怎麽煮唄。
現在超市裏有瓶裝的老友醬賣,方便多了,買壹瓶回來,想吃的時候也可以自己炮制老友粉。
我在桂小廚吃過老友魚後,就曾經自己用老友醬山寨了壹盤老友魚,不過因為怕辣沒敢放太多醬,所以完全沒有老友魚的酸辣鮮香勁兒,而且用醬做的老友魚,沒有那些絲絲縷縷的酸筍辣椒糾纏在裏面,端上桌來也少了許多的情趣。下回壹定要買酸筍豆豉辣椒回來,真正地山寨壹把。
附:老友粉或老友面的做法(內容來自網絡,表示感謝):
材料(壹人份):切粉(河粉)或伊面二~三兩;酸筍壹兩切絲;豆豉少許切細茸;姜絲蒜末各少許;小辣椒兩顆切細末;青菜幾片;蔥花少許;肉類切片壹~二兩(看各人喜好,可以豬肉、牛肉、豬肝、粉腸)。
做法:1、肉類用料酒、鹽、糖、生抽、嫩肉粉、胡椒粉調味,味道可稍重;
2、起油鍋放姜絲、蒜末、辣椒末、豆豉茸熗炒,出香味後放入肉類翻炒至變色,加入酸筍絲炒壹分鐘,加高湯或水煮開後,放入濕面或切粉,撈散後加青菜,煮開後加蔥花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