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關村被稱為中國的“矽谷”,位於西北三環和西北四環的中間,緊挨著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
中關村是中國第壹個IT。提到中關村,人們會立即將其與高科技聯系在壹起。然而,在幾十年前,這裏仍然是壹個荒涼的墓地,其中大部分是太監的墳墓。明朝時期,宦官開始在中關村購買“義地”,形成自己的埋葬地。離開皇宮的孤獨太監住在這裏。他們的生活依賴於富有的太監的捐贈,他們通常會參觀埋葬在這裏的太監的墳墓,燒香祈禱。由於明清時期宦官被稱為“中官”,故稱“中官墳”。
還有壹種說法是,自明朝以來,太監們在這裏建造了寺廟和養老莊園,並且因為當時他們被稱為“中官”,所以他們把這個地方稱為“中官村”。今天,在北京大學物理樓北面的院子裏,有太監祭祀的崗兵廟,還有壹個太監雕像叫崗兵。
隨著歷史的變遷,出現了壹些與“中官”諧音的稱謂,如管仲、管仲、管仲二、管仲屯等。關於中關村如何從“中官”演變為“中關”的傳說也很多。首先,它是1913,在25000比例尺的西京地圖上已經可以看到“管仲”這個地名的使用。人們對這個標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清朝末年,有關人員編圖時,因為“中官”壹詞暗示宦官不太好聽,就把它從“雅”改成了“中俗”。還有人說,慈禧太後過生日時,在這裏建了壹座城門為自己慶生,因此得名。
真正說起來,中關村是解放後正式命名的。解放後,中國科學院建在這裏,在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陳垣先生的建議下更名為中關村,因為“中官”二字不好。另壹個故事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附屬《中國地理》編輯部於1953年遷至中國科學院新址後,在新址印刷第壹批信封和文具時,負責此事的政務官袁寶成在口頭語言傳播中將“中官屯”誤認為“中關村”,當時正處於“三反五反”時期。為了避免“浪費”的指控,必須更換信封。
海龍大廈、鼎好大廈、科貿大廈、中鋼大廈等寫字樓組成了最顯眼的建築。“中關村”這個詞在中國的高科技領域,甚至在中國的其他領域都非常有名。
擴展數據:
中關村的歷史發展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壹條街”。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關村的開發建設,國務院作出了五項重大決策。1988年5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這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前身。
1988年5月,中關村成為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試驗區,這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前身。8月,1999更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中關村成為創新發展的壹面旗幟。面向未來,要加快進軍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1999年6月,國務院批準了《關於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這是中國政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增強中國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2005年8月,國務院作出了關於支持和加強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八項決定。
2009年3月,國務院批準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要求將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載體,開啟了中關村發展的新篇章。
2011 1 10月26日,國務院批復《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規劃(2011-2020年)》,進壹步明確了中關村示範區未來十年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思路。2011中國“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將北京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經過20多年的開發建設,中關村集聚了以聯想、百度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能源環保、新材料、先進制造、航空航天為代表,以R&D、服務為主要形態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形成了“壹區多園”的獨特發展格局,成為首都跨行政區域的高端產業功能區。
中關村科技園是全國科教、智力和人才資源最密集的區域,擁有以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近465所438+0高等院校和206所科研院所。現有重點實驗室67個、工程研究中心27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個。有26個大學科技園和34個留學生創業園。
正在建設中的中關村翠湖科技園毗鄰海澱區北部的翠湖濕地公園。目前,翠湖公園占地700公頃,已引進400多種濕地植物和動物,形成濕地景觀。公園周邊還有荷花池、蘆葦塘、野生濕地植物展示區、水鳥保護區、濕地生態農業園和生態水域等。公園環境優美,湖水清澈,水草豐美,在江南頗具魅力,是候鳥來京越冬或轉場南下的首選之地。
在這個風景如畫的地方,壹個創新與創意融合、前沿與高端並進的中關村翠湖科技園正在崛起。在這裏,精英雲集,活力無限。這裏是城市精英活力生活的聚集地,也是翡翠雲圖將在這裏打造的精英生活圈,旨在為在這裏生活工作的高知高智人群打造不壹樣的生活。根據規劃,中關村翠湖科技園是海澱北部規劃的三大主要功能組團之壹,是未來十年核心區的鉆石級寶藏。中關村翠湖科技園東臨上莊西路,西臨六環路,南臨京密引水渠,北靠翠湖南路,涵蓋原中關村環保園和中關村創新園。公園占地面積1.873公頃,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總體規劃建設理念為“智慧湖、生態湖、人文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