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夏至,又稱“ 夏節”、“夏至節 ”。北方的小麥剛剛收獲,南方的早稻正抽穗揚花,在古時,到了夏至這天,人們會 在慶祝豐收的同時,也祭祀祖先,既感謝天賜豐收、也祈求獲得“秋報”、災消年豐 。
以前,夏至和冬至壹樣,是我國民間重要的節日,清代之前,在夏至這天全國放假,人們與親人在家中團聚,避酷暑,也叫“ 歇夏 ”,在宋代《文昌雜錄》中記載道:“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既然是節日,壹定離不開 美食 的相伴,那麽在夏至這天,在傳統風俗中,人們都講究吃哪些 美食 呢?
俗話說“ 冬至餃子夏至面 ”,夏至吃面,壹般指的是面條,也就是 用面(條)之長寓意著夏至之長晝 。在北方,用剛收獲的小麥磨成的面粉來嘗鮮是最應景的了,而且新鮮面粉裏的營養成分也較高;另外,夏至後,天氣更加炎熱,餐桌上會常見涼菜、涼面,吃起來清涼又解暑。夏至這天,北京街頭的面館生意最旺,不論是“涼面”、“打鹵面”、還是“炸醬面、油潑面、蔥油拌面、擔擔面、牛肉面”等等都很暢銷。
不止在北方,南方也有著“ 冬至餛飩夏至面 ”的說法,在江南壹帶“ 吃過夏至面,壹天短壹線 ”的習俗也由來已久,而且南方的面條種類也較多:如肉絲面、陽春面、三鮮面、片兒川、過橋面等等。
提到羊肉,不少人會認為是冬天進補少不了的 美食 ,夏天怎麽還要吃羊肉呢?其實,過了夏至,不久就要進入伏天,為了更好地將體內的濕氣驅除、補充人們因厭食、新陳代謝等失去的營養成分,很有必要地要吃些羊肉。因此,也就有了民間所說的“ 夏天壹碗羊肉湯,不用神醫開藥方 ”、“ 夏天吃伏羊, 健康 又壯陽 ”的說法。
在江蘇徐州等地,人們在夏至以及伏天時去飯店、羊肉館、燒烤攤,大汗淋漓地吃羊肉、喝羊肉湯,渾身舒坦,可謂是有“伏”同享,有熱同當……
諺語說:“ 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 。”在江蘇無錫及宜興等地,夏至這天要吃餛飩,老人們說:夏至這壹天吃上壹碗餛飩,這個夏天就不容易中暑;除此之外,吃餛飩也有著“混沌和合”之意。由於家常吃餛飩時,湯裏壹般配以紫菜、蝦皮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碘的食材,吃了既補充了夏天高溫多汗而讓人體損失的礦物質、維生素,而且老年人和小孩子常吃壹些紫菜、蝦皮,對於增強體質還很有好處。
在浙江臺州等地,也有著“ 夏至不吃羹,走路癟塔塔 ”的說法,這裏的羹不是湯,而是扁食,類似餛飩、形如餃子,餡料通常以蝦皮、花生、茭白、鹹菜和豆腐幹等為食材為主。
以前,在家裏舊糧吃完,而新小麥成熟收割的前後,也就是新糧未打之時,人們會采摘些未熟透的麥子,煮熟後將青麥仁倒進石碾子,碾成像面條壹樣的“碾轉”,然後配上時令蔬菜、輔以蒜蓉、香油、辣椒、食鹽等壹些調料,涼拌著吃,或者與雞蛋同炒等各種吃法。
除了小麥,在西北,人們將未完全成熟的小麥與青稞摘下,在鍋內燜熟後,搓去外殼,嚼著吃,吃起來又糯又有韌性、很是鮮美。
除了以上幾種傳統 美食 ,夏至後,天氣會越來越悶熱,因此,在飲食上盡量以清淡為主,少吃油膩和辛辣食物,解渴祛暑可多喝些綠豆湯、酸梅汁、銀耳羹、或者新鮮的蔬菜汁、水果汁,少喝含有較多的糖分及電解質的可樂、汽水等飲料以及過涼的冷飲。
時間如流水,轉眼年過近半;盛夏之日,也正是田裏的莊稼及待考的學子們成長、奮發之時,年復壹年的辛苦與努力,都是劍指不久之後的秋收之日。再忙再累,別忘記適時而食,適時補充營養,讓身體更棒,平安 健康 過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