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名勝
惠來依山傍海,名勝古跡眾多。“惠來八景”聞名遐邇,有峻峭挺拔的“百花領袖”,取之不竭的“海角甘泉”等,神泉的“海市蜃樓”與山東蓬萊齊名。人文景觀豐富,有22處文化古跡列為省、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教活動歷史悠久,有唐代高僧大顛潛修的虎頭巖寺、清初宋禪祖師坐禪的永福寺以及西天佛寺等。沿海景點有海蝕崖、海蝕柱、海灘等,其中靖海灣東部的“客鳥尾石筍區”更以突兀新奇著稱。濱海旅遊業初具規模。有占地面積380公頃,集植物觀賞、高爾夫球場、海濱度假村、潮汕民俗文化村於壹體的粵東金海灣植物園。此外,南海、靖海等地的海濱度假村己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道教勝地赤松觀龍藏洞
在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惠城鎮西北8公裏處, 有壹條羊腸小道通往古昔壹仙廟,世稱“龍藏洞”。這裏山清水秀,清幽雅靜,自然風光綺麗,民間傳說:當地幹旱缺水時,唯有此處終日泉水潺潺!歷代地理先生朝思暮想擇此地作風水,誰知羅庚盤壹擺放,指針即不動彈,不可思議。置身此地,真有神秘玄妙之感。
據傳,清朝乾隆年間,惠來縣靖海鄉人宋超月乙鏡真人,與道友暢遊潮州九邑,惠來都十八景地,識昆侖山落脈,西系葵峰望天嶺、雙乳峰,居普陀巖虎頭山,悟蓮峰山油瓶石坑有玉盒獻寶,仙師南行追龍趕鳳,但見龍藏鳳棲,到了“龍藏洞”,遂推蔔立願而戲言曰:“藏世道宣仙地,389年後,自有吾後傳明月善人,在此為師創觀建宮,存真容於龍藏洞。”至公元1994年11月,當地道友自籌資金300余萬元,修復古廟,圓成“龍藏洞赤松觀黃大仙廟”,並經揭陽市宗教事務局核準,惠來縣宗教事務局批準登記開放。於1996年陰歷8月23日,舉行黃大仙誕辰暨龍藏洞管理委員會成立掛牌揭彩雙慶活動,盛況空前。還先後接待了海內外來賓3萬多人,舉行“羅天大醮”法會3 次。祈禱世界和平,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快樂!參加信眾約15萬人次。現在在赤松觀後殿興建了“乙鏡真人宮”,於1997年4月20日舉行奠基典禮,請汕頭大學及汕頭園林建築高級工程師設計,參偈先賢魯班圖模,定為天地人三才乾坤宮閣,分三層設計:上層呈天壇形沖雲宮;中層為城郭形八卦迷宮;底層為富麗堂皇地宮。三層疊宮,有24 屋頂、36飛檐、72角椽、99洞孔,8柱6門玄洞沖天,造型獨特,史無前例。還規劃在山腰修復“觀音圓通宮”、“報孝堂”(功德堂),在山頂復建“沖天觀”,以恭三清至尊、李道明天尊、呂純陽祖師等八仙。
近年來,龍藏洞管理委員會在修復道觀的同時,積極地為當地社會公益福利事業做貢獻,如自籌資金 100萬余元,修建7公裏長、寬8米的黃大仙公路,架設了電話線和供電線路,改善了當地山區的交通、通訊和生產、生活條件,受到當地群眾的贊揚。
亞洲最大的航標塔
海上航標燈塔。位於惠來靖海鎮西南石碑山岬角。初建於1882年,數建數毀。現在的燈塔為1989年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塔高68米,塔頂燈光視距24.5海裏,主光燈每10秒閃動壹次,並配有雷達應答器和無線電導航系統等設備,是中國16個導航臺中最高者,有“亞洲第壹航標塔”之稱。
海角甘泉
海角甘泉位於神泉鎮區東南角,宋時是海灘上壹個淡水泉眼,明時砌成泉井,其時潮汕神童蘇福為它題寫獨腳聯“抉(快)取攜而不竭任鹵浸鹹蒸獨標平淡”,壹時成為絕對,擴大了此泉影響,並被人們編造出許多神奇傳說,使此泉演變為“神泉”。清乾隆間知縣王瑋在井旁建亭,將蘇福獨聯刻在亭柱上,並樹碑撰文。清代歌詠神泉詩中有“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的句子,因而產生了“海角甘泉”的雅稱。
榕石永福禪寺
抱石蒼榕奪化功
擎天傍立梵王宮
在惠來縣城北部。有古榕抱石而生,榕則虬枝勁幹,石則苔痕斑駁,木石結緣,蔚為奇觀。石上曾有壹祠奉祀九子母神,明代又於其旁建榕石庵,此庵幾百年間歷經滄桑,幾度興廢,解放後,已是廟宇頹敗,幾將倒塌,近年,由華僑捐助重建新寺,稱“榕石永福寺”,現有大雄寶殿、東西閣、功德祠、祖師廟等,規模宏偉,遠勝舊寺,數十身貼金佛像,神態儼然;綠瓦朱扉,金碧輝煌,成為又壹旅遊勝地。
海市蜃樓
海市蜃樓常出現於神泉港西南海面,時間多在春夏之交,天將大雨前夕。“海市蜃樓”的出現次次有異,有古代的臺榭、亭閣,有現代的高樓大廈,還曾出現過日本侵華的戰爭場面。同壹次蜃景也變幻莫測,景象萬千:時而勇士披堅執稅,萬臺奔騰,時而曲苑、酒旗,仕女嬉遊,或隱或現,若遠若近,蔚為壯觀。蜃景出現有壹年壹次或數年壹次,也有壹年兩次。長則幾小時,短則十幾分鐘,甚至壹瞬即逝。1957年3月19日蜃景出現,從下午壹時至六時四十五分才消逝,是有史以來延續時間最長的壹次。當地漁民總結為觀察氣候經驗,有“景遠候風,景近候雨”之說。
今年的海市蜃樓出現了兩次,分別在四月和五月份,其中四月份壹次時間長達四五個小時之長。
靖海古堡
位於惠來縣靖海鎮,古稱靖海所。靖海所設於山地高處,城峘周長1500多米,高近5米。東北面城峘完整,有甕城及城樓,墻以石壘築,上有城垛及望孔。靖海所歷來是潮汕地區的軍事要地,明代在附近築有南北炮臺及烽火臺。
客鳥尾石筍
“這裏的奇石真是嘆為觀止,在全國來說也是難得壹見!”這是壹位旅遊發燒友暢遊惠來縣靖海鎮客鳥尾石筍之後由衷發出的贊嘆。這片海濱石筍區被大自然長年累月的雕琢、加工和呵護,出落得美輪美奐、神奇脫俗。
石筍區由壹個伸人海中的小山頭和周圍壹片片或聯結或分散的大小石頭組成,初來乍到者立即會被目不暇接的神奇石頭所征服:小山頭像壹個巨大的山水盆景,它最高處的石頭是壹頭引頸眺望的“海獅”,像是要跑到岸上溜達溜達;海獅的腳下,是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的“錦緞”,每壹個方寸之間各有各的圖案和美妙之處,像動物又像花朵,這些圖案表面滑爽近乎晶瑩剔透。小山頭四周的石頭更顯個性和特色,有的像壹個個破土而出的竹筍,彰顯生命的張力;有的像壹群憨態可掬的企鵝,享受明媚的春光;有的像壹簇簇浪花,開懷大笑般互相追逐;有的像壹本本排列整齊的紅皮書;引領遊客去領略大海的奧秘;有的像是壹群仙人在觀海;有的像是壹群海豹在曬太陽。所有的石筍為了標新立異,都不約而同在顏色上做文章,有的故意漲紅著臉,好讓自己更加嫵媚;有的獨標平淡,於潔白晶瑩中體現壹種清高;有的身著雜色衫兒,在群石之間顯示自身的兼容和素雅。它們任憑風吹雨打、任憑日曬海蝕,依然清新、依然亮麗。輕松活潑的色調,和著麗日藍天,和著湛藍的大海,和著潔白的浪花,和著岸上風能發電廠壹排排優雅的風車,和著照相機不停的哢嚓聲,和著壹張張燦爛的笑臉,合奏出壹曲風景這邊獨好的交響曲,令遊入如癡如醉、流連忘返。
靖海鎮客鳥尾石筍區距離惠來縣城只有區區的30多公裏,交通便捷,景區至今保持天然樸素的本色,沒有任何人為雕琢,也沒有別處景區的擁擠和雜亂,更沒有俗氣的商業氣息,來這裏完完全全可以在不被打擾的情況下和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來壹次親密接觸,讓自己融入自然,融入風景,於輕松寫意中讓身心得到放松。而且沿途是風光旖旎的海濱長廊,中間有海角甘泉、神童蘇福的獨腳聯、國內第壹航標塔等名勝風光,以及在建中的國內最大風能發電廠,是壹條旅遊的黃金路線。
莊嚴禪寺
百花山莊嚴禪寺,位於惠來縣城以東三十裏處周田鎮施家村,俗稱“百花尖”。它創建於宋,明、清均有葺修和擴建,規模宏大。1983年10月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8月被批準登記開放。系嶺東名勝之壹。
古往今來,年代變遷,幾度葺修。1979年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重修古剎。辛酉年(1984)以來,搜集失散碑刻、名人詞賦,集名句勒於盤石之上,重展古範,供遊人欣賞。1988年開始籌劃於寺前建大雄寶殿,經精心設計,於1993年擇吉鳩工,破土運後,填坑壘堤,以興建大殿,劈山攔壩以造祖堂,並在大殿兩邊建二層樓為會議廳、客堂、禪房及其它配套設施。至乙亥年(1995)蒲月竣工。
新建成的莊嚴禪寺,在百花石門內,坐北向南,面闊70米,進深30米,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總投資100多萬元。由上下傍山築宇八組單體構成,為四合院建築,廳堂均以木石結構,蓋金黃色琉璃瓦,屬歇山頂及硬山頂。
文昌閣塔
文昌閣塔位於惠來縣城之南,初建於明嘉靖年間,清順治時毀於火災,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知縣張秉政修閣,移北向南。乾隆二年(1737年)知縣楊宗秉於閣前祠原地建文昌閣塔三層,額曰“奎光閣”。此塔為風水塔,屬古代磚石結構,貝灰夯築,狀為三層八角形,密檐式塔檐,高23米,每層皆有石柱支架,外有欄桿,內有旋梯可上;藻井上繪有八卦圖。第三層北門上刻有清知府周碩勛“巢鳳淩雲”楷書。登塔遠眺,海光山色,盡收眼底。
1988年,縣政府於塔周劃地百畝,營建綜合型娛樂場所,命名為“葵陽公園”,古老的文昌閣塔修葺壹新,閣塔前仿建了昔年的文明書院,展出文物、古董,兩側為革命歷史展覽館。公園內遊亭小閣分設而立,盆景、假山、噴泉、蘭圃、古榕等選景而設,呈現出壹派充滿生機活力的嶄新面貌,增添了古跡的風采。園內有環水長廊,供人休憩,廊壁上刻有惠來著名風景線圖,可供導遊。
/UploadFile//F200807101327541826U5578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