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節的溫暖碰上黔東南的雨季,雨滴都更加親切起來,連綿的雨點不眠不休地親吻大地,寶貴的汁液深入地心,蜿蜒流淌,山中的菌子就在細密的雨幕中萌發了,壹叢壹叢,蓬蓬勃勃,坡上開滿了小雨傘。雨水稍有收斂,第二天的集市上就鋪滿各種各樣的蘑菇。常見的有香菇、茶樹菇,雞樅菌的菇柄粗長,菌蓋小巧圓滑,因而又叫傘把菇,紫花菌形狀類似香菇,小巧可愛,還有世界四大名貴菌類中的黃絲菌,因煮熟入嘴有雞油汁水的口感,又稱雞油菌,因口感獨特且稀少,大集上可賣到200元壹斤。
食用菌富含維生素和各種微量元素,新鮮時的個頭已屬矮小,煮好時還會再收縮,像雞樅菌,都融化在湯裏了。人間食譜上,食用菌絕對符合“濃縮的就是精華”這壹定律,而且煮食起來特別不為難人的智商,煲湯、清炒等簡單的烹調方式就能激發其先天的鮮味兒,尤其紫花菌和黃絲菌,煮熟後湯汁濃稠,別具風味。
長期的菌子采摘過程中,面對五彩繽紛的菌子,苗族百姓還總結了壹套可食用菌的辨別方法:頭上戴帽子(有菌蓋),腰上系裙子(有裙環),腳上穿靴子(有菌托),同時符合這三點的,不采;多數食用菌的顏色樸素,顏色艷麗的,不采。采完菌子依舊要蓋上土和樹葉,地底下的菌種在溫暖的雨季裏,還能再蓬勃生長。
上山采菌子是放了假的孩子們熱衷的活動,收集菌子不僅可以給餐桌添壹道菜,采多了還可以在大集上換壹點收入。山間的孩子,他們的瞳仁都泛著山林的黛色,水靈,漾著波光。壹說“上山”,孩子們能立馬興奮起來,好像是回到母親的懷抱裏去,眼神裏遍布滿足的亮光。
大山是黔東南的攔路虎,也是黔東南的寶貝,山中珍藏著各色各樣的珠寶,只等有心人來采擷。春天的日光裏,和菌子壹樣拱地而出的還有蕨菜。采摘嫩芽,沸水焯燙,和著屋檐前晾著的熏肉翻炒,別有壹番滋味,好像把整個春天都吃進嘴巴裏去了。蘇軾說:“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就是這個味兒吧。
氣溫慢慢升高,受不了炎熱的植物都漸漸隱退。為了保存這些難得的人間珍饈,聰明的人們把菌子烘幹,也在蕨菜舒展莖葉,悄悄老去之前,采來水煮晾曬之後存放,日後燉肉或是爆炒,壹樣清香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