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埔村是壹個近親村。該村苗氏始祖苗友,世居會稽(今浙江紹興)。由於戰爭,他的曾孫繆祿、苗彤和錢繆南遷,分散在甌民。第壹次遷徙是唐僖宗光明元年苗廬遷居福建陽貨長溪(今霞浦)(今壽寧西溪村,當時壽寧還未設縣,轄境大部分屬長溪縣管轄)。西浦苗是壽寧最早有記載的姓氏之壹。它已經繁殖了四十多代。苗呂因祖籍惠濟而得名“Xi集”,以示其不忘本義。因為“吉”與“Xi”諧音,所以後來改名為“喜”。第二次遷徙是在苗族繁衍了幾代之後,然後遷移到西溪村的下東臯。由於火災,苗氏家族的第七位祖先苗桓溫進行了第三次遷移,即遷移到位於西溪北岸的下東臯隔河相望的房屋底部,即今天西浦村的雛形基地,其余後裔也相繼遷移。
據當地的老人說,這次遷徙還有壹個原因:壹個冬天,苗家的農民工壹大早就在喝牛,出去屠宰了,所以他瘋了,牧民們追不上他,只看到壹群牛穿過小溪向房子的底部走去。牧羊人趕到時,眼前出現了壹幕奇觀:漫天大雪,田野被白雪覆蓋。只有這個看起來像鳥巢的地方看不到雪,而且熱度上升,植被豐富。他立即回去報告,後來,主人高興地去看了看。這真是壹個天堂裏建造的寶庫。很快,我和家人搬到了這裏。馮夢龍在《壽寧智代杜圖》中也提到了它。當時,房子周圍森林茂密,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熱鬧非凡。有時也有“家底十八條街”的說法。在宋神宗元豐心有(1081),廟場路的世界孫子被賦予了壹個特殊的名字(類似於進士名單),因此當地人也稱它為“進士平”。
後來隨著人口增長,生活生產用水不便,逐漸遷移到河邊。由於地處西部,水從西邊來,西溪的名字改為西浦,或西溪和下西溪。又因河下遊十八峽河岸邊的巖石上有壹系列凹陷的犀牛腳印,傳說有神牛經過,當地人稱之為“犀牛徑”。因此,犀浦又稱“西浦”。犀浦之美在於“三步壹柳,十步壹橋”。當地有壹首民歌“看西浦風景,三排十橋”,“臺階”是鋼琴橋,這是古代晉亮比較有特色的橋之壹。
橋是省級園林式村莊犀浦的壹大景觀。不時有各種各樣的橋梁像彩虹壹樣橫跨在沿河兩岸和各處的柳蔭中。在人們共同生活的不到2000米長的河上有多達13座各種類型的橋梁,平均每70至80米就有壹座橋梁。其密度為閩東最高,這在全省也是罕見的。橫跨西溪(北溪)的有福壽橋、鄰裏橋、月亮橋和太陰秦公橋;橫跨西溪的有非雲橋、官灘橋、永安橋、長樂橋,即上秦橋和永安橋;橫跨浐潭下遊的有紅旗橋、犀浦橋和雙龍橋。此外,犀浦還有許多橋梁。
這些橋是單孔和多孔的;有古代的,有現代的,也有現代的;有石橋、石拱橋、木拱橋、馬蹄橋和現代鋼筋混凝土T型橋。各種各樣的形式和不同的年代為犀浦增添了獨特的風景。
其中,福壽橋、永安橋和三琴橋最具特色,文化內涵深厚,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
福壽橋。福壽橋又名巴特橋,位於廊橋上,橋長40.7米,橋寬4.9米,單拱跨度32.8米。這座橋的拱形框架是由幾十根巨大的橫梁和巨大的樹木穿插堆疊而成,沒有壹顆鉚釘。橋面采用雙坡廊屋蓋,屋面框架為四柱九檁穿鬥結構,開間18,立柱76根。走廊兩側有兩排木凳供行人休息。兩側屋檐下,有五排長短梯式擋風雨板。橋的北端有壹座橋亭,名為繼光亭。
廊橋是對古虹橋的發展和創新。即在虹橋橋面上增設廊房,既能保護拱架,又能延長橋梁的使用壽命;它還可以為行人遮風擋雨,壹舉兩得。北宋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中有壹座美麗的“汴水虹橋”,令許多人贊嘆不已。橋梁專家認為,廊橋是北宋時期盛行於中原的虹橋的延續和發展,建橋技術並未失傳。世界上只有不到200座廊橋,基本集中在浙江南部和福建東部、北部的山區,福壽橋就是其中之壹。
福壽橋修建的日期是不祥的,有壹句話可以驗證。見於專贈南宋狀元妙禪的詩《瀛菊早行》:“我半愛家人半愛床,衣帶顛倒;鐘聲遠離雞聲,燈影斜侵劍影;道路崎嶇有竹竿,月朦朧處識梅香;功名利祿苦,我壹語雙關,已破前橋霜。”當時,苗禪還住在西溪村的下東臯老房子裏,但他沒有搬到房子的底部。“錢橋”(以“錢橋”命名,因為沒有辦法測試橋的名稱)就在他的房子前面。苗禪回來後,村民們把“錢橋”改名為“登龍橋”。1245年,設立福安縣,犀浦屬福安縣管轄。《福安縣誌》載:十年(1250),福安縣令林因三都市民苗禪到泉邊試水,在苗禪飲水處重修橋梁。這說明“錢橋”改名為“登龍橋”後又重新修建(見雷雲嶺《狀元廊橋》)。幾經淹沒,原貌已不可見。現存橋梁始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民國十九年(1930)修葺。
永安橋永安橋位於浐潭以西不遠處,橫跨西溪,是壹座長73米、寬2米的石板橋。它有65,438+07個孔和65,438+06組墩石,每組三組垂直石,基礎上有壹個十字框架石,每組五個直鋪路石,橋面上有80個鋪路石。在每個橋墩上,距離橋墩2米遠的地方豎立著壹塊墩石,當地人稱之為“石將軍”。這種巧妙的設計大大減少了漂浮物對橋體的沖擊,對保護橋梁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了保護永安橋,當時的苗族人在橋下10多米的地方修建了石壩,並在大壩上修建了壹排橋墩(鋼琴橋),以減緩流速並保護橋基,橋墩仍可供人們通行。
連接犀浦兩岸的永安橋在設計和建造上非常科學。犀浦江面寬闊,兩岸地勢較低。如果建造壹座拱橋,必然會擡高橋面,這對交通不利。而且成本和難度都很大。因此,設計師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壹座石板橋。
永安橋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距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當時建橋的過程在西北橋頭的“聚賢亭”中有清晰的描述。建橋碑文和壹塊文物分別刻有石匠姓名、建橋捐贈者姓名和銀元數額。從紀念碑上的捐款人不難看出,當時人們慷慨解囊,熱心公益。
聚賢亭,石木結構,重檐翹角,造型獨特,不僅是永安橋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西浦村古雅寧靜的風景。
後人有人登上永安橋,深感當時鄉親們慷慨解囊,市民們的豪邁之舉留下了《永安懷古》壹詩:“心若漲如潮,有誌之士將夢遠方;飲晚風露,過秋月春夜;它在東鄉(西溪鄉在清朝以前被稱為東鄉)享有盛名,16個碼頭已成為古老的廢墟,煙囪冒出的煙壹路都是。"
2006年8月,超強臺風“桑美”襲擊犀浦,永安大橋受損嚴重,中部被洪峰沖走6個洞。當地村民正在盡最大努力計劃緊急搶修。
此外,鋼琴橋的風景也是獨壹無二的。琴橋俗稱七步橋、馬蹄橋。西浦有三個村莊,分別位於太陰宮前、永安橋下和西浦村頭。村民們選擇小溪的淺水部分,每隔壹小步,壹個立方的石頭被稱為錨定處,錨定處是空的,以便水可以順利流動。錨地比常年水位高出10-20厘米,行人不必涉水過河。西浦的起步價是壽寧最好的。據《壽寧縣誌》修訂於1992年,“全縣有12七部...西浦村最多,壹村3顆,牙齒255顆”。西浦村最有特色的鋼琴橋叫太陰秦公橋,位於太陰宮前。這壹排有87個齒,其中每6個齒之間,行人相遇,壹邊讓路,另壹邊可以直行。設計師真是別出心裁。西浦村經久不衰的文化氛圍為古老的文化風光奠定了基礎,並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和經典房屋。從宋代到現代,仍有歷代建築,壹座座拔地而起,讓人流連忘返。
壹座標準建築——狀元廣場。苗禪中得狀元後,在長溪縣(今霞浦)官邸外建狀元坊。在隨後的800年間,多位壽寧縣令和苗族後裔分別在壽寧縣、西溪和犀浦為苗禪修建了狀元坊或狀元橋。其中,明鄭德五年(1526),壽寧縣令尹周在縣城直街(今解放街)南修建狀元坊並作《狀元坊記》。同時,他將穿過縣城的小溪改名為浐溪。明嘉靖二十壹年(1542),壽寧縣令熊誌在縣衙前艾慧橋(今自來橋)舊址修建狀元橋,並作《狀元橋詩序》和《狀元橋》兩首。遺憾的是以前的狀元坊(橋)已經廢棄。但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經壽寧縣人民政府批準,同意在西蒲河縣狀元坊舊址重建狀元坊。隨後,來自閩浙各地的苗族群眾自發捐款,在溪埔村金鐘山南麓原壽臺公路邊重建了宏大的狀元廣場。整個建築呈長方形,四周有2米多高的圍墻,正面有8級臺階。拾級而上,壹座雄偉古雅的牌樓赫然在目,正中鐫刻“狀元”二字,方頂圖案浮雕,生動多彩。穿過這座主樓,有壹座琉璃瓦頂的六角亭,名為“皇姑亭”,亭內藻井彩繪精美。走進紀念館大門,壹面墻的祝賀牌匾充滿了亮度,每塊牌匾上的文字和圖案都是書法和雕塑的傑作。在整個花園裏,有奇怪的花和草點綴著詩人和詩人,還有很多詩。狀元坊自1997秋季建成以來,遊客絡繹不絕。
禮制建築-宗祠。西埔村有四座古祠堂:南陽廟、景山廟、鳳陽廟和四角廟。祠堂在犀浦處於核心地位,既是祭祖的場所,也是人們議事的場所。它不僅是血緣關系的紐帶,也是宗族中傑出人物的紀念館。
南陽寺。沿著永安橋南岸附近的小溪,有壹座特殊的建築,它就是西埔村苗族的“南陽廟”,也叫“壹廟”。在犀浦眾多的禮樂建築中,它是最有特色的。這座祠堂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根據當地的歷史記錄,以前在不同的年代和地點建造過多次祠堂,但都因洪水而廢棄。這座祠堂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造型華麗,結構嚴謹,古色古香。門前碧水環繞,斜倚金鐘山。梁芳的拱門是精心雕刻的,色彩濃重而莊重。在屋頂的正面,有四個以花為主題的彩色浮雕。經過兩個世紀的風吹雨打,顏色仍然非常鮮艷。兩側凹壁上有壹副清乾隆年間壽寧縣令董題寫的對聯:“澳洋為王,西浦為史。”步入大門,內部由戲臺和前後廳連為壹體。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古戲臺。八角藻井上方繪有當年許多戲劇情節,人物栩栩如生。至今仍依稀可辨,屋頂上還保留著壹些浮雕。從整體上看,它仍然保留了過去的華麗風格。
在戲臺對面的前堂(響堂)中,高高懸掛著壹塊精致的巨型牌匾,上面用黃金刻著“狀元”字樣,中間和上方刻著“旨”字,牌匾上裝飾著金漆花邊。這塊頭號牌匾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榮耀。
景山寺。始建於宋嘉定十年(1217),是最古老的。這個祠堂有三個房間寬,它三次進入庭院。解放前,前殿(享堂)破敗不堪,地面布滿荊棘,人們很難涉足其中。中間有壹個四米見方的池塘。在七級石階之上,有壹個睡眠大廳。雖然陳設不多,但睡堂前的門廊雕刻精美,主題豐富。特別是月亮梁上象征畢業和畢業的“鯉魚躍龍門”圖案栩栩如生。它委婉地表達了犀浦對人才和村民努力進步的美好祝願。這座建築既是神龕又是寺廟。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它經過兩次翻修並改建為寺廟,被稱為景山寺。
鳳陽寺。又稱“第二寺”,與南陽寺隔江相望。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正面建了壹座門樓,上面掛著“苗氏宗祠”的木牌匾,門內還有壹個大戲臺。與“壹宗祠”相比,頂部的藻井較少,但在20世紀50年代初在右側增加了壹個額外的輔助舞臺,這是專門為演出時樂隊的伴奏而設計的。
四大宗教寺廟。四覺寺的前身是壹座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圖書館。它是由苗生智建造的,並命名為“嶽雨軒”,這啟發了孩子們。清同治六年(1867),苗生智的曾孫在嶽雨軒原址修建了中堂和兩座寺廟,試圖建造“四大宗教寺廟”,但火勢蔓延到了他的鄰居,大部分寺廟被壹把火把燒毀。1912,其後裔集資制作。
崇拜建築-太陰宮和皇帝宮。太陰宮位於禪院右上方,西溪(北溪)岸邊。始建於元代大德年間(1297-1307),清同治年間(1870)重建。堪稱犀浦古建築的“鼻祖”。它依山而建,面朝兩水。在大門兩側的墻壁上,“亭外兩江縱橫流,四人煙花護殿前”的書法是壹副副格律嚴謹、對仗工整的對聯,不僅簡明扼要地說明了太陰宮所在的地理環境,也表達了西浦各界信佛祈福的美好願望。大雄寶殿有三個神龕,都是供奉女菩薩的。中間是陳景谷的雕像。左邊的神龕供奉媽祖,右邊的神龕供奉南海觀音,左右各有壹對金童玉女。最值得壹提的是,大雄寶殿兩側的藻井和壁畫,雖歷經700年春秋,色彩依舊如初。正殿上方是壹個橢圓形八角藻井,繪有《西遊記》《封神榜》等神話故事。左邊的藻井繪有壹對展翅欲搏的金雉,右邊的藻井繪有壹只棲息在月桂樹上的美麗孔雀。這些壁畫不僅內容豐富,而且精美而富有創意。
自太陰宮建立以來,每年元宵節前夕,村裏的好事者都會用燈籠和五顏六色的裝飾品裝飾太陰宮。許多家庭自願捐款,第壹件事就是收集和準備香祭,並邀請道士設立道場幾天,以“歡迎神仙”,並祈求村莊的好運和和平。在此期間,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虔誠的人們還前往皇宮燒香祈福。
西浦河畔的大皇宮與太陰宮比鄰而居。它建於民國37年(1948),村民們正在大力擴建和翻新它。很快它將展示其豪華風格。
古典民居——古民居。犀浦有數百座古民居。由於社會地位、經濟實力和建造年代的不同,西浦村的古民居在質量、規模和風格上自然有所不同。西浦村的古民居大多有大有小。三層庭院有三個入口和兩層樓,他們的門樓充滿了變化。有宋式、重檐歇山頂式和獨石門框。使用的材料也各不相同,有的全是木結構,有的全是石材,有的是石木框架,有的是磚石結構。西浦的古民居大多有內外兩座門樓,外門迎上遊水。壹些外門框上刻有對聯,門楣上裝飾著象征性的浮雕,如“魚”(壹年多)和“鹿”(福祿),門上刻有“申屠抑郁疲憊”以辟邪。如果內門直接面對大廳,往往有壹條石頭鋪成的隧道與之相連,形成軸對稱。步入內門樓,可以看到天井的兩翼。廳堂的墻前往往擺放著幾張裝飾各異的桌子,明後柱上端有壹面“柱頭鏡”。這根柱子的形狀像壹個圓盤,花瓶上雕刻著八卦圖,每家每戶都不壹樣。西浦古厝門扇雕刻精美,主題豐富;梁芳的拱門雕刻精美。西浦溪盛產石頭,所以每座古民居的夯土墻臺基都是用粗糙的石頭壘高的。庭院和道路由各種大小的鵝卵石鋪成,其中許多都很經典,充滿特色。
苗蔔府古厝是西埔村保存完好的經典民居。由苗於鹹豐年間建造。
古厝位於西仔邊路左側,前院墻與道路平行,用粗石砌成的墻基上建有夯土墻。面對大門的墻基壹端堆疊了壹塊扁平的方形石頭,邊緣向上逐漸閉合,形成了相當柔和的線條,高防火墻的內外都進行了粉飾。
這座古老的五六式房屋的大廳地板是用混凝土鋪成的。上部縱梁雕刻精細。中梁影壁背面左右兩側均有木門,門上的鏤空圖案使前後房屋看似分離,增加了層次,充滿變化。後院還有壹個天井,前墻根部有壹個花壇。各種盆景整齊地擺放在三塊石頭的長臺階上。壹年四季,奇花異草爭奇鬥艷。這使得後院的環境非常美麗迷人,尤其是百年老鐵樹,幾代人都芳香四溢。它見證了這座古宅的滄桑和榮辱興衰。
這座古宅的雕刻主要是關於植物和動物的。“石榴”、“蟠桃”和“橘子”被刻在大廳前門廊旁邊的門上。這些雕刻都取壹個美好的寓意,有的取其諧音,如:橙-吉利,有的取其寓意,如:多籽石榴。但是所有的花都有果實,這意味著美麗。在整個房子裏,最引人註目的是蝙蝠雕刻。“蝙蝠”和“福”諧音,象征著幸福。從前院到後院,從柱頭到橫梁,以及門窗格柵上到處都裝飾著蝙蝠雕塑。
壹個古老的作坊-榨油廠。犀浦有很多耕地。自古以來,犀浦的祖先勤勞能幹,在村莊周圍的山上大力耕地,到處種植油茶作物。此外,村裏有許多溪流,為水車提供了動力條件,因此油茶作坊應運而生。
在禪壇的左上方有壹座古老的榨油坊。壹個巨大的古代水車正對著油坊的大門。在榨油坊的中間,有壹個粉碎棕色榛子的大磨盤。之後,將其放在靠墻搭建的鍋竈上蒸煮,木制蒸籠中冒出的熱氣散發出榛子的誘人香味。水車晝夜不停運轉的聲音和壓油時木槌有節奏的敲擊聲交織成快樂的鄉村歌曲。油坊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已有近200年的歷史。這裏的村民每年立冬前後從山裏采集榛子,剝殼曬幹,然後加工成食用油或照明油。每年11月開始采油,壹直持續到明年3月。壹年最多能榨三四百噸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家油坊的二樓是村裏的茶葉作坊。有四個傳統的木制茶葉揉撚機依次排列。揉茶機由水軸上木齒輪驅動。每年春茶開采季節,樓下榨油,樓上泡茶,人們都非常忙碌。村民們的臉上洋溢著豐收時掩飾不住的喜悅。石油開采每年都在繼續,但過去的傳統作坊已經光榮地“下崗”了。
古道上的亭子——石鼓嶺亭。西埔村南有壹條石徑,叫石鼓嶺,過去是壽寧到西埔大泰順的主要通道。在山脊頂端建有壹座亭子,因路名石鼓嶺亭。這座古亭由犀浦村民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重建於民國武庚年間(1930)。這是壹個規模很大的茶亭,正面有五個開間,夯土墻側面有五個木凳,亭上有十壹根橫梁,包括建亭時間,第壹件事和捐贈的白銀。自亭子建成以來,當地人在亭子旁邊留出了三四畝地,供住在亭子裏的人耕種。在這壹帶工作的壹群群路人和村民經常去涼亭休息或避雨。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他們坐在拋光的木凳上,感受涼風穿過涼亭,抽著煙,喝著香茶,互相聊天,非常愉快。
多少風雨,多少春秋。
犀浦村民靠著勤勞的雙手過著農耕生活。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在春風中共十壹屆三中全會後,西埔村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隨著當地經濟的不斷發展,廣大村民以農業為主導,因地制宜擴大茶園、創業。全村建有三個茶廠、壹個裝機容量為1 000千瓦的水電站、壹個大型竹木工藝品廠、壹個加油站、17個機器磚廠,此外,還有玩具廠和石板材加工廠。特別是成立於1996的西普茶廠,已形成初、精、特三級制茶工藝的規模化生產線。該廠生產的“宮山仙蕾”十多個系列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東等多個省市。2001年5月,榮獲“中國陜西首屆茶博會”金獎;同年6月,被中國茶葉學會和中國明星茶葉王賽組委會授予“推薦名茶獎”;2004年6月,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銀獎...此後,公司的“宮山仙蕾”產品在國內外市場打造了知名品牌並得到推廣。
悠久的歷史,眾多的歷史遺跡,獨特的風景,淳樸的民俗,智慧的祖先,煙霧繚繞的過去和騰飛的經濟交織成壹幅多彩的犀浦畫卷。隨著時代的進步,趙宋歷史名村犀浦將煥發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