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長安之春》讀後感10篇_讀後感_名著讀後感

《長安之春》讀後感10篇_讀後感_名著讀後感

《長安之春》是壹本由[日]石田幹之助著作,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39.00元,頁數:243,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壹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長安之春》讀後感(壹):白居易京城買房記。

寫在前面:

長安學已成壹門學問。無學術底子之人,只是喜歡從歷史雲海裏八壹點兒自己喜歡的東西。盡情想象屬於自己的長安故事。這篇《白居易京城買房記》,算是最近閱讀長安幾本書的壹個總結。最愛的是他的華陽觀歲月,還有昭國閑居。昭國坊時期主要還是因為與武元衡的牽扯。白居易留存的詩文特別多,他對自己的生活、所居多有描述。這也是為何大家喜歡寫他買房的原因。當然白居易遲遲未買房,除了金錢原因外,我覺得更多是手裏的錢與喜歡的房子不能相對應,因為臨近50歲,終於在新昌坊購得十畝住宅時,白居易並沒有特別喜歡。雖然竹窗松齋最後也成了回憶的壹種意象。但是相比華陽觀的苦讀,昭國坊的槐花,似乎新昌坊並沒有那麽耀眼。只是這是我看來。白居易最愛的還是洛陽履道坊的園林,應有十五畝,壹半是池子。按照他的意願改建,竹子蓮花鶴,無壹不缺。人生最後的十幾年,白居易在此安然度過。

《長安之春》讀後感(二):做這本書的設計師可以切腹自盡了= =

首先給這個封面設計壹萬個大差評,就因為這庸俗的色調和隨便的設計,害我屢次錯過這本書。看了看居然是壹五年的書,確定不是零五年遺留在硬盤裏的設計稿臨時拿出來充數的嗎?搞不懂設計師和最終審核的人腦子裏在想什麽東西,這種配色和設計都能過關,都是自家親戚所以隨便嗎?居然還是清華大學出版社的,這個出版社的書我也買了幾本,不是這個有毛病就是那個有毛病,真的是自砸招牌,難怪京東就三萬關註。

內頁紙張和排版壹言難盡,最讓人火大的是每壹章後面的註釋,壹股子小學生閱讀作文理解的既視感。最受不了的是把字體搞得那麽、那麽、那麽小!!!看壹會兒渾身難受,眼睛酸痛,恨不得拿個放大鏡來看,否則看久了眼睛都要出毛病了。這本書是有多不被待見,翻看時時時刻刻能感受到書頁間散發出的應付和敷衍了事,白瞎了這麽好的內容,現在就求換個好點的出版社,或者找個靠譜的設計師和編輯,再版。翻這本書真的渾身難受,不吐不快!

《長安之春》讀後感(三):站立的長安

日本人筆下的長安有種別樣的情致,細細碎碎的,仿佛將要將長安拆解開來壹窺究竟。

老先生博聞強識,精通漢文,甚至通讀過《全唐詩》。本書乍看來是本閑書,生動有趣,通俗易懂,但卻是壹本嚴肅論文集,比如開篇《長安之春》語言清麗,恍若在讀日本文學,然而《胡旋舞小考》壹文又邏輯嚴密,考證嚴謹。

老先生在序中所寫:“處當今之時世(1941),卻弄些這樣無用的文字。我的想法是,關於中國的研究,自有“今日之用”與“明日之用”的區分,明日之用又有十年、二十年後之用。如果不作這些看似無用的研究,學問終難免是沙土上的樓閣。”

在那樣尷尬的年代,對日本所謂的“今日之用”,“明日之用”究竟為何,也不敢妄加揣測,但這樣治學的態度,著實令人欽佩。

要說缺點的話,那就是雖然書的整體經過精心編排,還是避免不了壹些內容的重復,顯得有些零散,缺乏系統性,越往後讀越有這樣的感覺,這也許是個文集避免不了的。不過瑕不掩瑜,讀後覺得受益良多,就如同壹道開胃小菜,引得人更想去這個朝代大塊朵頤。

偶然發現壹個可以了解唐代文物的網站——

陜西數字博物館

《長安之春》讀後感(四):能不憶長安!

前兩天北京難得的大雪天,朋友圈被刷屏,故宮被擠爆,網上說:“北京壹下雪就變成了北平。”滿是對帝都雪飄的贊嘆。北平是美,而在我心裏還有另壹處帝都:長安。

我是地道的老西安,籍貫、出生地還有成長都在西安。所以,當壹看到《長安之春》的書名,便覺得無論怎樣都要買來壹觀。讀完壹遍竟有種在春風吹落的壹地牡丹上打了個滾的感覺,正是“薰風壹萬裏,來處是長安。”也不知是書寫之美,還是是翻譯之美,或者是所描寫的唐之長安就是大美本身。《長安之春》是日本學者石田幹之助關於唐代長安風俗的文章集,題目來自第壹篇文章名。文章寫得秀麗極了,美輪美奐,讓人很難想象這充滿感情的描寫是出自壹位外國人之手,估計翻譯在其中也起了作用,譯者錢婉約是錢穆的孫女。

磅礴巍巍之勢

但長安城本身無論從哪方面看,都不能用秀麗來形容。雖然位於關中平原,卻在更大地域背景上被黃土地所裹挾,註定是“大風從坡上刮過”的豪邁,再加上盛唐上都的格局和風度,這座城市被賦予的都是磅礴之姿和巍巍之勢。比如,書中講唐代的“字舞”時說到:“要言之,唐代的樂舞規模宏大、場景壯觀,數百名盛裝美女和著鉦鼓管弦的節奏壹進壹退,迅速換衣構成文字圖案”,“至於所說的眾多人跳的舞,具體地說少則六十四人,多可達壹百二十人、壹百八十人,最盛大的甚至有數百人的陣勢”。這樣的舞蹈規模恐怕需要有相當宏大的舞臺相配吧。果然,在另壹處看到了互相呼應、互相佐證的記錄——今年1504期《讀庫》上刊登了壹篇關於唐代建築的文章《夢回唐朝》,裏面有幾段文字,將唐長安城與北京城做了比較:“(唐太極)宮東西寬壹千二百八十五米,南北深壹千四百九十二米,占地壹點九平方公裏,約二點七倍於北京故宮。”“最宏偉的是太極宮正門承天門前的橫街,竟然寬二百二十米,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最寬闊的大姐,東西長則兩千八百二十米,占地面積達六十二萬平方米,甚至超過今天的天安門廣場(四十萬平方米)。”如此看來,幾百人的舞確乎跳的下!時光轉到如今,這唐長安的宏大氣勢即便是在經過了上千年的滌蕩、消解之後,依舊留有余味。小時候,我每天騎車去上學,都要經安定門(西門)穿城墻而過。每當到了冬天,清晨時分,天尚未亮,行人幾無,騎車到城墻根兒的時候,我總是情不自禁的放慢速度,由遠及近緩緩的靠近城墻,那灰色的城墻在壹片寧靜的暗色中顯得無比厚重、沈著與莊嚴。也就是在這個情景裏,這座古樸,充滿黃土氣息的城市在我心裏紮下了深深的根。

接納包容之心

穿過城墻後,沿著西大街壹路筆直前行,就來到市中心——鐘鼓樓廣場。四平八穩的鐘樓既有木結構,也有磚結構,既繼承了唐宋建築法則,也吸收了明代建築技術。聞名全國的美食街“回民街”就在附近。所謂回民街,裏面的商戶大都是伊斯蘭回民。據說早在漢朝時,這裏便迎來了西域的商人、使節,學者和留學生,到了唐朝更是絡繹不絕,他們因相似的故國背景和宗教文化漸漸聚居在這裏。現在,這裏依然是西安市最大的回民聚居區。如果說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形成,是壹個城市歷史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有力註腳,那麽擁有上千年歷史的回民街就是自漢唐以來十幾朝帝國之都的長安城作為文化交融中心的重要象征。文化交融,這是《長安之春》的壹個重要主題。書中考證了大量唐長安的日常生活和活動,可以說,那時候的長安城簡直無處不涉胡!例如元宵張燈——猶記得我們小時候,每到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戶戶的小朋友都會點上紅紅火火的燈籠聚在壹起開“燈籠會”,熱鬧非凡,讀了書才知道這流傳至今的張燈竟是當初西域的佛教風俗東傳入中國,並與三元佳節之壹的上元節相結合,到唐朝發展至普及與興盛。還有“當壚笑春風”的胡姬,著線鞋、胡履的大唐美婦人,甚至連壹種勸酒的小玩意兒“酒胡子”都是“鼻何尖,眼何碧”的胡人形象,還有數不勝數、被寫入了在唐代中國廣為流傳的重金求寶的主要人物。作者在書中寫到:“唐代中國,是壹個充滿異國情調的時代。開元、天寶以後,這壹趨向尤為顯著。長安就是滔滔胡風、胡俗的壹個中心。”

長安二月多香塵,六街車馬聲轔轔。

家家樓上如花人,千枝萬枝紅艷新。

簾間笑語自相問,何人占得長安春?

長安春色本無主,古來盡屬紅樓女。

如今無奈杏園人,駿馬輕車擁將去。

——韋莊《長安春》

我家在長安,能不憶長安!

《長安之春》讀後感(五):方家名著

1、讀書還是得讀方家名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和文學博士的譯者保證了本書的翻譯質量。本書由日本漢學家石田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撰寫的壹系列小文章編輯而成。從行文風格來看,既有民國時期我國白話文的雋永又有日本人都有的小啰嗦。石田那代的日本漢學家正處於日本帝國大陸挺進期,不同於現在蜷縮在故紙堆的學家,而是在亞洲大陸各地風塵仆仆考察。文章中除資料引用外,亦有考察見聞佐證。2、本書與上壹本西洋人所著《撒馬爾罕的金桃》相映成趣,從東方人的視角娓娓道來長安城生活的點滴。資料引用來看,多為漢籍。唐詩貫穿也不突兀,確為多年的浸淫之功。該文作者另壹大歷史背景是莫理循文庫的東渡日本。莫理循文庫後為東洋文庫。其歷史意義,諸君可百度之,暫按不表。3、唐朝文化燦爛多姿,其中壹個因素為胡風東漸於此時乃為大成。所謂胡風不是以前我以為的遊牧民族獵奇心理,而是與漢文明具有同樣悠久傳承的波斯文明。很多小細節頗為有趣,如唐人傳奇或筆記中屢見不鮮的“胡人買寶”的套路,流傳至朝鮮和日本,又演變成“女真族買寶”和“唐人買寶”的“狗大戶故事”。國力衰竭西域斷絕之後,此類故事難見於後世書籍。4、唐時許多風俗今存不多矣。如打雙陸、打馬球、元宵狂歡節、蘇摩遮(乞寒節)等等。很多是印度風物波斯舶來。當然有些對今人影響潤物無聲。特舉兩例波斯瑣羅亞斯德(又名查拉斯圖特拉,對,就是尼采寫的那個)教,光明善神叫做阿胡拉?馬自達。嗯,日本名車馬自達即來源於此。現在流行的Polo衫,其實該叫馬球衫。Polo是波斯人對馬球運動的稱呼。唐史記載,唐皇室熱愛的這項運動(例如渾身上下充滿藝術細胞的唐明皇),由吐蕃傳入漢地。據說藏語中把馬球叫做“波盧”。5、讀了這些個關於唐朝風物的書籍後,打算找機會再去下陜博,今年去趟日本。多讀些波斯文化兩河文明的書籍,三五年後去趟中東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