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這裏就是壹片沃土豐饒之地,現在它位於壹座繁榮城市的岸邊。
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仍然保存著許多美麗的古鎮。讓我們壹起來看看青浦最美的七個古鎮。
位於上海市青浦區西南部,距上海市中心66公裏。境內湖塘星羅棋布,河港縱橫交錯,是典型的江南魚米水鄉。
這座古鎮歷史悠久。它早在公元960年(宋初)就建成了。據說盛於宋代,盛於元代。因此,它被稱為“金澤”,因為它是壹個水鄉,盛產魚和大米。現在有7座古橋,保留了“壹河兩街”的格局,以古樸生動著稱。
與上海其他水鄉古鎮不同的是,上海金澤的河道裏沒有遊船,這似乎讓人感到舒適。
走在古鎮裏,白墻黑瓦、老房子、古街和深巷隨處可見。池塘,古樹,船,人。風景很美,和諧地散布在江南的人們中間,妳很難在其他地方找到這樣的寧靜。
金澤是壹個以橋聞名的古鎮,被譽為“江南第壹橋鎮”。水鄉保留了七座始建於宋、元、明、清時期的古橋。它們是項英橋、祖師橋(如意橋)、方勝橋、普濟橋、天王橋、萬安橋和官冶橋(林老橋)。
最著名的是普濟橋,它是上海最古老的石拱橋,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它建於宋鹹福三年(公元1267年),由紫色石頭制成。這座橋又名紫石橋、唐生橋,是古鎮中唯壹壹座有三個名字的老石橋。
古鎮中的“壹號廟”建於南宋丁敬元年。它是以首相呂頤浩的舊居命名的。有“壹號寺”碑、古銀杏樹等遺跡。每到秋訪時節,古寺的銀杏景觀尤為美麗。
壹個安靜、古樸、原始的水鄉,古橋古寺,老街老巷,記住這裏的輝煌。白河古鎮被稱為上海的北大門,位於上海和江蘇的交界處。據說這座古鎮始建於唐代,並在宋代逐漸興盛起來。迄今為止,它已經經歷了65438+萬年的風雨。舊時,這裏被稱為青龍古鎮,有著上海古港記憶的痕跡。明嘉靖二十壹年(1542)青浦設縣時,縣衙設在此。作為壹個古老的港口,當地商業活動頻繁,商店和商人眾多,它曾被稱為“小杭州”。至今,當地民間流傳著“先有青龍港,後有上海浦”的諺語。
今天,白河古鎮的名字來自傳說,以前這個地方有很多蘆葦,這是壹個蘆葦秋千,秋千上有很多鶴,因此得名,它也因靠近白河而得名。
目前,白河古鎮保留了北街、南街的傳統街巷。街道的寬度約為三至四米,用青石條鋪成。它被稱為“合江”路。由於商業區的搬遷,現在幾乎沒有商店,顯得冷清。
古鎮內保存至今的古石拱橋有青龍橋、積善橋等。青龍橋位於白河東北角,橋梁全長19.2米,橋寬3.6米。它有壹個美麗的外觀,非常具有觀賞性。每到月夜,壹輪圓月掛在天空,月亮的影子透過石拱倒映在水面上。隨著水波的起伏,它似乎像壹條龍在水中遊泳。因此被命名為“青龍燕嶽”,受到當地居民的廣泛贊譽。
積善橋,又名觀音橋、小南橋,位於白河古鎮南街,橫跨西霞浦。原建築年代不詳,清代大量使用。其造型結構與青龍橋相似,後人重建時更換了石橋欄桿。
走在白河鎮,感覺不像在上海。時間似乎凝固了,我又回到了老水鄉的老地方。如今,古鎮巷保存完好的老建築有薛故居和楊故居。
眾所周知的白河古鎮是青龍古塔,位於古鎮下轄的青龍村,是唐宋時期青龍古鎮的核心區域。這座古塔名叫龍符寺塔,俗稱青龍寺塔,也被稱為青龍雁塔。它是上海罕見的實物紀念碑,也是上海古港青龍鎮留下的地面建築。是研究上海古代史、古建築和佛教史的珍貴資料。青龍塔也是上海最古老的古塔。
這個地方不僅是老街沿線的壹家人,還有古鎮的魅力。這裏還保存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泉山古文化遺址,被譽為“古代上海的歷史年表”和“東方金字塔”。
重固古鎮距離青浦區域中心9公裏。宋初名為古村,但建立後成為現在的名字。在橋北岸附近的石墻上,有“重固供銷社”五個醒目的大字,展現了昔日的繁華景象。
像大多數江南水鄉壹樣,老街沿著通往浪塘的城市河流而建。過去通波塘沿線有東街、西街、南街和北街,但現在只有東街和西街兩條老街。
銅波塘河水清澈,兩岸房屋的白墻灰瓦使老街顯得整潔而寧靜。目前主要的重型橋梁是寬闊平坦的福泉山大橋,旁邊還有壹座古老的南塘大橋,橫跨銅坡塘。
南塘橋建於明崇禎二年(1629)――原縣鄉誌均記載該橋“據說建於明初”,但沒有實物證據,只有橋上“清道光十三年重建(1833)”字樣。2004年,在橋上首次發現了“建於明崇禎二年”的字樣,“建於明代”的說法得到了證明。
南塘大橋是壹座單孔石拱橋,長26米,寬2.3米。它曾經是連接青浦縣西部和上海東部的重要橋梁之壹。重建大橋時,重固鎮河東街下池尚未成為街道,因此大橋東側的橋坡延伸至河東街上池的橋巷。南塘大橋重建後,重固鎮變得更加繁榮。商人和鄉紳爭先恐後地在橋邊搶占陣地,並修築石護岸,以建造房屋和開設商店。光緒初年,東街與上塘、下塘商鋪形成兩條街道。
在銅波塘的岸邊,有枕河人。從通波塘東街到西街,狹窄的街道和低矮的瓦房。歲月和風雨磨掉了當年的風景,胡同裏的老房子保存了歷史的痕跡,我們也可以看到時間和歷史的浸潤。
西濱澱山湖朱家角古鎮自宋元以來就是著名的集市。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被譽為“江南明珠”。1991年被列為上海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壹。
朱家角有36座古橋,古樸典雅。九條長街依水而建,民居依水而建。它們建於明清時期,古老的風格仍然存在。特別是橫跨曹剛的明代五孔石拱橋,美麗壯觀。它是上海最古老的石拱橋之壹,也是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朱家角的西北部有馬史科智園,亭臺樓閣風格各異,布局稀疏。有月亮塔、五角亭、逍遙樓、宴會廳、歌詠臺、書城和書廊等建築。還有城隍廟、竹溪公園等名勝古跡。
位於上海市青浦區重固鎮西北部,始建於北宋。這裏曾是青浦繁榮的古集鎮,素有“金章巖、銀重谷”之稱。
張延古鎮以崧澤塘為城河,南過崧澤,跨太浦河至松江,北至青龍。可通過青龍河出海,水路交通便利,明代商業繁榮,商戶百余家,門類齊全,產業繁榮。每年六月都有廟會。相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張赟在華亭督辦鹽務時在此築堰定居,因此得名。清代《松江府誌》和《青浦縣誌》均有記載。
張延古鎮建於北宋年間的南豐(1069),清乾隆年間,由於貿易的便利,士紳商人陸續遷入。當時有20多戶人家,包括張家、李佳、顧家、王嘉、袁家和沈家。東西有寺廟1座,縣內有寺廟1座。河西有100多家商店、碾米廠、當鋪、商店、作坊、茶館和酒館。當時,辛敬巡檢司就設立在青幹隆這裏。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地處董卿腹地,沒有日軍駐紮,董卿糧油在此集散,市場繁榮。解放初期,這裏曾是張延鎮和顏夕鎮人民政府所在地。1957撤區並鄉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遷至重固,張延逐漸衰落。
古鎮中仍有許多古橋。著名的鳳來橋由長長的石板鋪成,造型簡潔,橋邊刻著的橋名字體依然清晰可見。香花橋將城市河流和街道壹分為二,是壹座造型優美的單孔石拱橋。雖然扶手上的獅子石雕已被破壞,但您仍然可以感受到整個橋梁的靈動和精致。橋上人來人往,是南北老街的主要通道。
該鎮位於青浦區,建鎮已有1000多年歷史。相傳三國東吳在此築塘練水軍,故名;據說它是以五代高州刺史張載鈞的名字命名的,他的妻子連的妻子曾在這裏居住。
李安堂古鎮有著獨特的水環境。到目前為止,有10多座橋梁隱藏在垂柳之中,如義學橋、平房橋、劉放橋、萬山橋、潮鎮橋、中虹橋、順德橋和余慶橋。人走在上面,船走在上面,人們在繪畫中被吸引到人們的心中,就像壹幅厚厚的江南水鄉的畫。古橋掩映在垂柳之間,有各種各樣的橋。小木船不時輕輕劃過,人在上面走,船在下面走。風景特別美。
與江南的壹些古鎮不同,李安堂鎮石板街上的老房子裏沒有商店,也沒有鎖門。居民完全保持著自我管理、自我生活的原生態。壹個感覺很安靜的小鎮,還有壹條江南水鄉的小河,沿河有古色古香的房子。沿街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商店和店鋪,也沒有遊客。它只是靜靜地躺在壹邊。
李安堂古鎮是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雲的故鄉。現在陳雲故居位於古鎮,這是壹個展示陳雲生平和成就的傳記博物館。紀念館內有四個展廳。各展廳按時間順序展示了陳雲的光輝壹生。圖文並茂的展覽形式記錄了陳雲同誌的生平事跡,大量手稿等珍貴史料真實還原了當年的革命歷程。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