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活字細節全集

活字細節全集

活字通常指用金屬、木頭或塑料制成的長方塊,上面有凸起的字母,上墨後印刷,用於排版和印刷。

中國北宋時期(1041 ~ 1048),畢升發明了泥活字,這是活字的開端。後來又發展出錫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和泥活字。其中畢升發明的泥活字對後世的影響之大,僅次於木刻。古代朝鮮曾經有鐵活字。現代鉛合金活字是德國人約翰·古騰堡在20世紀50年代創造的。

中文名稱基本介紹:活字mbth:類型拼音:húo zì朱茵:ㄏㄨㄛㄗㄧˋ字義、基本信息、引文解釋、基本概念、歷史、功能、優點、演變、制作方法、海外推廣、字義活字盤基本信息。由宋代畢升發明。在清朝以前,它是由水泥、木材、錫、銅、鉛等材料制成的,但現在它是由鉛、銻和錫合金制成的。沈《金臺記》:“近來巴陵人用銅、鉛做活字,印在木板上特別方便。”曹鴻逵《活字排版技術》,第壹章第二節:“所以有人創造單字來排印版。如果有錯別字、漏句、多字,改起來就方便了。這種單個字符稱為活字。”2.指靈活運用詞語。明胡應麟《四羅比·新錄丹引中少室山宅》:“註雲以修食,為活字。”傳說中,“羅比”是少數民族畢氏和羅氏(實際上不是)喜愛的壹種餡料面食品,所以用“羅比”來代表這種面,這是壹種靈活的用詞。3.指仍在使用的詞。魯迅《致珂瑤書信集》:“其實,在古籍中尋找活字是壹種謊言。例如,如果我們打開《文選》,我們如何決定它的文字是生是死?所謂‘活著’的人,無非是壹個妳壹眼就能看懂的詞。”活字的基本概念是用金屬或非金屬材料制成的單個排版字。在正方形柱體或長方體頂部的顛倒的單詞或符號。常用的印刷活字,俗稱活字,主要由金屬鉛制成,配以壹定比例的錫和銻金屬,由活字鑄造機鑄造而成。從活字的字母到字腳的距離稱為活字的高度。活字的高度以公制計量,單位為毫米。從活字背面到活字腹面的距離稱為活字大小,也叫字體大小。在中國,活字是以點制為補充、數制為主的混合制計量的。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而發明的。自漢代發明紙張以來,書寫材料比過去使用的甲骨文、簡牘、石刻和帛書輕得多,也更經濟,但抄寫書籍仍然非常耗費人力,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西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抄寫、拓印石碑的方法。在公元600年左右的隋朝,人們受到雕刻印章的啟發,雕版印刷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發明。雕版印刷是將復制整齊的手稿粘貼在具有壹定厚度的光滑木板上。薄而幾乎透明的稿紙正面貼在木板上,字變得反身,筆畫清晰可辨。雕刻師用刻刀將版面上沒有字跡的部分切掉,就成了凸陽文字,與凹碑文陰文字完全不同。打印時,將墨水塗在凸起的字體上,然後用紙覆蓋並輕輕擦拭紙的背面,字跡就會留在紙上。宋代是雕版印刷的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在文化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有明顯的缺點:第壹,雕版印刷費時費力;二是不方便存放大量書籍;第三,糾正錯別字不容易。北宋平民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並改進了雕版印刷術。畢升是北宋中期的壹個普通平民知識分子,在當時被稱為布依族。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他於清朝(公元1041-1048)在宋仁宗制作了粘土活字並進行排版印刷,從而完成了印刷史上的壹次重大革命。雕版印刷的功能可以印刷數百甚至數千本書籍,這對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雕版印刷費時費力,大型書籍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而且雕版的存儲占用了大量空間,並且經常因變形、蟲蛀和腐蝕而損壞。印數少且不需要重印的書就成了廢品。此外,雕刻中發現錯別字,這是非常難以糾正的,經常需要重新雕刻整個雕刻。優點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提前準備好足夠的單活字,就可以隨時補版,大大加快了制版時間。印刷後,活字可以拆卸,活字可以重復使用。而且,活字比刻字占用的空間小,易於存放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顯示出來了。用活字印刷的想法由來已久。秦始皇統壹全國度量衡,並在陶器上加蓋40字字母。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中國活字排版的開端,但盡管他已經發明了它,但它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古代印章對活字印刷也有壹定的啟示。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孟茜筆談》中首次記載了活字印刷術。公元1041~1048,平民畢升用泥土造字,每個字都是壹枚印章,經火硬化後制成陶器。排版時,準備壹個鐵板,放松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放在鐵板上,鐵板周圍有壹個鐵架。鐵架上放滿了要印刷的文字,而且是壹個盤子。然後用火烘烤,使混合物融化,與活字塊融為壹體,趁熱用平板壓在活字上,使文字光滑。妳可以打印。這樣,打印兩三份是沒有效率的。如果副本很多,幾十個甚至幾千個,效率會很高。為了提高效率,經常使用兩塊鐵板,壹塊用於印刷,另壹塊用於排版。打印壹張後,另壹張會重新排列,因此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詞,如“之”和“也”,每個都被制成20多個詞,以便在壹個版本中出現重復時使用。沒有準備的不尋常的單詞被臨時雕刻並立即用植被火焚燒。從印刷板上拆下的所有單詞都與同壹個單詞壹起放入壹個小木箱中,並在外面貼上按韻分類的標簽以供檢索。起初,畢升使用木頭作為活字,但發現木紋的密度不同,遇水容易膨脹變形,用粘合劑固結後不易下來,於是改為粘土。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提高了印刷效率。然而,他的發明並不被當時的統治者和社會所重視。在他去世後,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普及。他創造的粘土活字沒有被保存下來。然而,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了下來。1965年在浙江溫州白象塔發現的出版物《佛說觀五手佛經》經鑒定為北宋傅園至崇寧(1100 ~ 1103)時期的活字書。這是畢升活字印刷技術最早的歷史見證。周必大(1129~1204),宋朝人,曾用名姬姓。晚年時,他向沈括學習畢升的方法,並印刷了自己的作品。他還做了壹個小小的改變,把鐵板改成了銅板。銅板比鐵板傳熱好,鐵板容易熔膠,但銅板比鐵板貴,這對壹個公爵來說不算什麽。元代姚澍(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並教兒子楊谷使用活字印刷書籍,成為朱的《小學》和《近思錄》,以及《東萊經史》。但陽谷的泥活字是畢升之後宋人改進的,並非畢升中的獨創技術。清康熙六年,翟石齊在饒州為官,收集磁戶,撰《易經》。據專家分析,所謂青瓷(活字)可能是用瓷土燒制的用於制作青瓷的陶瓷活字。1718徐山東泰安人,制作陶活字,印刷《易經》。他將粘土煆燒,制成活字,用於排版和印刷書籍,仍然使用畢升使用的方法。翟金生於公元19世紀,來自安徽涇縣,他是在閱讀了沈括的《孟茜筆談》中描述的畢升泥活字技術後產生了用泥活字印刷書籍的想法。他花了30年時間制作了65438+萬個粘土活字。1844年,印成《泥印試印初版》。從那以後,他出版了許多書。20世紀六七十年代,涇縣還發現了數千個翟金生制作的泥塑人物。這些活字有五種尺寸。他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畢升發明的可行性,打破了壹些人對泥活字可行性的懷疑。1962安徽徽州發現的翟氏泥人。與陽谷同時代的王鎮(1271~1368)創造了木活字。王鎮,山東東平人,農學家。他當過幾次縣官。他留下了壹本總結古代農業生產經驗的著作——《農書》。本書附有王鎮的木活字刻字、編輯、選字、排版和印刷方法。他在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聘請工匠在旌德雕刻了3萬多種活字,並試圖印刷6萬多字的旌德縣誌。不到壹個月,他就印了100份,效率很高。這是有記錄以來第壹個印刷的木活字版本。王鎮在印刷技術方面的另壹個貢獻是發明了旋轉排字盤。由輕質木材制成的大輪盤直徑約為7英尺,輪軸高3英尺。輪盤可以在輪軸上自由旋轉。按照古韻的分類,將木活字分別放入盤子裏的格子裏。他做了兩個這樣的大輪盤,排字工人坐在兩個輪盤之間轉動輪盤來尋找單詞。這就是王鎮所說的:“人以字為基,字以韻為據”。這不僅提高了排版效率,也減輕了排版人員的體力勞動。它是排版技術上的創舉。元代木活字印本雖已失傳,但當時流傳下來的維吾爾語木活字有數百種。明代有許多木活字,大多采用宋元時期的傳統工藝。明萬歷十四年(1586),嘉靖《唐磊元》、《世廟遺識錄》、《碧水群英候問會元》(約1515~1530)均為木版印刷。清代,木活字技術因其支持而獲得空前發展。康熙時期木活字盛行,大規模印刷木活字書籍始於乾隆年間《英武殿聚珍版叢書》的出版。這本書總共刻了253500種大大小小的活字。印成《英武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冊。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木活字書籍印刷。用金屬材料制作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壹個發展方向。在王鎮之前,人們用錫做活字。但錫不易用墨印刷,難以普及。在15和16世紀之際,江蘇無錫、蘇州和南京流行銅活字。銅活字印刷術在清朝進入了壹個新時代。最大的工程是印刷壹萬卷古今圖書集成。據估計,銅活字的數量為100 ~ 200萬。制作方法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粘土制作壹個相同規格的坯體,在壹端刻上反身文字,文字的高度與銅錢邊緣的厚度壹樣高,然後用火硬化,成為壹個單獨的粘土活字。為了滿足排版的需要,在同壹版本中重復使用時,通常會有幾個甚至幾十個常用詞可供使用。如果妳遇到生僻字,如果妳事先沒有準備,妳可以使用系統。為了方便挑字,將泥活字按韻放入木格中,並貼上紙條標明。排版時,用壹個帶框的鐵板做底座,在上面塗上壹層由松節油、蠟和紙末制成的藥物,然後把需要的粘土活字壹個個挑出來,排列在框內。當壹個框架被填滿時,它就變成了壹個版本,然後用火烘烤它。藥稍融化時,用平板將字壓平,待藥冷卻凝固後,即成版。印刷時,只需在板上刷上油墨,用紙覆蓋,並施加壹些壓力。為了連續印刷,使用兩塊鐵板,壹塊用毛筆,壹塊用排字板,兩塊鐵板交替使用。印好後用火把燒壹下,用手輕輕壹搖,活字就能從鐵板上掉下來,然後按韻放回原木盒中,下次使用。畢升還試驗了木活字印刷,但由於木材紋理不均勻,雕刻困難,木活字遇水後變形,難以與化學品分離,畢升沒有采用。畢升用泥活字印刷書籍的方法,如果只印兩三冊,是不容易的。如果印刷幾百或幾千份,工作效率極其可觀,不僅可以節省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印刷速度和質量也大大提高,這比雕版印刷優越得多。雖然現代凸版印刷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代畢升活字印刷所不能比擬的,但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我國平民發明家畢升的成就不可磨滅。然而,我們對畢升的生平事跡壹無所知。由於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孟茜筆談》對此有完整的記載。然而,除了幾部西夏文字的佛經被認為是用活字印刷的外,中原地區並沒有用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韓國和日本活字印刷的海外推廣,13年底,韓國用金屬活字印刷了《涼答順宗之心》,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金屬活字書。1376年,朝鮮出現木活字《通鑒大綱》。1436年,朝鮮用鉛活字印刷了《通用鏡簡編》。16年底,日本用活字出版了《中國古代孝經》和《勸學》。活字印刷術在歐洲的發明和傳播大約在1440年,約翰內斯·古騰堡整合了當時歐洲的壹些現有技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並大大促進了印刷的工業化。1584年,西班牙歷史學家、傳教士岡薩雷斯·德·門多薩在《大中國史》壹書中提出,古騰堡受到了中國印刷技術的影響;中國的印刷術通過兩種途徑傳入德國,壹種是通過俄國傳入德國,另壹種是通過阿拉伯商人攜帶的書籍傳入德國。古騰堡將這些中國書籍作為他印刷的藍圖【5】。門多薩的書很快被翻譯成法語、英語和意大利語,在歐洲產生了很大影響。法國歷史學家路易·勒羅伊和作家米歇爾·德·蒙田都同意門多薩的觀點。漢學家安田曾以《歐洲中心論欺騙的傑作:所謂的古騰堡可能是印刷術的發明者》為題,認為歐洲的活字印刷術起源於中國。意大利人把活字印刷術引入歐洲歸功於出生於倫巴第的意大利出版商帕維洛卡·斯塔爾迪。當他看到凱爾波羅從中國帶回來的活字書時,他用活字法印刷書籍。為此,意大利人專門在他的出生地豎立了壹座他的雕像作為紀念。法國漢學家斯塔尼斯拉斯·於連在沈括的《孟茜談》中曾將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壹段史料譯成法文。他是第壹個向歐洲介紹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史實的人。古騰堡發明的鉛字實際上含有鉛、錫和銻。活字合金在計算機排版普及後逐漸消失,因為它們含有鉛等有害金屬,使用麻煩且技術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