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吃不得不提壹下內蒙古,內蒙古有手把肉、烤羊腿、烤全羊、鋼絲面、奶皮子等美食,如果妳喜歡吃肉就不能錯過,如果妳不喜歡吃肉那這裏的肉妳可以嘗壹下,可能妳就會愛上肉。
若論古今中外,誰是不折不扣的“吃貨”?
估計他敢稱第二,也就沒人敢稱第壹了。
不信,妳看:
吃羊肉的時候,他寫道:秦烹惟羊羹,隴饌有熊臘。
吃酥餅的時候,他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吃野菜的時候,他寫道: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
吃鮮筍的時候,他寫道: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吃荔枝的時候,他寫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就連喝個酒,他也要吟誦這麽壹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沒錯,這個骨灰級的吃貨,就是蘇東坡。
他對美食的迷戀程度,光看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就可以知道。如“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玉糝”、“東坡腿”、“東坡芽膾”、“東坡墨鯉”、“東坡餅”、“東坡酥”、“東坡豆花”、“東坡肉”等等,加起來估計可繞西湖壹圈。
詩中有食,食中有詩。真應了那句:不會寫詩的文學家不是好吃貨。
我不是文學家,沒有蘇東坡出口成詩的才情,但我也是不折不扣的吃貨。
有句話不是這麽說嗎?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也!
估計是受影視劇的毒害,在去內蒙古之前,我對那裏的美食,僅僅停留在諸如烤全羊啊手抓羊肉啊的層面。
正如那句: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可當真正到了內蒙古,眼前擺著壹堆美食的時候,卻是完全傻眼了,樣式之豐富,味道之鮮美,簡直顛覆了我的認知,深深地為之淪陷。
在內蒙古吃的第壹頓,是在呼和浩特壹個叫“北國之春”的酒店,名字特別文藝,環境特別高大上,近100平米的大包廂,十分富麗堂皇。
竹籃裏的涼菜,鳥籠裏的雞肉,芭蕉葉上的羊肉,造型獨特,顏色鮮明,極盡誘惑。
讓舟車勞頓饑腸轆轆的我,心理防線土崩瓦解,早把什麽卡路裏啊脂肪啊拋到了九霄雲外,只顧埋頭苦幹,吃個酣暢淋漓。
都說壹方水土養育壹方人,每個地方的飲食習慣都不盡相同。比如我們客家,輾轉遷徙,久居山區,飲食口味上以“鹹香”為主,也比較註重於吃。
而內蒙古的飲食比我想象中豐富,每個正餐,光是涼菜的小菜都有好幾種,緊接著是各種主打的牛羊肉烹制品,最後是品類繁多的主食。
蓧面是內蒙古最經典的主食,有好幾種吃法,幾乎每壹餐都會上來其中幾種,或涼拌,或撈雜燴,或幹蒸。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種小吃,壹是駝肉餡餅,外薄裏厚,鮮嫩多汁,壹口咬下去,肉香四溢,簡直回味無窮。
還有壹種是類似於南瓜餅的甜食,外面裹著壹層金黃色的酥皮,裏面是紅豆和紅棗泥,軟糯香甜,幸福感爆棚。
從輝騰錫勒草原上下來,迎接我們的是壹桌地道的卓資農家菜肴。
厚實的手把羊肉,熱氣騰騰的羊雜燴,遠近馳名的熏雞,薄如紙張的牛肉,樸實的大鍋燉······壹道道都是分量十足,誠意更是滿滿。
以前看電視劇裏那些北方漢子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總覺得是那麽的豪情萬丈,等到自己親身體驗,確實有另壹番民俗風味。
內蒙古的燒烤,也帶給了我驚喜。尤其是那種帶著脆骨的和肥瘦相間的,滿滿的孜然香氣,感覺咬下去,所有的美味都在妳嘴裏碰撞、爆炸。
那壹刻,我簡直懷疑以前在其他地方吃的烤羊肉串都是假的。真是:此肉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吃!
法國傳奇美食家布裏亞·撒瓦蘭曾在《廚房裏的哲學》中說到:美食主義是壹種判斷行為。上帝讓人必須吃飯才能生存,但同樣的,它用吃帶來的快樂作為給人類的獎賞。
告訴我妳喜歡吃什麽,我就能知道妳是什麽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