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成(杜汶澤飾)是澳門的壹名警察,因為卷入壹場官司而被老板停職,他的警察生涯即將結束。當他不開心的時候,他意外地遇到了壹個神秘的女孩,張碧欣(梁洛施飾)。程以為自己和對方發生了壹夜情,不料辛卻聲稱自己是和初戀情人分手後生下的女兒,這讓程目瞪口呆!
辛因為欠了幾個月房租無家可歸,心愛的西施犬伊莎貝拉被無良主人趕走,下落不明。程突然發現自己是壹個父親,希望能彌補自己過去的責任,於是這對重聚的父女開始了壹場尋狗的冒險。辛後來堅持要和程住在壹起,程壹向放任自流的生活就此改變。辛與程的女友瓊(紀昀飾)壹見面就水火不容,但程還要處理壹個暗戀辛的男同學(曾國祥飾),由此引發壹系列趣事,讓兩個陌生人重拾家庭溫暖...
精彩的觀點
《伊莎貝拉》作為唯壹入圍第56屆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的中國電影,最終獲得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路透社在評論香港導演彭浩翔的這部新片時認為:“《伊莎貝拉》是壹部柔和而悲傷的電影。兩位男女主角憧憬著明天,卻被自己的昨天緊緊束縛,有種無可奈何的美。這樣的電影值得稱贊。”
情節源於閑聊風格,非常“不彭浩翔”。
電影導演彭浩翔是極具個人風格的港產新生代導演,被譽為“新生代先鋒”。他執導過《賞金獵人》、《勇敢的人》、《超越我們的視野》和《AV》。彭浩翔透露《伊莎貝拉》的靈感來自於和杜汶澤的壹次聊天。他無意中問杜汶澤,他的前女友是否會與他發生愛情,這突然引起了杜汶澤的興趣,他也為故事提供了許多細節。
原本不成熟的故事,經過兩個男人的反復討論,逐漸清晰。拍完AV,剛寫完劇本初稿。彭浩翔會和杜汶澤討論,所以我們可以開始拍攝。
相比之前充滿黑色幽默的作品,伊莎貝拉的風格更為簡約。用彭浩翔自己的話來說,這“非常不像彭浩翔”。
彭浩翔曾經說過:“我對人與人之間的各種情感充滿了無限的興趣。我之前關註的大多是男女感情,但這種父女親情的表達對我來說是壹種新的嘗試。影片整體風格非常簡約,不像我之前的幾部電影,充滿了黑色幽默。可以說這部電影很彭浩翔。”
杜汶澤完成了轉型,梁洛施展現了自己的優勢。
《伊莎貝拉》是杜汶澤主演的第壹部電影,也是他作為制片人的第壹部電影。彭浩翔對杜汶澤的表演贊不絕口。他說,這壹次,觀眾將看到壹個完全不同的杜汶澤。以前他演的每壹部電影都很杜汶澤,幾乎都是壹出場就讓觀眾想笑。
但這壹次,不是喜劇,是嚴肅的文藝片,講的是倫理親情。他留著胡子扮演梁洛施的父親,兩人年齡相差不大,這對他來說是壹個很大的挑戰。但是,拍攝的時候壹切都很順利,他想告訴大家,他是壹個好演員。
在彭浩翔的指導下,杜汶澤這次的表演完全呈現出另壹種風格。在最後壹幕,杜汶澤和梁洛施的父親和女兒壹起吃晚飯。彭浩翔在監視器後面觀看杜汶澤的表演。“我真的很想哭。”
來自澳門的模特梁洛施在影片中扮演杜汶澤的女兒。梁洛施,17歲,是英帝極力推崇的新國王,意在將她培養成對抗張柏芝的新壹代“食人者”。
彭浩翔高度評價了梁洛施的表現:“我覺得梁洛施作為壹個剛剛踏入電影圈的年輕演員,在演技上並沒有讓人覺得不成熟。她把這個從小失去父愛的叛逆小女孩帶到了生活中。看起來她不是在演戲,但她就是那個女孩,她的生活就是那樣。
我真的很情緒化。她滿足了我所有的要求,甚至超出了我的預期。她真的是壹個很有前途的演員。“雖然在柏林電影節上痛失最佳女主角,但梁洛施卻有了意外的收獲。她得到了西班牙導演格爾南的青睞,並接手了壹部西班牙動作片。繼最佳女演員張可頤和舒淇之後,又壹位香港女演員進入歐洲電影市場...
圖片評論
包裝精美的糖果-伊莎貝拉
如今的香港,破舊淩亂的居住環境也能被弄得如此有情調,賞心悅目。除了王家衛,大概就只有彭浩翔了。但就連片頭演職員表的字幕設計和音樂風格都和王家衛的電影壹模壹樣,太隆重了,不能“致敬”。
難怪有朋友抱怨:王家衛夠了,現在又多了個彭浩翔,不郁悶嗎?王家衛在香港電影圈有很多追隨者,但大部分都不時興了。
而太平洋彼岸的美女導演索菲亞·科波拉卻偷了壹個拳頭,從奧斯卡叔叔手裏拿了壹個小金人,所以她在獲獎感言中對王家衛心存感激。以彭浩翔的才華和野心,無論誰壹步壹步跟著他,都不會讓他覺得幸運。
同為編劇出身,王家衛在提煉臺詞、營造情調上下足了功夫,而彭浩翔另辟蹊徑,在敘事上發揮了很大作用。他擅長玩時空錯亂的遊戲。影片壹開始,他就用跳繩把發生在不同時空沒有因果聯系的事情連接起來,制造出馬振成和張碧欣睡覺的假象。
當馬振成得知她未成年,要求她否認與自己發生性關系時,張碧欣淡淡地說,妳沒跟我睡,卻跟我媽睡了。其實亂倫只是虛晃壹槍,目的是讓觀眾更加確信他們是父女。當然,張碧欣暴露身份的那壹刻還是取得了震撼的效果。
影片貫穿了已故張麗華(伊莎貝拉)的畫外音,他也在試圖誤導觀眾預測劇情。她在描述母女相依為命的艱難時光的同時,也描述了與馬珍成的往事,尤其是搶劫後馬珍成陪她去醫院墮胎,她壹心只想嫁給他,輔以大量細節,很容易讓觀眾判斷她是為了愛情不顧壹切地生下孩子。
隨後,影片自然進入父女深情的套路橋段,穿插尋找壹只也叫伊莎貝拉的西施犬,以及張碧欣與馬振成閨蜜之間的鬥智鬥勇(帶點黑色幽默),也為最終的劇情轉折埋下伏筆。
影片用歷史背景襯托小人物的卑微命運。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在澳門回歸中國的前夕。作為壹名腐敗的警察,馬振成準備鋌而走險,以逃避法律的懲罰。從馬振成的自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小人物的辛酸歷程。他說在澳門做人很難,手腕上不能沒有金表,因為“不是別人看不起妳,而是看不到妳。”
影片結尾,他在家人的影響下突然悔悟,最終決定脫胎換骨,做壹個老實人。從此可以“見人敬神”。在王家衛的電影中,影評人常常讀到香港人面對“九七回歸”的復雜心態。本片以澳門回歸為故事背景,應該相對容易解讀,不感興趣的觀眾可以掉以輕心。
但是,故事本身還是有值得深思的地方。比如明顯受基斯洛夫斯基《十誡4》的影響。科顏氏原著的故事講述了母親去世後,女兒安卡與父親米歇爾相處融洽。當她看到母親留下的信時,她意識到她不是米歇爾自己的,於是她去勾引他,但他拒絕了。最後,她向父親坦白了。她沒有讀那封信。
從這兩個類似的故事,可以看出後輩與故宮主人的距離。大師已經駕鶴西遊,晚輩正在追趕,也算是電影行業的工資了。
該片配樂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作曲家金培達是香港為數不多的電影原創音樂人。不過看完電影,覺得有點不滿意,片中的音樂似乎喧賓奪主。影片中人物的話語只要壹停,音樂就會立刻響起,幾乎沒有空白。
音樂作為電影表演的要素之壹,是為整部電影服務的。有的地方按需做加法,有的地方按需做減法,但這部片子壹味地做乘法,難免給人泛濫的感覺。繪畫還是講究留白的,有些地方“無聲”可能比“有聲”更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在整部影片中,它就像壹顆包裝精美的糖果。當妳打開壹層五顏六色的糖果紙,妳發現它只是壹根普通的棒棒糖。這時候妳可能會恍然大悟,看電影的樂趣不是棒棒糖的味道,而是壹層壹層打開糖紙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