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河北抗戰老區邢臺臨西縣

河北抗戰老區邢臺臨西縣

河北抗戰老區:邢臺臨西縣

縣域概況

臨西縣位於華北平原和河北東南部,東和東南部隔衛運河與山東省臨清市相望,西南毗鄰館陶縣,西依丘縣、威縣,北接威縣、清河縣。西望太行,東瞻岱嶽,地處冀魯平原腹地,轄5鎮4鄉,299個行政村,35.6萬人口,面積542平方公裏。

臨西地處冀南平原區,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屬東部季風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大陸性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年平均降雨量841.4毫米,年無霜期193天。水資源充足,引黃濟津渠道在縣境內東部穿過,水利設施齊全,排灌設施配套,為農業生產發展起到保障作用。全縣有耕地59萬畝,推廣優質小麥30多萬畝、總產1.2億公斤。玉米25萬畝、總產1.25億公斤。棉花22萬畝,總產1800萬公斤。2009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臨西境內板塊成西高東低,平均海拔高度33米。西部最高,海拔在36米;東部最低,海拔在27米。臨西縣是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四省的交通咽喉,交通便捷,京九鐵路在縣內通過,境內設有客、貨站,東西近鄰京廣鐵路、京滬鐵路、京深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邢臨高速公路、106國道、105國道,邯臨,邢臨兩條省級公路貫穿全縣。臨西縣城駐地臨西鎮,北距首都北京344公裏,偏西北距省會石家莊市158公裏,西距邢臺市90公裏,東距山東省臨清市18公裏。交通方便 ,來去暢通。

臨西縣原壹直屬山東臨清縣。1964年經國務院批準析山東臨清西境,權置臨西工委,歸河北管轄。1965年3月27日正式設縣,以其居臨清之西故名臨西縣。臨西是元代科學家、世界軸承鼻祖郭守敬的出生地,也是全國著名勞動模範呂玉蘭的故鄉。

血與火洗禮的昨日臨西

臨西歷史淵遠流長。千百年來,朝代更叠,世事滄桑,淳樸智慧的臨西人民和平時期,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建設家園。戰爭年代,則操戈奮戟,用自己的鮮血,譜寫了壹曲曲反抗封建統治階級及外敵入侵的壯歌。

臨西是有黨的活動比較早的縣份。1926年臨西有了第壹個***產黨員張幹民。1926年10月,張幹民在臨西縣下堡寺農村建立了第壹個黨支部中***臨清支部。

1939年,中***臨西工委成立,在黨的領導下,臨西人民采取遊擊戰、地道戰等多種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與敵人浴血奮戰,沈重地打擊了敵人,消滅了敵人。1940年,臨西人民在壹二九師東進縱隊的率領下,投入了著名的“百團大戰”、“討石戰役”等戰鬥,從侵略者的鐵蹄下和頑固派的手中奪回大片國土。1941年四五月間,在冀南軍區的領導下,冀南第四軍分區司令員楊宏明和政治部主任孫毅民發起了臨西戰役。經過18天激烈戰鬥,消滅偽軍2000余人,臨西地區的局面為之壹新。1942年4月29日,瘋狂的日軍對冀南發動了“四二九大掃蕩”,對臨西實行“鐵壁合圍”。在反“掃蕩”中,楊宏明和孫毅民及幾百名抗日將士犧牲在臨西搖鞍鎮。為紀念這兩位民族英雄,臨西壹部及附近幾個縣的壹部曾改名宏毅縣。正是由於這些抗日誌士奮不顧身的戰鬥和犧牲,才迎來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臨西成為支援南下各路大軍的重要供給地。臨西人民在中國***產黨的領導下,出兵、出糧、出幹部,與敵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壹頁。經過血與火的洗禮,臨西老區為***和國培養了大批的革命幹部,他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為國家的建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