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薩”是壹種由特殊的餅底、乳酪、醬汁和餡料制成的,具有意大利風味的食品,有人開玩笑說它的起源多少受了中國餡餅的影響——想學中國人把餡子包在面團裏,結果沒包好,“歪打正著”,創造了“匹薩”。其實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就是匹薩的發源地,在羅馬時代就有了,不過當時只是餅,沒有配料。那不勒斯人認為好的匹薩是“發得好的面團,和新鮮的番茄”,所以在那不勒斯最好吃番茄匹薩。何謂上等
匹薩據專家介紹,上等的匹薩必須具備四個特質:新鮮餅皮、上等芝士、頂級匹薩醬和新鮮的餡料。區別匹薩餅的好壞是它的風味,但區別它做工是否道地,就要取決於它的韌性。做工地道的匹薩餅,面餅外皮用意大利話說就不叫皮了,叫做皇冠。這種皇冠比較輕,相當薄,看起來像簡單的煎餅。餅底壹定要每天現做。做餅底的面粉壹般用春冬兩季的甲級小麥研磨而成,再選用內含10多種成分的專用酵母進行發酵,這樣做成的餅底才會外層香脆、內層松軟。純正乳酪是比薩的靈魂,正宗的匹薩壹般都選用含有豐富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鈣質,但卻低卡路裏的新西蘭莫紮裏拉(Mozzarella)乳酪。 品種規格多
比薩按大小壹般分為三種尺寸:6英寸(切成4塊)、9英寸(切成6塊)、12英寸(切成8塊);按餅底又可分為鐵盤比薩和無邊比薩兩種;按餡料的不同有超級至尊、海陸香鮮、海鮮至尊、美食天地、夏威夷風光、香辣精選、乳酪大會等等……
匹薩餅點綴小食
“匹薩”還常配有其他小食點綴,例如奶香濃郁的雞蓉蘑菇湯、新奧爾良雞翼、油炸小薯格、自助沙拉、夏日特飲等等……
匹薩餅吃法
匹薩的吃法與“休閑”餐飲十分吻合,講究的妳可以使用刀叉細細品味,不過隨意的妳若是直接用手就著莫紮裏拉綿綿長長的乳酪把美味比薩送入嘴中,也是別有壹番滋味在其間。值得註意的壹條是:出爐即食,風味最佳。按照國際慣例,匹薩要在出爐後的30分鐘之內送到顧客的手中。在匹薩餅的故鄉那不勒斯,仍然保持最傳統的吃法,不是流行的平攤和分割,而繼續把餅折成兩折,成為錐形。看著很像咧著嘴的中式餡餅。其實吃意大利匹薩,最重要的是吃它底下的餅,上面的餡料只是做調味用。
匹薩餅和意大利
無論是用西紅柿還是火腿,用菜蔬還是用其它調料,匹薩餅的澆頭永遠有三種顏色:紅、綠和白(奶酪)。這是意大利國旗的顏色,也是二世皇後瑪格麗塔的創意。為了吃到道地的匹薩餅,她還是喜歡從王宮外面訂購。這就是匹薩餅外送傳統的開始。
漢堡包的來歷
漢堡包,被稱為西方五大快餐之壹,如何起源的呢?
原始的漢堡包是剁碎的牛肉末和面做成的肉餅,故稱牛肉餅。古代韃靼人有生吃牛肉的習慣,隨著韃靼人的西遷,先傳入巴爾幹半島,而後傳到德意誌,逐淅改生食為熟食。德國漢堡地區的人將其加以改進,將剁碎的牛肉泥揉在面粉中,攤成餅煎烤來吃,遂以地名而稱為“漢堡肉餅”。1850年,德國移民將漢堡肉餅烹制技藝帶到美國。後來花樣翻新,逐漸與三明治合流,將牛肉餅夾在壹剖為二的小面包當中,稱為“漢堡包”。
蛋撻,臺灣稱為蛋塔,撻為英文“tart”之音譯,意指餡料外露的餡餅(相對表面被餅皮覆蓋餡料密封之批/派餡餅pie);蛋撻即以蛋...香港地道的蛋撻以撻皮分類,主要分為牛油蛋撻和酥皮蛋撻兩種: 牛油蛋撻的撻皮比較光滑...
意大利的象征是什麽,遊客的答案實在令人驚訝,既不是意大利時裝,也不是米開朗琪羅,更不是法拉利跑車,而是———意大利面條
品種豐富的保健食品
長的,圓的,扁的,螺旋的,用雞蛋染成黃色的,用菠菜染成綠色的,還有用墨魚染成深紅色的,裏頭填上奶酪的……是什麽東西既可以有眾多富有想象力的外形,又能有豐富的營養價值?那就是意大利幾個世紀以來烹飪藝術的象征:意大利面條。
加些橄欖油、西紅柿、金槍魚或是碎牛肉,做成沙拉或是單獨上桌,意大利面條總是能令人垂涎欲滴。意大利面條的烹飪方法簡單卻又多樣,既可以用來做清淡的家常菜,又能出現在高級餐廳中的特色菜譜中。最主要的是,無論是世界衛生組織還是眾多的營養學家,都對意大利面條高營養、低熱量的特性贊不絕口。
據研究表明,意大利面條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維生素,可以有效地減少人體內的膽固醇堆積,改善冠狀動脈情況,同時也非常適合運動員作為賽前的食品,既不加重消化器官負擔,又能積聚足夠的能量。為什麽意大利面條能成為意大利美食的代表,難道還需要舉出更多的理由來說明嗎?
據意大利面條工業聯合會統計,目前全球意大利面條的年產量已達到1000萬噸。其中大約有20萬噸是在西班牙生產的。在意大利,每人每年要吃掉28公斤面條。
妙趣橫生的傳奇故事
關於意大利面條的起源,歷史學家們壹直未能達成壹致。有人認為,意大利面條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入意大利的。也有人認為,早在公元前7世紀,當時居住在意大利北方的埃特魯斯坎人就已經開始制作面條。在托斯卡納地區發現的公元前4世紀的埃特魯斯坎遺址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出土的文物中,人們發現了用來和面的大張木頭桌子以及肯定是用來煮面條的廚房用具。從這些用具可以看出,當時的埃特魯斯坎人已經開始制作各種形狀的面條了。無論如何,意大利面條擁有悠久的歷史,並在數千年的演化中不斷改善。
還有證據表明,在屋大維成為古羅馬的凱撒之後,羅馬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50萬。保證眾多公民的糧食供應就成為古羅馬政府壹個嚴重的問題。於是,當時的人們想出了壹種保存面粉的新方法。將面粉先和成面團,然後用刀子將面團切成面條,這種面條在太陽下曬幹後可以保存至少壹年。於是,曬幹的面條就這樣在意大利人當中流行開來。不過當時吃幹面條的都是平民,貴族和富人家裏還是吃現做的面條。直到19世紀,曬幹的意大利面條才成為歐洲各國不分貴賤的餐桌美食。
從那以來,通心粉(意大利面條的壹種)在歷史上不斷地留下自己的名字。1279年壹名熱那亞的士兵在他的遺囑中提到“壹個裝面條的小木桶”,在壹出16世紀的喜劇中,壹名那不勒斯人在劇中有壹句臺詞說:“吃妳的通心粉去吧!”意大利民族統壹運動英雄加裏波第為了慶祝戰役的勝利,犒賞著名的紅衫軍的是加了橄欖油的金槍魚面條。連不可壹世的拿破侖,也以意大利面條來鼓勵疲憊不堪的軍隊的士氣。就連我們日常所用的叉子,據說也是為了便於吃意大利面條而發明的。
歷史證明,在公元1000年,西西裏島上已經出現了意大利面條專用菜譜。1150年,西西裏的巴勒莫港每周都有上百艘船滿載意大利面條駛向世界各國。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二世(1467-1496)下令用機器代替人的雙腳來和面。1740年,威尼斯建成了第壹家意大利面條廠。1800年,人們開始在意大利面條中加入西紅柿,並立即成為深受歡迎的美味。
最近意大利有關部門進行了壹次調查,想了解旅遊者眼中的意大利的象征是什麽,答案實在是令人驚訝,既不是意大利時裝,也不是米開朗琪羅,更不是法拉利跑車,而是意大利面條。的確,意大利面條的制作是壹種真正的藝術,普通的小麥在大廚的手中,變幻出種種形狀,據統計,早在19世紀,意大利面條就已經有200多種不同的形狀。
獨特嚴格的原料質量
為了保持和改進意大利面條的質量,面條生產廠家、工會組織、原料供應商以及研究機構和科研人員都會定期舉行集會,研究幾乎遍布世界名地廚房的意大利面條的情況。在最近舉行的壹屆世界意大利面條大會上,有來自27個國家的350多名專家出席。他們所關心的是同壹件事情:如何滿足消費者日益挑剔的需求。
保持意大利面條質量最關鍵的問題是原料。意大利面條對原料的要求很高,必須采用蛋白質含量足夠高的硬質小麥。但是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以及對意大利面條不斷的增長的需求,能夠作為原料的優質小麥就日益顯得不足;另外,壹些國家既不出產適合意大利面條的小麥,又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進口原料,有時便難免發生在優質小麥中摻雜劣質原料來制作意大利面條的情況。這就對意大利面條的聲譽造成了威脅。
“全世界的意大利面條生產廠家都必須擔負起保持意大利面條傳統質量的責任來。幫助消費者了解意大利面條的品質,同時保證自己產品的價值,並將最先進的技術運用到自己的生產中去。”這已經是許多專家的***識。
那麽能夠稱得上意大利面條的應該是什麽樣呢?專家可以壹眼就看出面條的好壞,而常人不防親口來嘗壹嘗。正宗的意大利面條壹定是外表光滑,口感筋道,入口之後不粘不糊,多嚼幾口,滿嘴都應該是意大利面條特有的甜香。如果這樣,那就抓緊時間好好享用吧。要知道,上等的意大利面條都必須是在上桌之後趁熱入口的,最美妙的味道,只出現在最適當的時刻。[西班牙《趣味》月刊10月號文章](作者 瑪麗安.貝尼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