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平湖西瓜燈節

平湖西瓜燈節

相關資料

歷經滄桑依然屹立著的古建築

波映南河頭,風韻猶存

南河頭,古稱鳴珂裏,位於當湖鎮,東與建國路相接,西至迎瑞橋,明天啟版《平湖縣誌》“縣治城內全圖”已有標註,清光緒版《平湖縣誌》載:“……西之北由胡家匯為橫街,壹日鳴珂裏,俗稱南河頭。”平湖設邑(1430)之時,鳴珂裏已頗具街區規模。歷史漸進,滄桑變遷,雖經時光侵蝕、兵燹戰亂,但南河頭古風古貌猶存。

據平湖市人民政府平政發(1998)127號文,南河頭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域);1999年4月14日,由省文物局、省建設廳組成的專家組壹行5人,來平湖調查考察,認為南河頭是平湖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保護價值。2000年2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以浙政發(2000)27日號《批轉省文物局、省建設廳關於公布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區名單報告的通知》,將南河頭列為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漢塘之水西來,逶迤流入甘河,似玉帶鑲嵌其間,用條石壘砌的駁岸整齊劃壹,駁岸上栓船石鼻隨處可見;姿態各異的水踏渡半淹水中,猶抱琵琶半遮面。梁式石橋迎瑞、鳴喜、利市、秀源、永凝,古樸莊重;武康石鋪就的石板路舊跡斑斑。壹群晚清民宅鱗次櫛比,包藏著江南古建築豐富的文化內涵。特別是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的莫氏莊園為標誌的名門望族宅第,其規模寬宏、布局緊湊、構造精致、雕飾華麗、高低有序、錯落適宜,昔日的威風可以想見。有比比皆是的白墻青瓦、壹門三吊撻;木結構的市民宅第,其樓上為臥室,樓下為客堂,後宅為竈間,舊時民情依稀可辨。有平湖望族葛氏所創的當湖最早的新式學堂――稚川學堂,辦學三十五年,培養了大批專家學者,如中科院學部委員冶金專家鄒元燨、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水稻專家俞履圻、著名古文獻專家周振甫等等,其輝煌永載史冊;現學堂舊址雖已移作他用,然睹其屋舍墻垣,仍可感受昔日風貌。

日照寶塔圩,勝地風光

“文筆巍巍出水央,登臨直接五雲鄉。寒飛海上諸山雨,月落城中萬瓦霜。禮佛悠悠扳疊磴。法堂鐘磬朝還暮,不是瀛洲是上方。”這是明貢生馮敏效《沙汀塔院》壹詩。報本塔乃平湖標誌性古建築,始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曾任刑部主事的邑人陸杲發起。當時竣工的寶塔有七層,拔地十九丈余,四周華檐圍繞,翹角皆有懸鈴,風動鈴鳴,聲傳數裏。塔建成後,陸杲等人又在塔旁建報本寺,至萬歷七年寺院建成,塔寺合稱報本塔院。

歲月荏苒,報本塔經塌圯、重建與不斷的修葺,現存之塔為五層,通高49.14米,平面為八角形。從南口入塔,有螺旋形石級直達頂層。層次之間有圓形空間,為穹窿頂所隔。頂層中有壹根雙人合抱的大木柱。木柱穿透塔頂,沈重壯觀的鐵塔剎套置其上。登臨報本塔,遠望九峰,近瞰東湖,旖旎風光,盡入眼中。

寶塔圩在東湖中,本不與陸地相連。後於康熙和雍正年間,分別建成啟元橋和通濟橋,俗稱西寶塔橋和東寶塔橋。清陸秋山有詩雲:“壹水拖藍打漿平,啟元通濟兩橋橫,斜輝半落雲山外,塔影波光照眼明。”壹派迷人的風景。

清代和民國期間,報本塔院為著名古剎,有僧眾數百,香火鼎盛,縉紳、富戶多在塔院舉辦佛事。塔院風景優美,引人入勝,壹年四季,遊人不絕。

數百年滄桑,歷經人為與自然的損壞侵蝕,報本塔有所傾斜,塔身日趨蕭索。2000年底,在市委市府的重視與有關部門努力下,報本塔糾編與基礎加固工程順利完成;2002年7月,報本塔塔身恢復性維修工程啟動,估計到2003年初全面完成。1992年,經主管部門批準,平湖市佛教協會在寶塔圩東南角靠湖邊重建報本寺,第壹步建天主殿,於當年四季度落成,開始接待香客。殿東側建小花園,園東又先後建平屋五間和兩層樓房五間,作為食堂、彌勒室和僧眾宿舍。1997年,在報本塔以東,興建大雄寶殿,殿基為漿砌塊石,五開間,黃色琉璃瓦頂,高大莊嚴。信徒慕名而來,香火漸盛。

在這裏,不僅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觀賞到“金平湖”傳統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和民間文藝作品;領略到“金平湖”的歷史發展、科技進步、文化演變的軌跡;瀏覽到“金平湖”的風俗、風光、風情,而且還能參與到壹些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動,可謂別有風味,情趣無窮。作為壹家新生的具有深厚和獨特文化底蘊的專題博物館,平湖民俗風情館已成為人們旅遊觀光、休閑度假與傳統文化熏陶、科普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