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當地的 旅遊 景點還沒有開始大力保護,生態有些原始。古村落散落在路邊、燈盞花開在路邊,賣楊梅的小攤子也擺在路邊……在路邊,我們還吃到了這種終生難忘的小食物——
石屏豆腐,當地最著名的特產。
說來也很有趣,第壹次吃它的時候,我先看到的是它沒有加工的樣子,顏色白白的,味道……臭臭的。當時我還招呼旅伴說:快來!這裏有臭豆腐!
攤主白了我壹眼,沒跟我計較。
在等待出鍋的過程中,我才看清了那豆腐的制作過程,和我想象中的“臭豆腐”是不壹樣的。印象中這個豆腐和我現在買到的壹小塊壹小塊的也不同,原是從壹“垛”上切下來的壹大條。
攤主手持壹把很長的片刀,把豆腐切成片片,放在油裏炸,或架子上烤。石屏豆腐這才褪去了鹵水味道,顯露出原本的香氣,隨著溫度的升高,逐漸變得通體金黃。趁熱用筷子“扣”了壹點點放進嘴裏,香香的,似乎沒有什麽特別的味道,直到——加上調料,哇!
石屏豆腐,壹旦加上調料,搖身壹變,就成為了咱們開頭提到的“終生難忘”的那種味道。
我找不到其他的語言來形容,只能說:這個調料才是精髓,調料才是精髓,調料才是精髓,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我這才明白,為什麽當地朋友會告訴我說,這個豆腐壹定要“配合當地的小米辣壹起吃”——哪怕妳不能吃辣,也必須要加這個調料。
事實上這個“秘制”的辣椒面面也沒有那麽辣,處於北方人和廣東人輕松拿捏的那個度,但在我的感受中,它真的是整道小吃的精氣神之所在。咱也不知道裏面加了什麽特殊的香料,趁熱咬開,豆腐會在舌尖噴出“壹包”香辣辣的漿,口感滑嫩,讓人忍不住壹塊接壹塊吃下去。但這依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
我以為我發現了寶貝,這個辣椒面是寶貝,於是這辣椒面我私下留了壹點。
後來,我又試著拿它蘸了雞塊、燙菜還有面條……不行,雖然也算得上美味,但完全沒有搭配石屏豆腐的口感那麽驚艷。所以,這個事情讓我認識到,壹種小吃傳承400年,久經考驗能深入千家萬戶,其 歷史 、地理和文化的呈現必然是壹個整體的閉環,少了哪個環節都不行——這是 美食 最有意思的地方,我得研究研究。
連吃了兩頓石屏豆腐之後才發現,最初我聞到的那個臭臭的味道並不是豆腐本身的味道,而是(臨時)泡它的水——嚴格來說那其實也不是臭味,而是酸澀味。這個豆腐之所以出了石屏就再也做不出來,正是因為,它最關鍵的那壹道程序並非鹵水點制,而是本土的地下水。
這就是石屏豆腐的精髓之所在。
石屏的井水裏藏著壹個秘密。
這個縣城雖然處於高原,但是緯度比較低,從西北到東南的海拔差異達2000多米,但神就神在,人家“差”得很立體:整個縣城的地勢就像壹個傾斜的漏鬥,但底部200多米的海拔又剛好不高不低。此外,這壹地區的氣候幹濕得宜,春秋冬天氣多晴朗,雨季集中在夏季,這就為地下水的儲水環境提供了壹個不可多得的天然綜合體。最關鍵的是:
石屏的豆子只有在石坪才能泡得出來這壹份口感和營養。
18攝氏度,這種北方冬天的“供暖底線溫度”是做豆腐的豆子的最佳泡水溫度,也恰恰好就是石屏的全年平均溫度。哪怕用最先進的做豆腐的機器調配出和石屏壹模壹樣的溫度,也沒法跟當地純天然的環境比……如上,石屏豆腐當仁不讓地成了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大家都知道,凡被列為“地理標誌”的好吃的,其實都有這個特點。
看看我們自己家鄉的那些個特產、各種神奇物種原料、 美食 或小吃,仿佛技術上大多都沒什麽驚天動地的別致,主要還是靠著壹份特定地域的天生麗質,從而區別開了本質。就像石坪人跟我說的:做豆腐的技術我可以教妳,但妳學了也沒用,妳家沒這地理優勢。
所以說吶,壹人壹個飯碗老天早就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了。別人碗裏的飯再好吃,妳家地裏不長這個谷子也做不出來。只是說,有的人壹出生便踏踏實實接過了老祖宗傳下來的豆腐“碗”,而有的人勞勞碌碌,壹輩子都在不切實際地盯著別人的碗……
利用自己的優勢去生存,保證壹輩子都有飯吃——石屏豆腐教我的處世哲理。另外: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上網搜了搜,發現石屏豆腐的名字裏多了“包漿”二字(也可能壹直都這麽叫但我之前沒註意?)又發現,原來“石屏包漿豆腐”早已成了“網紅豆腐”,還多了壹個名字叫“石屏爆漿豆腐”。
其實到今天為止,石屏縣依然沒有完全進行 旅遊 開發。或者說,開發了,但動搖不了千年老城的古舊韻味以及當地土著民近乎固執的風土人情和文化。這裏至今依然是壹個雲南寶藏小城,很小眾很小眾的那種。不過如今的石屏已經有壹大堆的“中國地理標誌產品”,非遺的非遺、入藥的入藥,保護的保護。時過經年再吃這豆腐,這壹番味道,依然無可代替。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臺 旅遊 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註小眾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壹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