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圖譜是康熙年間的民間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繪制的。
聶璜苦於當時社會上沒有海洋生物的圖譜流傳,於是自己遊歷考察,記錄了300多種海洋生物。整本畫譜圖文並茂錯雜繚亂,被稱為紫禁城裏的“海底總動員”。
歷代皇帝都對這畫譜愛不釋手,乾隆更是非常看重這套書,他讓人把這套畫冊重新修補、裝裱,放在自己的居室裏。每天睡覺前都要翻壹翻:“朕戎馬半生,這部書滿足了朕對於大海的想象!”最終把它收進了自己編纂的清代皇室書畫珍品的大全《石渠寶笈》續篇中。
那麽,《海錯圖》到底是怎麽樣的壹本書,書中的生物現實中真的都存在嗎?還是像山海經壹樣是誌怪談?
博物君張辰亮跟我們有壹樣的困惑。
作為《博物》雜誌編輯,他從小就對生物有強烈的興趣。
2014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將古書《海錯圖》整理出版成壹本《清宮海錯圖》。他立馬跑到故宮神武門旁的售賣點購買此書,翻閱研讀。
他用今天生物學的角度,對《海錯圖》中的生物進行分析,並且去廣東、福建、日本等地考證,最終集成了30篇讀書筆記——《海錯圖筆記》。
海錯圖筆記
《海錯圖筆記》采用了中國傳統本草書的分類法,將書中生物分為“介部、鱗部、蟲部、禽部”4類。
在這30篇文章中,有海洋生物的科普,也有故紙堆裏的考據、還有中國人和大海之間的逸事。
《海錯圖筆記》的每壹個生物章節的開頭,都會附上聶璜《海錯圖》書中的內容: 手繪畫+文字描述+小詩壹首。 然後再根據這些推理現今是否還有這種生物,又或者純粹是聶璜道聽途說的。
有些生物聶璜畫的非常細致,壹看就是照著實物寫生的,比如石首魚和馬鮫。
石首魚就是現在的大黃魚,因其頭部有兩塊“矢耳石”得名。
聶璜還在他的畫裏特別畫出來並註明:頭中二石。可以說是非常細致了。
《海錯圖》中還記載了大黃魚的別名“春來”,因為它的漁汛在春天,並說大黃魚多在南海出現,春天時在近海處產卵,漁人就在那兒等著捕魚。
張辰亮指出了其中的不準確之處: 大黃魚不止在南海有,東海、黃海都有。它們產卵不是在壹般的近海,幾乎都到岸邊了。 所以有句俗話:“這人是屬黃花魚的——溜邊兒。”
《海錯圖》中的大黃魚
跟石首魚壹樣細致的還有馬鮫圖,聶璜畫的馬鮫圖幾乎跟實物壹模壹樣,讓人不得不懷疑他就是對著馬鮫畫的。
聶璜說:馬鮫尾巴像燕子的翅膀,身後上面八個小翅,下面六個小翅,尾巴上又有三個小翅。
張辰亮解釋道: “上八下六”的小翅數量並不是固定的,有的是“七上八下”,有的是“七下八上”,它們統稱為“離鰭”,至於尾巴上的三個凸起並不是真正的魚鰭,而是隆起的肉脊。
《海錯圖》中的馬鮫
然而,《海錯圖》裏的生物並非全部都是聶璜親眼所見,有些就是道聽途說,添加著自己的想象畫的。
張辰亮說:“他自己觀察過的畫得比較像,沒有觀察過的畫得就比較天馬行空”。
比如人魚…… 這可能是我們見到過最醜的人魚了。
現代人對於人魚的概念都不陌生,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都流傳著人魚的傳說。
《山海經》裏多次出現赤鱬和人魚,說它們長著人臉,聲音與嬰兒;
晉代《博物誌》記載了鮫人會紡織,身體還是魚形;
宋代《徂異記》的人魚描述更加像人:紅色衣服兩個乳房,頭發紛亂。
在國外,安徒生的童話《海的女兒》深入人心,每個人在小時候都相信人魚必定是“美”人魚。
然而,《海錯圖》中的這個人魚,真是史上最醜了。
壹個廣東人跟聶璜講這個生物時,他是不信的,太奇怪太醜陋了。
但是看到《職方外紀》和《正字通》都記載了這種“長得像人,四肢五官都有,肉黑發黃,背後有紅色翅膀和短尾巴”的生物,於是才把它畫進了書裏—— 壹個後背長鰭的禿頂中年男子。果真是清朝的“靈魂畫手”啊。
史上最醜人魚
《海錯圖》裏說,有人在廣東抓到過人魚,養在池中,“不能言,唯笑而已”,不禁讓人想起儒艮。
儒艮是海洋生物中最像人的,壹般現在也都認為它就是人們口中的人魚。
只是儒艮和聶璜畫的人魚,差別也太大了,果真是天馬行空!
在考證的過程裏, 張辰亮還發現有壹些生物只屬於神話傳說。
比如《海錯圖》裏龍魚、炎龍等,而“鯊魚變成老虎”“瓦雀化花蛤”等奇聞,也都是無稽之談。
妙趣橫生,是閱讀《海錯圖筆記》的感受。
張辰亮說:幽默只是科普知識的壹個有效途徑,讓人們既能從中感受到樂趣,又能收獲知識。
而這,跟聶璜的想法也不謀而合。
如“勿”如“易”的龜腳
龜腳又稱仙人掌、龜足、佛手貝,是壹種甲殼動物。
幼蟲狀態的龜腳是會遊會爬的,壹旦找到合適的礁石,就會把自己固定住,慢慢變成龜腳的樣子。
底部要固定身體,抵抗海浪沖擊,所以特別堅硬。
它的頭部向“指頭”壹樣的殼板會伸出“細爪”,抓食水中的浮遊生物。
《海錯圖》中有件關於龜腳的逸事:
因為龜腳外形詭異,中原人都不認識它。
有個中原人在福建霞浦壹帶做官,看到市場上有龜足便想買來嘗嘗,但是又想問別人它的名字,於是寫下“給我買那種長的像勿字或者易字的東西”,手下猜了半天,經人指點才買來了龜足,中原人壹看,就是這個!
如“勿”如“易”的龜腳
看來聶璜的笑點和我壹樣低啊。
海豚:希臘靈獸,中國懶婦
顧名思義,海豚就是“海裏的豬”,因其是哺乳動物,內臟和豬更像,所以得名“海豚”。
巧合的是,歐洲人在命名海豚時也是同樣的思路,“dolphin”源於希臘語“子宮”壹詞,即有子宮的魚。
海豚是智慧、可愛的動物,這基本是現代人的***識,但在古代,東西方人對它的評價卻不盡相同。
《海錯圖》裏畫的其實江豚
在中國傳統文化裏,海豚的形象並不好。
漁民認為海豚不吉,捕魚的時候如果捕到它就會很生氣。相傳,海豚是由懶惰的婦人變化而來,用海豚的脂肪點燈,放到玩樂之地,燈就明亮,放到織布機前,燈就變暗。
可見古人是有多討厭海豚了。
相比之下,歐洲人對海豚的態度就非常好。
相傳,古希臘音樂家阿裏翁在船上遇到歹徒要殺他,他請求唱完壹首歌然後跳入海中,壹只海豚被他的歌聲打動,救起了他,後來這只海豚便成為了夜空中的“海豚座”。
歐洲人把海豚視為有靈性的動物,在古希臘,殺死海豚甚至會被處死。
吃是《海錯圖》原書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人認識生物最常見的壹個切入點。
張辰亮的《海錯圖筆記》也挺像本菜譜,在不少生物下面,他都細細講了其烹飪及食用方法,還配上美食圖片。
「不能光把動物作為資源來看。我在書裏寫得很清楚,若某種動物可以合法捕撈,我就寫可以怎麽吃;若是某種動物現在比較少或是瀕危,我就寫明它的現狀,介紹古人是怎麽吃、怎麽用的。」
海中名產黃魚鯗
大黃魚壹直都是中國人愛吃的魚,壹身蒜瓣肉,刺少味美。
享有盛名的有 魯菜幹燒黃魚和寧波的雪菜大黃魚 ,魚鰾還可以做成黃魚花膠,有滋補和藥用的價值。
價比黃金的野生大黃魚
把魚做成魚幹,古人叫魚鯗。
《海錯圖》中記載:
「他魚之鯗,久則不美……惟石首之鯗,到處珍重,愈久愈妙。」
於是,大黃魚鯗就成了鯗中之首, 把鯗蒸熟下酒或者燉肉 ,都是非常美味的吃法。
冬天跳魚賽河鰻
跳魚就是彈塗,作為壹條魚,它卻喜歡在陸地上呆著。
這是因為它們對氧氣要求比較高,索性待在地面上跳來跳去。
中國有好幾種彈塗魚,人們的口味獨愛大彈塗魚,口感最好。
浙江寧波有句話“冬天跳魚賽河鰻”,他們認為冬天的彈塗魚肥而不腥。
跳來跳去的彈塗
彈塗魚要用鮮魚做才不浪費它的細膩口感,可以用面糊裹上炸著吃,就是 椒鹽跳跳魚 ;
也可以用鹹菜加上醬油壹起 炒著吃 ;
最好的做法,還是把它煎壹下之後跟豆腐壹起煮,就是壹鍋乳白色的 跳魚豆腐湯 ,極其鮮美。
《海錯圖》中還有壹些曾經存在,現在幾乎滅絕的生物。
比如灣鄂。
《海錯圖》記錄了康熙年間占城國(今越南南部)進貢給安南國(今越南北部)壹種灣鄂。長達六米,金黃色身有甲。
灣鄂喜暖。唐朝時期氣候溫暖,灣鄂從東南亞擴散到華南,傷及人畜,在潮州做官的韓愈還為此寫了壹篇《祭鱷魚文》。
到了明清氣候變冷、人口變多侵占了鱷魚的生存地,已經基本見不到灣鄂了。
聶璜也僅是聽別人講述了鱷魚的樣子就把它畫了下來,並且很為此高興,認為自己終於知道鱷魚長什麽樣子了,趕緊為它寫了壹首贊:
「鱷以文傳,其狀難見。遠訪安南,披圖足驗。」
還有大黃魚。
清代時大黃魚數量非常多。
後來由於推廣壹種斷子絕孫的捕魚方法“敲罟”,並且在產卵場和越冬場都大肆捕撈。
野生的大黃魚現在非常少,並且被炒到天價。
最近網傳的壹張天價菜單引起熱議,8個人壹頓居然吃了四十多萬,菜單裏不乏壹些名貴食材,其中就有野生大黃魚。
現在再看聶璜《海錯圖》裏的《石首魚贊》:
「海魚石首,流傳不朽。馳名中原,到處皆有。」
真是滿眼的諷刺。
張辰亮說:
「在保護瀕危海洋生物的問題上,其實人人都可以做出壹些努力。比如陸地寄居蟹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沙灘上的殼,如果沙灘上的貝殼都被遊客撿走了,它們就沒有“家”了,所以妳可以選擇不撿貝殼。」
三百年前,民間畫家聶璜因為對海洋世界充滿好奇,便在清朝那個以花鳥文物為主流審美的年代,自己另辟蹊徑探索光怪陸離的海洋生物世界。
三百年後,生物愛好者張辰亮追隨聶璜的腳步,進壹步把書中提到的生物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和科普,對不靠譜的地方,也進行了糾正和解釋,整理成《海錯圖筆記》壹書,使之更貼近現實,以當代的博物學復活了清代奇書。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所有生命的祖先都誕生在海洋之中。占地球表面70%的海洋,從海面到幾千米深的海底,生活著並不為我們所熟悉的各種生物,亟待我們去探索。
參考文獻:
《海錯圖筆記》
《海錯圖筆記》:壹場海洋生物科普的跨時空“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