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次是在東西晉之交,蕪湖崛起於中原,晉朝覆滅。司馬氏余脈渡江復國於建康,偏安江南,荊、陽、江、湘、廣,皆依之。北方的人民無法忍受異族統治,所以他們以同樣的速度避難。這是第壹次大規模向北遷移到南方。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
第二次是由安史之亂引起的。中原成了戰場,北方的人民為了躲避戰亂紛紛南遷。當時“北有三江之亂,南有四海如永嘉”(李白《王勇董歌》)。天寶之戰主要在河南、河北、長江下遊地區,因為這裏遠離戰場中心,社會相對穩定。因此,北方人南遷的目的主要是長江下遊。根據文獻記載,南京是第壹個,其次是杭州和揚州。
北方人最後壹次大規模南遷發生在“靖康之變”和元朝滅南宋期間。這次南遷的主要城市是浙江杭州,但相當壹部分北方人搬到了南京。
從上面可以看出,南京是歷史上北方人三次大規模遷移的主要城市,為什麽南京被確定為首選應該與其地理位置有關。
二:南京的地理位置
中國地理傳統的南北分界線位於江蘇省淮安市古淮河兩岸,但這是壹條學術分界線。更多人心中的分界線應該是長江,北方人在北方,南方人在南方。
因為南京地處長江中下遊,是南北交接的第壹要道。無論從古至今,北方人南遷的第壹站都是南京。
第三,戰爭導致全國各族人民不斷融合。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龍脈的魅力,南京在歷史上壹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古代算了。近代有太平天國,日本侵華後有南京大屠殺。尤其是後者,影響特別惡劣。南京屬於吳文化區,漢武帝孫權定都南京,是吳文化的核心區。然而,隨著歷史進程的不斷演變,江淮文化和北方文化不斷滲透,吳文化逐漸衰落,但即使在南京大屠殺前夕,吳文化仍然存在。
南京大屠殺導致大量當地原住民流離失所,定居南京。同時,抗戰勝利後,隨著國民政府遷回南京,大量依附於國民政府的人才遷往南京,南京的文化、社會階層和人口結構再次洗牌。
無論何時,民國蔣介石政權的失敗再次將大批政權追隨者帶出南京,這是近代南京人口結構的第三次大洗牌。
經過多次波折和戰爭,吳文化在南京的最後痕跡已經完全不存在了,歷代的遷徙基本上都是北遷,在南京這座包容的城市中不斷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南京魅力。
四:其他因素導致北方人定居金陵。
如今,中國經濟結構南強北弱是不爭的事實,江蘇是中國的經濟強省。很多外來人口帶著各種各樣的夢想來到江蘇,而北方人選擇的第壹站往往是南京。
其中,安徽和蘇北人口最多,而且大多數人都很優秀。
有以下深刻原因。
1.安徽蘇北經濟實力相對較弱,人往高處走,往低處流。南京作為江蘇省省會和副省級城市,是南京經濟圈的核心超市,對上述地區的人口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2.與上述地區相比,南京的人文環境和居住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
3.隨著南京這座原本處於吳語區的城市的不斷轉型,南京被烙上了深深的印記和北方氣息。而這壹切對於上述地區南遷的人來說,是無法言說的。
4.南遷必然面臨婚姻和不同文化融合的問題。現代南京話是金陵官話,實際上更接近江淮方言。融合上述地區南遷人口的語言並不困難。
5.南京的大多數家庭對人口的地區差異和相似性並不深感矛盾。與蘇南和上海的家庭相比,南京的家庭在選擇結婚對象時更加開放。
6.北方菜鹹辣,註重味道而不是形狀。真正的江南地區,尤其是蘇南地區,飲食偏甜,講究食物的自然之道和食物的形態之美。這些文化內涵深深植根於江南人的天性之中。即使是經濟不好的家庭,在蘇南仍然有獨特的生活方式,但這些文化內涵是北方文化所不具備的。從飲食構成來看,南京更適合上述地區的人口遷移。
7.最後壹點是近距離的問題。事實上,這應該是最佳的遷移條件,但如果上述六點都不具備,則此最佳條件可能無法成立。
以上是我對南京逐漸北移的分析。壹千個人心中有壹千個哈姆雷特,我說的不壹定正確。然而,無論是否正確,這種觀點絕不是地圖炮。南北文化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還有各自的優缺點。只是討論客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