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之後,出外求學,離家工作,我對它的味道總是念念不忘。每次回去我都要去吃了竹篙粉才回家,或第二天早早起床約上三兩好友壹起出門吃上壹份美味爽口的竹篙粉才開始壹天的行程...據說,德慶人的早餐,10個人有8個吃竹篙粉,所以很多時候還能在街頭巷尾遇見那些好久不見又是同去吃竹篙粉的老同學,老師們。
很多外地的朋友問過我,竹篙粉真的那麽好吃嗎?從小到大二十幾年來,我都沒有吃膩,我不知道該怎麽去介紹它的美味。小時候壹到放寒暑假,我就去外婆家住到開學為止,不僅是有表哥表姐們的陪伴還能每天都能吃到村口開店那個舅舅親手做的竹篙粉,真是滿嘴的幸福裝也裝不下!整個假期都變得五彩繽紛!現在想起來都覺得那些年的夏天簡直幸福到爆炸!
近年,竹篙粉儼然成為了德慶的壹張城市名片,經過廣東南方電視臺《食過返尋味》和廣東珠江頻道《全城起筷》的報道,不僅是德慶城區街頭巷尾竹篙粉隨處可見,有時候我們在廣州、佛山、深圳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做竹篙粉不難,但是做出好吃的竹篙粉就不壹定了,要不然二十多年來我也不會依舊因為每次要回去吃上壹次竹篙粉就歡呼雀躍了。
竹篙粉壹般采用“石磨米漿、柴火燒水、牛窩鍋蒸、堂篙晾粉”的德慶鄉村傳統手法制成。
“泡”:把選好的大米(壹般為晚糙米)倒進木桶,註入清純的山泉水並浸過米面,用手輕搓,然後將水倒掉,如此操作兩次後再註入過米面的山泉水浸泡4~6小時。這種米做飯的話,很難吃,做米漿的話,只有壹個“香”!
“磨”:將浸泡好的米再清洗1~2次,用石磨把大米磨成細滑的米漿。
“沖”:將米漿用籮鬥過濾,若濾渣過多要將濾渣翻磨,在米漿中放入小許鹽和純手工榨的花生油,在兩只桶中倒來倒去,反復進行沖撞,至少3次。
“炊”:(類似於蒸)用柴火把大鍋裏的山泉水燒開後,用勺子把米漿倒在鋁制成的圓盤上放到鍋裏,輕搖使之均勻,蓋好蒸煮50s。太軟或太硬的話都會影響口感。
“晾”:把熱氣騰騰的壹塊塊竹篙粉放在壹條特大的竹竿上晾1min,使得竹篙粉充分吸收竹子的清香味。
“切”:將已晾凍的米粉疊成三層,再切成1厘米左右的粉條。
“拌”:根據個人喜好拌入花生油、醬油、蔥花、醋、酸辣椒、芝麻等,即可食用;或添上肉菜,把炒熟的新鮮豬雜、豬肉連同芡汁均勻地淋灑在竹篙粉的上面,讓粉充分吸收肉的香味,壹道美味誘人的竹篙粉就制成了。
好了!說到這我什麽都不想幹,先吃壹份再說吧!哈哈哈
有朋自遠方來,請妳吃竹篙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