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饊,是江蘇省知名傳統點心,淮安茶饊最富勝名,歷史悠久,馳名中外。在淮安,茶饊屬婦孺皆知的美食。淮安茶饊創於清朝後期,距今有壹百多年的歷史,因為當時茶饊做得最好的人姓嶽,故又名“嶽家茶饊”,又因為嶽氏的家宅靠近淮安城鼓樓,所以也有人稱其為“鼓樓茶饊”。1983年淮安茶饊獲江蘇省優質食品獎,1991年獲商業部飲食業優質品金鼎獎,1997年被認定為首屆中華名小吃。本品采用優質原料,經過獨特加工工藝精制而成,其色澤嫩黃,造型秀麗,松酥香脆、獨具風味。
茶饊是用紅糖、蜂蜜、花椒、紅蔥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和適量的雞蛋、清油和面,然後反復揉壓,搓成粗條,撚成面團,搓成或抻成由粗細勻稱、盤連有序的圓條構成環壯物放入油鍋炸至棕黃色即成,如今,在許多飯店和早點鋪或菜市場上,饊子也以已成為常見食品,隨時可以買到。茶饊既可幹吃,也可用水泡著吃。幹吃時大多作佐酒小菜,而用水泡著吃時,只需用開水沖泡數分鐘,待其全部泡開以後,便可食用。茶饊泡著吃,柔韌香軟,易消化,尤其適合產婦和體弱多病者食。[1]
[編輯本段]〖追溯歷史〗
淮安茶饊,作為淮揚美食當中的壹道名點,是非說不可的。中華第壹宴--滿漢全席中***有30道江浙名菜,淮揚菜占這30道江浙菜中的大半,而且在宴前六點中,淮安茶饊位第五,作為清朝貢品,淮安茶饊所謂聲名與地位皆是赫赫級別。
淮安茶饊於清宣統元年參加江蘇省物品展覽會獲獎,1930年又參加巴拿馬賽會獲獎牌。解放後還曾參加蘇北土特產交流大會甚獲贊譽。其成品有梳子、扇子、菊花和寶塔等多種造型,遐邇聞名。因其多用於非正餐時與茶同食,故有淮安茶饊之稱。
淮安茶饊歷史悠久制作始於唐大詩人劉禹錫贊雲: “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玉人纏臂金”。《本草綱目》記載:饊“利便、潤腸、溫中益氣”之功效。又說:用延胡索、苦棣子等研為末,每服半錢至壹錢;以撚頭(茶饊)湯食前用下,可治小兒小便不通。據考,孕婦產前吃茶饊有舒筋活血、松骨、催生之妙用,產後吃饊,可強身、助健康。它以質地酥脆、色澤嫩黃、味道清香、造型美觀而深受青睞。因茶饊含油量較大,故不宜久存,最好現制現吃。
淮安茶饊出名始於清代鹹豐年間。那時淮安城內有個姓嶽的人家專做茶饊,曾被列為貢品。嶽家茶饊造型美觀奇特,配料合理。做出的饊子細如線,黃如金,環環人扣、絲絲相連。吃到嘴裏,香、脆、酥、甜還略有些鹹味,人們爭相購買,皆以能購得嶽家茶饊為幸事。他家的茶饊是:香、脆、酥、油色質全黃、透酥松脆、香氣濃郁、生津開味、點火就著、人水就化。據傳,慈禧太後曾患乳瘤,無良方可治,禦醫淮安人韓達哉開壹偏方,“淮安麻油茶饊四支,荔枝核二枚研末,黃酒二兩,***浸煎;大被蒙頭。”慈禧連服三貼後,乳瘤競不翼而飛,慈禧大悅。從此,淮安茶饊在京城博得美名,並成了清室貢品。多少年來,江淮流域婦女懷孕生子有必吃茶撒的風俗。據考,孕婦產前吃茶饊有舒筋活血、松骨、催生的妙用;產後吃茶饊,可強身助健康。因此,江淮之間,誰家生孩子,親友都購買茶饊送給產婦,民間至今流傳壹句歇後語:“坐月子不吃饊子——虧了。”
1965年,淮安縣的壹位領導同誌到北京開會,特意帶了壹簍茶饊送給周恩來總理。總理收下了家鄉人民的深情厚意,但執意讓縣委的同誌把禮物帶回去。這件事顯示了總理清正廉潔的作風,同時給淮安茶饊增添了壹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