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 夕 夜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壹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壹)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壹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壹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壹年中最使人留戀的壹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壹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著香火,東壹聲、西壹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壹只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頭也都還能記得。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
祭 竈
在中國起源甚早。傳說人們唯恐竈神上天後,說不利於自家的話,所以用酒菜賄賂賄賂他。不過,祭竈的日子隨著地區而有不同。送竈同時也是催債、討債者絡繹不絕於途的時候。不過,討債最多只到除夕。壹等吃過年夜飯,就算沒收到債款,主客見面時,也得拱起手來互道恭喜。
掃 年
祭過竈,到年底之前,還要挑壹個好日子來做大掃除,俗稱“掃年”。掃年的風俗也有悠久的歷史。守舊的家庭每年清掃之前,還要事先翻看皇歷,挑選壹個吉日來進行。掃除積年的塵埃,幹幹凈凈迎新年。
年 市
趕辦年貨,是過年要務之壹。人們往往趁著臘月二十五到年三十這幾天去集市置辦年貨。采買的項目不勝枚舉,從吃、穿、用的日常用品,到過年用的鞭炮、春聯等,總要滿載而歸才好。
搖錢樹
為了點燃新春的喜氣,在廳堂裏插壹盆花也是必不可少的擺設。因此,年關壹近,花市的交易也就特別熱鬧。最常見的應景花卉有桃、李、梅、牡丹、芍藥、水仙等。也有人喜歡在過年時,捧壹株金桔的盆栽回去。腦筋動得快的生意人會在樹幹上紮起紅色的爆竹及亮晶晶的元寶掛飾,名字就叫“搖錢樹”。
貼春聯
春聯是以紅紙為底的對聯,用墨汁寫上吉祥的對句,在新年期間貼在大門、墻壁、房門、倉、廚等地。春聯的內容要講究對句工整,含義吉祥,可算是中國文學的壹種特殊文體。
年 畫
就是與年俗有關的版畫,也是過年期間特有的民間工藝。年畫的特色因地而異,但是它們的用色活潑大膽、含意吉祥卻是壹致的。“剪紙”是用刀在紙上雕鏤圖案,畫面的設計極具巧思。“紙繪”的年畫內容以神像為主。鐘馗、財神、天宮賜福等,都是很受歡迎的題材。
接財神
俗傳除夕也是天神下降之日,所以“接神”也是這壹天的重要任務。諸神當中,最受歡迎就是財神爺。到了除夕這天下午,“送財神爺”成了小男孩間最熱門的臨時行業。他們以低價買來壹疊財神爺畫,然後大街小巷的去喊“送財神爺”、“送財神爺”。通常送財神爺的來到家門口,這家主人壹定會花上幾個銅板,“請”壹尊進來。就算家中已經有了,也要回答“請過了”,絕不能說“不要”,以免斷絕財路。
年夜飯
過年的高潮,就在除夕夜的年夜飯了。年夜飯,又稱團年飯,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全家團聚。不管平日是在什麽地方為生活奮鬥,到了除夕這壹天,分散在各地的遊子壹定會風塵仆仆回家來團聚。在家的成員也壹定等全家都到齊了,才能動筷。有些地方的習俗,即使有家人未能趕回家吃團年飯,也要在桌上為他擺上壹副碗筷,並且夾壹些菜肴在碗裏,表示家人在等他回家團圓。習慣上,年夜飯吃得越久越好,有的人家壹直吃到深夜。
壓歲錢
吃過年夜飯,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刻就要來臨了。通常這個時候,長輩們會端坐堂上,接受晚輩的叩拜辭歲。辭歲時,小孩子要說吉祥話祝福長輩,長輩們就會拿出事先準備的紅包賞給兒孫。這紅包就是“壓歲錢”。
守 歲
除夕夜,大部分的人都不睡覺,熬夜到天亮。這個習俗,最早見於《風土記》:“蜀之風俗,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相傳守歲可以使自己或者父母長壽。所以除夕夜通常是家家燈火輝煌、通宵不眠。等子時壹到,鞭炮聲此起彼落,新的壹年就來臨了。
新年贈橘
在我國的廣東地區流行著新春佳節互贈橘子的風俗,這個風俗是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緊密相連的。在民間,人們習慣上把橘字寫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新春時節民間用橘子相互饋贈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壹年裏大吉大利,小小的橘子也就成了人們的護身符。
通常,女人到親戚朋友家裏拜年的時候都要準備壹些紅橘,用籃子提上作為新春的禮物,而所得的回贈禮物也都是這些東西。
在廣東的海豐,小輩給長輩拜年時要以叩頭作揖賀年,而長輩就用紅紙包著錢或拿柑橘賞給小輩。與中國各地的風俗壹樣,小輩向長輩拜年是向長輩致敬,長輩自然要犒賞小輩. 至於用什麽食物贈給小輩,自然是要選擇孩子愛吃並且有吉利意義的物品,於是,橘子便被選為這種有特殊意義的食品了。至於賞賜紅包,則是讓孩子們自己去買些他們愛吃,愛玩的東西,這是後來為簡化手續而變化的,雖然意思相同,但還是不如傳統的送個橘子更有意義。
在潮州,人們把柑橘叫大桔,它的諧音又是"大吉",因而,到親戚家賀年都要帶柑橘,主人就拿自家的大桔和賀客帶來的互換,以便互盡好意,各得吉祥。假如新春佳節期間甲家的孩子打了或罵了乙家的孩子,甲家必須送壹對大桔去賠禮,而甲家的爸媽也不責備自己的兒童;乙家的人接受了大桔,也就原諒了甲家的孩子。這說明乙家遭受了不吉祥的打架,甲家賠禮以吉祥獻給乙家,就可以使乙家和乙家的孩子今年沒有不吉利的事情發生了。
春節習俗——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壹壹壹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
剪紙是壹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壹般稱其為"窗花"。
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餵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
古時"拜年"壹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壹般從家裏開始。初壹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壹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壹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春節習俗——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壹說。即在新的壹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現在我們壹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壹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壹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壹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壹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壹開始就帶有壹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壹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壹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裏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裏,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春節習俗——吃年糕
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壹年比壹年提高。
年糕作為壹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谷。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制作也有壹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幹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壹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壹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谷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壹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quot;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ツ旮狻⑻ㄍ宓暮旃旮獾取D旮庥心媳狽縹噸?稹?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鹹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壹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壹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春節習俗——吃餃子
餃子是壹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壹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壹起盛在碗裏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壹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陜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裏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壹模壹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裏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壹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歷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誌》載:"初壹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壹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壹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壹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壹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辟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紮壹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壹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壹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托人們對新的壹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征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壹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壹起吃;河南的壹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壹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壹節目佳肴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