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軍糧並不豐富,都是五谷雜糧制品,根據時期不同吃的東西也不壹樣,秦漢之前以小米為主,也就是粟,漢代開始擴大小麥的規模,普通人家都吃的是麥粒直接做成的飯,粗糙難咽,富貴階層才能享受到面粉,可以吃到面條,饅頭,面餅等面粉制品,此時水稻只有南方有,產量也有限,玉米花生紅薯這些高產量的農作物直到明朝才引進到國內,軍糧壹般都是吃壹些耐放,即食的制品,比如明朝的米餅,大米煮熟曬幹,吃的時候用水壹泡就行了,鍋盔,非常硬的面餅,但耐保存,鹽這種東西就不要想了,古時候鹽多金貴常看小說的朋友都知道吧?
方便面這種東西放在古代那是絕對的美食
古時候的東西是不如現在好吃的,味精這種東西20世紀才發明出來,鹽這玩意兒更是貴重無比,平時戰士們根本吃不到什麽鹽,哪怕是個將軍,戰場上的夥食也好不到哪去,就是幹糧就著水,方便面這種東西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泡了吃,非常的方便快速,古戰場上吃東西最要緊的是填飽肚子,哪管什麽影響不影響,妳覺得方便面沒營養那是和現代的夥食比,放古代戰場上,這種東西耐保存,方便食用,味道又好,那絕對是戰場上最值錢的東西。
而比起糧食消耗量來,古代戰場上同樣困難的,更有糧食的運輸與儲存
比如宋神宗年間,北宋對交趾的自衛反擊戰爭,作戰部隊動用了十萬人,運糧民夫卻動用了四十萬。就這還嚴重不夠,以至於進入到崎嶇險惡的西南山地後,宋軍不得不壹路購買水牛,既用於平日馱載糧食,缺糧時還可殺牛充饑,這才算解決了軍糧問題。這場殺得交趾國王上表請降的“宋越熙寧戰爭”,背後是與戰場壹樣艱苦的運糧路。
而且就算糧食保障充足,“用餐效率”更在古代戰爭中意義重大:越是險惡的戰爭,雙方越是要瞪圓眼睛偵察對手。“做飯”這種“動靜很大”的事兒,也是判定彼此虛實的重要線索。明朝洪武年間,名將藍玉出擊北元,在對手北元“天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遠遁漠北的迷局下,藍玉果斷決定打壹場長途奔襲。十五萬精銳明軍悄然行軍,就連做飯也是“穴地而爨,毋見煙火”,終於默默捕捉到了對手,打出了團滅北元八萬精銳的“捕魚兒海大捷”。
總的來說是非常的適合
壹是要滿足壹個人每天需要的熱量。因為壹個士兵每天的熱量攝入不夠,就沒有力氣。
二是要耐儲存。因為戰場上的環境多變,很多時候軍隊的駐地是在野外,不會有良好的食物儲藏空間。軍糧如何能夠保證在露天環境下不會變質的,是非常重要的壹個方面。
三是口味要豐富。因為軍隊在外打仗,沒條件讓士兵天天下館子開葷,軍糧是士兵短期內的主要食物來源,如果食物過於單壹,是可能影響士兵味覺,導致士兵士氣低落的。
四是要便於烹飪。因為戰場環境復雜,有時候不能用明火,有時候進軍迅速,沒時間搭鍋煮飯,在這種情況下,縮短軍糧從生到熟的烹飪時間,就很關鍵了。
所以,現代的方便面若是真的到了古代,那不僅會成為軍糧,更會成為軍糧中的”神器“,其輕便好攜帶、吃起來很方便,以及口感豐富的特性,決定了其會受到極力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