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高分懸賞....我把筆記弄丟了..中國飲食文化興盛的原因

高分懸賞....我把筆記弄丟了..中國飲食文化興盛的原因

壹、飲食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在華夏文明中,飲食的確有其獨特的地位。中國精神文化的許多方面都與飲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大到治國之道,小到人際往來,舉凡哲學、政治學、倫理學、軍事學、醫學以至藝術理論、文學批評,無不向飲食學、烹飪學認同,從那裏借用概念、詞匯,甚至獲得靈感。古人雲:“國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天”者,至高之尊稱,也就是說“悠悠萬事,惟此為大”。這是傳統政治哲學精粹之所在。儒家認為民食問題關系著國家的穩定,孟子的“仁政”理想在於讓人們吃飽穿暖,以盡“仰事俯畜”之責(也就是上可以侍奉父母,向父母盡孝;下可以養活妻兒),甚至儒者所夢想的“大同”社會的標誌也不過是使普天下之人“皆有所養”。

中國傳統文化註重從飲食角度看待社會與人生。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第壹件事就是吃喝,固有“開了大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說。食前方丈、鐘鳴鼎食之家把吃飯看作壹種享受,讀《紅樓夢》有人厭煩裏面老寫吃飯宴會,實際上這不僅就是貴族生活本身,而且也反映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即使普通人的日常飯菜也會使食者體會到無窮樂趣。

中國人善於在極普通的飲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與意義,哲學家更是如此。莊子認為上古社會最美好,最值得人們回憶與追求,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可以“含哺而嘻,鼓腹而遊”,也就是說吃飽了,嘴裏還含著點剩余食物無憂無慮地遊逛,這才能充分享受人生的樂趣。

二、中國飲食文化的特征

吃飯分主食副食、用“炒”的烹飪方法、有自己命名菜肴的方式……這些有形的特征,使中國飲食形成了壹種獨特的文化。

三、中國飲食中的思想精神

古代所說的“天人關系”,不僅在祭祀中有所體現,還表現為中國人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陰陽五行”的思想,使我們把味道分為“五味”,甚至把為數眾多的谷物納入“五谷”。“中”、“和”的思想也成為烹飪的概念。因此說飲食生活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性。

(壹)古代所說的“天人關系”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是講“天道”與“人道”,從而把“天人合壹”看作是講人類與大自然相互依存道理的。實際上古人說的天人合壹往往是指“天”有意誌,它通過天子支配人事,人要順“天”以感動天意。祭祀是人感動天的手段之壹。

祭祀中人們感到祭品(主要是食物)是人和天的聯系物、甚至認為它是鬼神曾經光顧過的(鬼神食後的剩余),因而把祭祀食品神聖化。直到清代,滿人仍然把“祭於寢”的白煮豬肉稱之為“福肉”,親貴大臣以能分到壹塊而為榮耀(叫做“吃克食”)。當然這只體現了淺層次的飲食生活中的天人關系。

(二)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考慮到季節、氣候等因素。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經形成,在《禮記·月令》就有明確的記載,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的確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

(三)“陰陽五行”說是傳統思想所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認為是宇宙規律。人是“三才”之壹,飲食是人類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飲食的烹飪必然也要循此規律。因此,不僅把味道分為五,並產生了“五味”說(其實人能感覺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種也不算少),而且還削足適履地把為數眾多(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這壹點)的谷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四)(三)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於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四、中國飲食文化中的歷代餐具

飲食文化是中國值得自豪,也是最容易為世界各國所接受的壹環。美味的食物享用得多,有沒有考究過中國人何時開始脫離茹毛飲血的生活?何時開始用爐竈煮食?常吃的水餃、雲吞何時出現?又怎樣由分餐制度演化為圍桌而食?……在正在香港舉辦的“美食配美器——中國歷代飲食器具展”中,不僅得到答案,更可深入淺出地認識中國飲食喜好與器具的轉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