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北古神地南部的壹些地方,有六月六為世人獻湯給親人的習俗。這種祭奠儀式始於何時無從考證,但在我省銅川已有流傳。
近年來,我們壹直搞不清楚這種習俗的來龍去脈:為什麽這種在銅川地區較為普遍的民俗,在全縣大部分鄉鎮都沒有,而只有原孟莊鄉的個別村落傳承?多次咨詢村裏的長輩後得知,清末民國時期,原孟莊鄉有很多人在銅川陳露鎮做生意,對當地的民風民俗比較熟悉。我曾祖父也是做生意的,主要做瓷器之類的。可以推斷,這壹帶的獻湯習俗,很可能是銅川的這些商人傳承下來的,至少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所謂供湯,就是在農歷六月初六的早晨,兄弟姐妹甚至孫子孫女們,帶著食物、水果、燒紙、香蠟、雨傘、涼水,聚在已故父母的墳前,插上雨傘,為親人納涼。獻上美味佳肴,以解親人之饑:在墳前四周潑冷水,送水給親人喝;鏟除雜草,改善周圍環境...整個程序和儀式雖然簡單,但寓意深刻,體現了多層的虔誠和用心。
六月六為什麽要煲湯?由於炎熱夏季的到來,降雨量增加,暴雨頻繁。為了防止雨水侵蝕親人的墳墓,使其坍塌下沈,必須及時進行整修、加固和保護。
而且,這是繼清明節之後的又壹次掃墓祭奠。這時候各種水果蔬菜都已經上市了,新鮮可口,香甜可口。把地球上的美食分享給已故的親人,讓他們嘗壹嘗!同時也是壹年中的半天。炎熱的天氣給親人送去清涼,體現了子女的孝心和對親人的思念。
平時兄弟姐妹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老芝麻,爛谷子之類的小事產生矛盾,互不搭理,互不搭理,都在抽泣!“三夏”過後,農活相對少了。兄弟姐妹聚在壹起互相傾訴,或者在父母的墳前相見。在大家的勸說下,他們呼籲自己的兄弟姐妹承認錯誤並道歉。從此,他們和好了。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種祭祀神靈的民俗被各種因素和人為幹預打斷,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水平相對落後。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六月六獻湯的習俗和“傳統”逐漸恢復。當地地處三縣交界處,村落密布,結婚通婚的人很多。這種習俗也相繼傳到了鄰近的村莊。當地百姓認為,今天不愁吃穿、生活富足的親人,應該彌補過去的不足,把思念寄托在他們身上。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客觀性和現實意義。俗話說“十裏風土九不同”。六月六獻湯的民俗雖然只在小範圍內存在,但它有自己獨特的壹面,是懷念先賢、悼念先賢的壹種方式,也是壹切美德以孝為先思想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