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甜盡鹹來終落清,南潯三道茶!

甜盡鹹來終落清,南潯三道茶!

二零壹七年四月十五日 ?

浙江湖州市南潯鎮下塘東街24-1號

天朗氣和,與好友遊訪南潯古鎮。

古鎮分南北兩個景區,順河道而布。南景區店鋪林立,人聲喧囂,就連河上也擠著不少烏篷船。行至北景區,已是日斜。窄長的巷道,青石鋪地,壹間房接另壹間房,店鋪零星,多是當地人自己在住。竹竿上晾著小衫,小狗在路邊打盹,遠處賣豆花的三輪車前集聚著三兩遊人。

此時我們都腳底發軟,衣衫汗浸,饑渴不已,步伐也越來越慢。路經壹處偶向裏壹瞥,與屋裏的大爺相視壹笑。“進來喝碗茶吧。”大爺笑道,我們的狼狽早已被看穿。

壹進屋,頓覺清涼。

說是茶室,更像是壹個小家,兩個房間,十幾米見方。進門的房間,明亮整潔,壹個方桌,還有壹個立櫃,放著些飲料、特產。

看熏豆茶,風枵(xiào)茶是“特色茶”,名又有趣,便各點了壹杯。

掀簾走進側邊的房間,涼風習習,小巧而清幽。兩張竹方桌,幾只竹椅,老式的立櫃,透著80年代的氣息,墻角的竹制書架,隨意地擺著些許閑書。每張茶桌,都鋪有用藍印花布做的桌旗,擺著壹套玻璃茶具,顯得壹塵不染。窗外是百間樓河道悠悠流水,岸邊搗衣聲清晰可聞。

很快大爺就端著個玻璃小盞,笑盈盈地走進來了,“風枵茶好了”。

雪白的薄片上撒著些玫瑰碎瓣,從上看去,竟不見壹滴水,湊近細嗅,有股酒釀的香甜味道。這是茶?我和同伴訝然。

舀了壹匙,入口清甜,米香中伴著絲絲桂花的香氣,再抿壹口已浸軟的薄皮,綿軟黏滑,在舌尖融化,頓時糯甜滿腔。

原來這風枵茶又名鍋糍湯,那白色的薄片就是鍋糍。

糯米洗凈煮熟,挖壹勺放進鍋內,左手握住鍋鏟頂端,右手握住中間,順時針用力轉動,米飯在鍋鏟的轉動擠壓下,慢慢變成飯糜。在爐溫的烘烤之下,鍋邊逐漸結起壹層薄薄的飯糍,隨著鍋鏟的不停轉動,鍋內的飯糍越來越薄,當達到1至1.5毫米厚度時,停火,讓余溫慢慢將飯糍烤幹。隨即快速鏟下,鍋糍即成,也就是風枵片。

“枵”原指布類的絲縷稀而薄,風枵,顧名思義,便是這鍋糍攤制得輕薄,風都吹得動,如絲綢在風中搖曳,散出淡淡的甜香。南潯人的風雅,可見壹斑。

不過這風枵片,制作起來要求較高,所以如今大都是機器制作的,壹包包裝好,倒也方便。

茶碗裏放上撕碎的風枵片,撒入白糖、幹桂花,沸水沖下去,風枵片猶若朵朵蓮開,浮上水面沿碗邊流轉,香氣裊裊而上鉆鼻而來。甜、香、糯、滑,是風枵茶的特色所在。

這香甜的味道,也是很多南潯人美好的童年記憶。

春節將臨時,大人們攤風枵,孩子們就在壹邊偷吃剛鏟下來的幹風枵,又脆又香,絲毫不輸於現在的薯片。炕制風枵片壹般是壹年壹次,過年時來了客人,都要泡壹碗風枵茶,“甜壹甜”,圖個好口彩、好吉利。若家裏來了新客或貴重的賓客,如女婿新上門,丈人丈母娘常會請喝風枵茶,再窩上個水泊雞蛋,就是非常尊重的了。

茶剛吃幾口,茶室大爺便又小心地端著個茶杯進來了,這壹定是熏豆茶了。

揭蓋,壹股芝麻的清香撲面,浮上面來的有紅有綠,茶色清碧,杯底還臥著些茶果。

綠色的便是熏豆了,“沸釜鹽湯香乍發,烘爐炭火氣微諳。加籩愛此好顏色,冬蓄閨中多豆甘。”熏豆,即以嫩青毛豆用鹽水煮後熏烘幹而成。除熏豆外,茶裏還有胡蘿蔔幹、陳皮、芝麻、枸杞和綠茶葉。

小酌壹口,同伴和我都眉頭壹皺,很鹹。

茶室大爺在旁笑道:“熏豆茶如果覺得鹹了可以邊喝邊加水,風枵茶可不能加水。”

不知是加了幾道水,還是適應了這種鹹清的味道,漸漸地,竟覺鮮香而頗有滋味。熏豆嚼之軟糯鮮美,胡蘿蔔粒因腌制過所以很脆爽,陳皮清香惹人生津。再飲壹口茶湯,嫩茶的清香伴著芝麻的香氣,令人精神壹振。

在南潯,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熏制烘豆。熏豆的制作基本上也是壹年壹次,壹般都貯於罐內,或用布袋裝好放進窖中,隔年都不會變質。平時可拿來佐酒,小孩子抓壹把放進口袋,亦是美味。有客人來了,便隨時取出沖泡,正月裏招待親友及宴飲喜事,熏豆茶是首選飲品,寓意“芝麻開花節節高”。以前大戶人家的女人生子,也是要喝的,因為“多(豆)子多孫”嘛。

吃了風枵茶,品了熏豆茶,第三道茶即是壹杯清茶。選以當地所產的綠茶,清香四溢,品飲壹口,清苦的香氣縈繞唇齒之間,綿綿不絕。

在南潯,客人上門,必是要喝這三碗茶才能算作圓滿。第壹道甜茶表示對客人的歡迎,而且客人遠道而來肯定餓了,茶中鍋糍可以稍墊壹下肚子;第二道鹹茶開胃健脾;第三道清茶,淡雅的清香延綿不絕,主客間閑話家常時,可以始終縈繞。

南潯人常說,三道茶猶如人生百味,有甜有鹹也有淡。

細細想來,這第壹道風枵茶滋味甜蜜,如初兒新生,不諳世事,得周圍人百般佑護,生活甜美。而熏豆茶的鹹,又宛如當頭壹棒,令人不由蹙眉。涉世漸深,萬般不如意、愁滋味,五味雜陳,何人能解?然而喝時添幾次水,終會得到適宜的味道,且這味道,只有自己懂得。歷了人生百種千滋,到最後方悟平淡是真,品壹口清茶,回頭看看,唯壹笑報之。

三道茶的背後,亦可見南潯人的熱情,風雅,樂觀,與真誠樸實。

茶室大爺姓朱,祖籍常州,在南潯生長,茶室的老房子就是祖上留下來的。5年前,朱大爺的女兒開了這個茶室,退休了的朱大爺夫婦就幫著女兒,打打下手。

與南景區動輒15元壹杯熏豆茶相比,6元錢壹杯茶,滋味卻絲毫不減,足見茶室主人心態。

朱大爺健談開朗,壹杯茶的時間,客人往往就成了朋友。

墻上貼著很多照片,沒有明星沒有大腕,都是不知名的面孔,是客人主動與茶室主人的合影,許多都已泛黃。看著每壹張照片,朱大爺都能說出當時的情景來。書架上三四本留言簿,寫的滿滿當當,天南海北的人,來到這裏,似乎都願意留下些什麽。

若途徑此地,不妨在茶室門口擺的壹排小竹凳子上,歇歇腳,進去充充電,也都是免費的。或者和我們壹樣,點幾碗茶,翻翻介紹南潯的小書,看看窗外的流水,聽茶室主人說著三道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