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境內與夏代四世王有關的遺跡非常豐富。
(1)太康城。《通鑒前編》雲:漢之陽夏即太康故城。《史記·項羽本紀》正義又雲:夏後氏太康所築。夏朝君王生前稱後、夏後,死後稱帝。太康城為夏王太康所築。太康失國後,流亡至戈國,築城定居。此城後世稱為太康城,即今太康城,位於老渦河北岸。經考古發現,夏朝已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城池了。此時的城不像是過去仰韶、龍山時代的土圍子,而是運用板築技術建有城墻、城門、城樓,城內有排水系統,城外有郭,具有多種防禦功能。築城技術並非太康王首創。大禹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王城崗)築城郭池以為固。真正的築城老手是禹之父鯀。《淮南子·原道訓》記載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原始先民們構木為巢。只有當鯀開始築城時,人們才走出洞穴。從這個意義上說,鯀築城也是文明時代的開端。太康作為鯀之曾孫,承襲祖業,自會造城。造城技術壹直影響到後世。城市規模愈來愈大,技術愈來愈高。清《太康縣誌》記載,元至正二年(1342年)建土城,周9裏16丈5尺,高3丈8尺,池深2丈,闊4丈,城門樓4:東為朝陽門,西為樂城門,南為南薰門(後為來薰門),北為迎恩門。明崇禎九年(1636年),知縣李臯以磚易土,厚3尺,高4丈3尺,四隅建角樓,四面建敵樓。歷代知縣曾多次修築城墻,挑挖城壕,增建更房炮樓、守衛室等,長時期成為全縣封建統治中心,直到建國後,城墻徹底拆除,城濠大部填平。自有築城技術以後,城內寺廟、衙署、塔樓等建築相繼出現。這些建築大多毀滅,已無跡可尋。
(2)康王陵園。太康縣城東南隅二裏許王陵村西側,有夏朝太康、少康二王陵。太康墓今猶存,少康陵已毀。古稱二陵為康王陵。康王二陵,自秦漢至清乾隆年間,歷代王朝曾多次給予光復和修建。本縣歷代縣令也曾多次下達保護康墓令,並維修壹觀。古之王陵,巍峨高大。陵碑朝陽而座,肅然聳立。陵碑用篆體銘刻著太康、少康王之原由和功德。旭月映輝,殿宇堂煌。千頃田野,綠波蕩漾。古墓翠柏,奇果飄香。渦河之勢,浩浩蕩蕩。仙鶴雲集,神奇萬象。時有民謠曰:康王奶奶康王爺,威振四海盛名開。閣老宰相來祭奠,七品縣令來朝拜。此乃康王陵園舊之大觀也。為明嘉靖三年太康縣誌所載八景之壹太康古陵。
(3)槐寺遺址。槐寺遺址位於太康縣東南22公裏的符草樓鎮槐寺集。據傳,此處為夏王夏後槐之陵墓。該遺址現總面積約2.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1至7米。遺址以龍山文化為主,也有少量大汶口文化和商、東周遺物,保存完好。古時,陵墓占地壹百多畝,高有五丈余。古稱槐丘。後於此丘冢之上建築寺廟殿宇,規模龐大。寺內長期有眾多和尚看管寺院。和尚人滿為患,無惡不作,騷擾鄰人。李自成起義時,攻破此寺。謝氏族人相繼遷居於此。槐丘後又稱槐丘寺,今簡稱槐寺。
(4)五子王遺址。該遺址位於城西24公裏的常營鎮五子王村西北處。古稱五子臺,原臺面積大,經黃水淤沒,現僅有小土堆兩個,面積180平方米。相傳,太康失國之後,其兄弟五人,奉母於洛水北岸盼其返國,久盼未回,五個弟弟侍母渡過洛水,壹路南巡,來到今常營鎮五子王村西北處,遇壹高臺,時有積水壹片汪洋,暫歇於高臺之上。兄弟五人因忿恨太康失國之事,曾追述大禹王的教導,每人作歌壹首,歌於臺上。此乃《尚書》所載的五子之歌。後人為表五子之悲,修廟祀之。臺下有壹水潭,名曰五子潭。今潭已無。只剩孤臺聳立曠野。時為清朝太康八景之壹歌臺流響。
命名文化
由於太康、少康、槐、芒在歷史上畢竟作出了不朽貢獻,後人便以命名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崇敬之情。
(1)命名縣名。因太康失國流亡於戈地,築城定居,遷都於此。為別於北方原都斟(今河南偃師二裏頭),史稱陽夏。自秦置郡縣,始稱陽夏縣。隨開皇七年(公元587年),因太康王建都、死葬於陽夏縣,故改陽夏縣為太康縣。太康王所築城池,也名為太康城。
(2)命名溝河。《水經註》載:太康縣西之扶溝縣有康溝。。這個康溝,以太康壹行逃難時經過此溝而得名。古時,扶溝、太康同屬戈地。西周時,同屬陳國防地(治今太康老冢附近)。據明嘉靖三年《太康縣誌》載:舊黃河即下大堰溝出自杞縣,分支二流。壹支流經太康至高賢集分三流而下,壹支由縣西北萬家橋至縣北關繞東關,環靈光塔東;壹支由縣西官橋經西關、南關,環靈光塔前匯合而東流;壹支由縣正南八裏宋橋至縣東南二十五裏馬廠集。三流匯入渦水註入亳州淮泗。相傳為古黃河,又傳為宋時運河。按此記載,當時繞城西關、南關,環靈光塔(為明時建築,緊臨太康城墻東南角。清末,為防撚患,修築城墻時扒掉)前而過的支流,便是如今的太康溝。因其流經太康城,故名太康溝。太康溝上接源於清集鄉的桂宋溝,流經城西關、南關,繞太康墓東側,而後南註入老渦河。太康溝為舊黃河支流故道。
(3)命名街道。如今,在太康城內,當年太康逃難時避難的地方,現在命名的街道有縣前街的東十字街,叫作王隅頭,還有南孝友街的西十字街,名為王崗。在少康王流浪太康城時藏身的地方,後人建壹座寺院,取名天寧寺,意謂少康中興換來了不易的天下太平安寧的日子。藏身的街巷也被命名為天寧寺街。還有1958年重修的天寧寺湖亭。如今,河南鄭州市的太康路,即因太康王而取名。
(4)命名村莊。在縣城東南張集鄉太康寺村有壹座太康寺廟,即為隋煬帝大修寺廟時所建。寺廟附近的兩個村子也因太康寺廟名為太康寺村和廟前村。康王陵東側的村子,是為二位康王守陵人家居住的村子,原名少康村,後演變為王陵村。符草樓鎮槐寺集,因夏後槐之墓在此,原稱槐丘,後因墓上建有寺廟,又改為槐寺。常營鎮五子王村因鄰近五子臺遺址,取名為五子王村。
(5)其他命名。少康當年在太康城造秫酒。後世發揚少康造酒術,造出了壹系列康王酒。為了紀念少康功德,遂命名為太康酒、康王酒、泰皇酩V、康王乾坤補酒、東土老窖。飲食中還有以太康王命名的特色食品太康肘子。
酒文化許慎《說文》曰: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這說明少康就是杜康、秫酒鼻祖。少康造酒傳說在太康廣為流傳。夏禹時,就有酒了。因儀狄造酒,禹怕因酒誤國,因而疏遠儀狄。啟因宴飲無度,曾激起有扈氏、弟弟五觀的反叛。太康因終日狩獵,縱酒狂歡而失國。然而,這時的酒還不是秫酒,而是壹種濁酒,相當於現在的啤酒、果酒。到了少康時,才發明了真正的酒。秫酒造出之後,立即為世人所喜愛,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相傳,竹林七賢常相聚痛飲少康酒。有壹次,劉伶從家鄉宿縣趕往太康,開懷暢飲,醉後吟道:萬事不醒知酒力,少康釀酒名不虛。今生寫下酒德戀,枉向人間號九龍。故杜康造酒劉伶醉之說流傳至今。其後,太康縣就有古老的白、馬兩大釀酒家族。白家渦河春、馬家二兩醉都久負盛名。1968年春,文革期間,從少康陵內挖掘出壹眼古井。此井即為少康當年釀酒時親掘的八角槐花泉井。《世本》說,與禹同時的伯益是鑿井的發明者。因而,少康掘井尚合情理。康王子孫後代繼續挖掘少康酒文化,相繼開發出了康王酒系列,並榮獲國家、省、地各項殊榮。著名作家李準曾盛贊康王酒系列,揮毫題詞:秫酒鼻祖,老樹新花。
飲食文化少康陵碑文記載:夫帝……肇跡於烹鮮,起於壹成之田,萬邦來同,成於壹旅之眾,盛德之祀必及於百世而中興之世,實開於萬代焉。史書記載少康在流亡時當過有虞氏庖正(廚官)。這些說明,少康善於烹調技藝。少康善烹之風惠及後人。如今,太康人在飲食上屢有創新,如太康肘子、馬頭牛肉、常營小米面饃、許家燒餅、遜母口胡辣湯等鄉土美食風味,層出不窮。少康陵墓附近村子的大小井泉與八角槐花泉井,同屬壹個水系。水質甘甜爽口,史稱甘露。傳說常飲此泉水,能祛病強身。如今,當地還保留有每到頭伏天早晨,先喝壹杯槐花泉井水的習俗。說是能清除腸胃之腥穢。此泉水神奇之處,還在於槐花水做豆腐DD多出稱。
傳說文化關於太康、少康二王的神奇傳說,在民間盛傳不衰。如太康王戈地遊獵失國、神井救命、騎龍升天、少康王造秫酒、八角槐花泉、天寧寺裏藏真龍、仙鶴點穴、康王驅巫等傳說,還有王禿子爬塔DD命憋著哩、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等俗語典故,太康人婦孺皆知,耳熟能詳。通過代代相傳,太康人緬懷先王們的功勛業績,傳承夏文化的尚忠精魂。
禮俗文化夏朝是我國第壹個奴隸制國家,立國於公元前21世紀至17世紀,歷時近五百年。前後歷十四世、十七王。夏人初以豫西、晉南為大本營,後不斷向東擴張,壹時間曾遠達東海濱。總之,夏王朝基本是以夏人為核心的部落聯盟性質的國家。太康縣境古屬夏之同姓侯國。因而,太康人當是夏人後代子孫。《禮記·表記》曰:夏道尊命,事鬼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民國22年太康縣誌又載:漢書曰:‘夏人尚忠,其弊樸野。’太康沿尚忠之制。故俗重樸,厚禮敦古,處儉而不陋,華而不靡。其俗農勤稼穡,士重禮教。惟晚近,儀文稍略,習染日奢,返樸而淳所望。這說的是太康人沿襲夏人尚忠之風習,恪盡職守,勇敢拼搏,務實苦幹;講義氣,守信用;農民熱愛農業,士人崇尚禮教;民風淳樸,循禮行事;講排場,但不浪費,提倡節儉,但不寒酸;眷戀故土,鄉土觀念太重。二OO七年秋季,發生在九江大橋上的太康英雄王文田等三人的攔車義舉,就是太康人的尚忠精神的體現。借人財物時,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的信譽風俗至今猶存。太康人善修水渠、除澇排洪,大有夏禹當年治理洪水時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的遺風。《禮記·檀弓上》曰:夏人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這在太康人的日常生活當中仍能看到夏人的遺風遺俗。太康人服飾喜著深色,尤喜黑色。家具也多以黑灰色調為主。喪葬時,在黃昏時分才將死人入殮。所用棺材外飾黑漆。前些年,農村操辦紅白大事時,在使用的餐具中還有壹種小黑碗。 總之,太康文化淵源於夏文化,更得益於夏代四世君王的親身指教和創造。太康文化是夏文化的延續,伴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對夏文化更需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