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路遙的《人生》,也是當下青年的人生

路遙的《人生》,也是當下青年的人生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人生》這本書扉頁上的文字,壹開篇就為這本小說做了總結。任何曾經在人生岔路口猶豫過的人,讀過這段文字都有壹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人生》這部小說大約14萬字,寫於八十年代初。作者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路遙,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多年來高居高校圖書館借閱榜榜首。1992年11月17日上午,路遙因肝硬化腹水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2018年12月18日,中***中央、國務院授予路遙改革先鋒稱號,頒發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鼓舞億萬農村青年投身改革開放的優秀作家。

失意知識青年,巧遇善良村姑

故事發生在改革開放後,主人公高加林高中畢業回村裏當上了民辦小學教師。他對這個職業相當滿意,畢竟他是農民出身。在七八十年代,憑借個人能力,當個小學老師,其階級躍升程度好比今天出身於農村,考上985、211當上了省會城市重點中學的教師。

當然,令人憤憤不平的是大隊書記高明樓以權謀私,讓他兒子頂替了高加林,高加林還沒把這個職位坐熱,就丟掉了飯碗。在這段他人生的至暗時期,農村姑娘劉巧珍,手裏提著竹籃子,胳肢窩別著手帕,身型纖巧的從鄉間道路上朝他走了過來。

她以她那顆淳樸又善良的心,以及親昵的舉動,輕輕觸碰有誌青年高加林的心。兩人在鄉間道路上並肩走著,越走越近,越挨越緊,心臟撲通撲通,“嚓”——電光火石之間,兩人之間產生了愛情。

巧珍說:“加林哥!妳如果不嫌我,咱們兩個壹搭裏過!妳在家裏盛著,我給咱上山勞動!不會叫妳受苦的……”巧珍說完,低下頭,壹只手扶著車把,另壹只手局促地扯著衣服邊。

血“轟”壹下子沖上了高加林的頭。他吃驚地看著巧珍,立刻感到手足無措;感到胸口像火燒壹般灼疼。身上的肌肉緊縮起來。四肢變得麻木而僵硬。

愛情?來得這麽突然?他連壹點精神準備都沒有。他還沒有談過戀愛,更沒有想到過要愛巧珍。他感到恐慌,又感到新奇;他帶著這復雜的心情又很不自然地去看立在他面前的巧珍。巧珍對他點點頭,兩個人就又開始走了。

在岔路口,巧珍把提包裏的那條煙掏出來,放在加林的籃子裏,頭低下,小聲說:“加林哥,再親壹下我……”

高劉兩人好上了。七八十年代,農村姑娘劉巧珍和文化人高加林愛得那叫壹個熱烈。眾目睽睽之下,巧珍坐上高加林自行車的後座去逛縣城,這在當時的農村,無疑是壹個大膽的突破。

劉巧珍只要跟著高加林,就是讓她去跳崖,巧珍也會眼睛不閉就跟他跳下去。正所謂“you jump, I jump”。然而他倆可不是遊艇上的Jack和Rose,巧珍不是貴婦人,高加林也不會為了愛情做出巨大的犧牲。這鄉村愛情故事正發展的順順當當,高加林就又有了去城市的機會。

巧珍VS亞萍,究竟哪個是真愛?

來到城市工作的高加林遇到了他的老同學黃亞萍。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突然間就有了第三者插足。

黃亞萍是小說的女二。她不僅“白美”,關鍵她還“富”,全身洋溢著“文藝女青年”的氣質。

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熾烈大膽又有壹種征服欲。高加林和她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又有許多感興趣的話題。兩個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在知識文化背景上相似,有聊不完的話題,按現在的話說,仿佛是遇到了“勢均力敵”的愛情。

能聊就很有戲,越聊越深,越聊越嗨,越聊越投機,發展出感情就是分分鐘的事兒。

小說裏是這麽描寫的:?

很快,他們就進入了那種羅曼蒂克式的熱戀之中。他們戀愛的方式完全是“現代”的。他們穿著遊泳衣,壹到中午就去城外的水潭裏去遊泳。遊完泳,戴著墨鏡躺在河邊的沙灘上曬太陽。

傍晚,他們就東崗消磨時間;壹塊天上地下的說東道西;或者壹首連壹首地唱歌。黃亞萍按自己的審美觀點,很快把高加林重新打扮了壹番:咖啡色大翻領外套,天藍色料子筒褲,米黃色風雨衣。她自己也重新燙了頭發,用壹根紅絲帶子壹紮,顯得非常浪漫。渾身上下全部是上海出的時興成衣。?

他的情緒當然是很興奮的,因為黃亞萍把他帶到了另壹個生活的天地。他感到新奇而激動,就像他十四歲那年第壹次坐汽車壹樣。

高加林移情別戀了!大多數讀者讀到這裏簡直是激動又憎恨,對高加林的行為嗤之以鼻。但不得不否認高加林和劉巧珍之間的確有知識水平的差異,沒話說的感情,早晚淪為壹潭死水。用書本知識武裝起來的高加林,二十出頭,有知識有文化,血氣方剛。他恨不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他有理想有抱負,壹心想著向上攀登,走上人生巔峰,怎麽甘心壹直在鄉間道路上和巧珍妳儂我儂?

這時候,腳踏兩只船的高加林受到了自己內心的譴責,壹個是在自己人生失落時,對自己關懷備至的農村姑娘劉巧珍,壹個是自己人生得意時能暢談理想抱負的黃亞萍。

高加林進入了壹種艱難的選擇之中。他想起了巧珍無私而溫柔的愛。有壹次他倆見面了,巧珍給他講的卻是些家長裏短的小事。他很失落,他跟黃亞萍談論的都是時事政治、國家大事!那才是他想要的,他的遠大抱負。這種反差讓高加林很是糾結。在經過反復考慮後,他接受了黃亞萍的愛。

看來能聊是比不能聊要管用,高加林反手就拋棄了鄉下的戀人 。但是過了不久,在與亞萍的相處過程中,高加林漸漸發現:和亞萍深入接觸,才感到她太任性了。他和她在壹起,不像他和巧珍,壹切都由著他,她是絕對服從他的。但黃亞萍不是這樣。她大部分是按她的意誌支配他,要他服從她。

高加林可謂是又渣又糾結。要是遇到現在的女同胞,很難留著他到過年。

但是為什麽這個人會這樣?

了解壹下七八十年代,農村和整個社會的壹些狀況,不難知道:戶籍制度限制人口在城鄉間流動,農村出身有壹定的知識文化水平,但並未通過考大學進入城市的年輕人,並不被城市接受。

換句話說,高加林出身低微,有壹定能力,但能力不是最高,高到可以名正言順留在城市。他念過書,不甘心種地,對遠方的生活又有了好奇,想要在城市幹出壹番事業。這下就矛盾了,他必然受困於現實。

路遙的《人生》發表之後,關於高加林的討論就沒有停過:他是現代的陳世美?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出身微寒的奮鬥者?覺醒的農村青年?

重回底層,階層壁壘打不破?

筆者在第壹部分開頭介紹過,高加林實際上有壹份小學民辦老師的工作,只是被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高加林受過教育,顯然他要維權,他不能讓自己的利益受侵犯。

然而他選擇的方式不是打官司,那個年代法制尚不健全,也沒法打官司。換作今天,沖動青年高加林可能馬上上網發微博,艾特幾十個大V,試圖掀起壹場輿論的狂潮。可是那時候哪有什麽互聯網,他連小傳單都發不了。

面對別人的以權謀私,這個高加林的處理方式是:馬上寫信給時任副師長、退伍後位居勞動局長的叔叔,雖然他叔叔沒有給他安排,但又有領導想巴結他叔叔,就給他安排了工作……也就是說,當他被以權謀私後,他的第壹個念頭是用同樣“走關系”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走關系不成,反而憑借和叔叔的關系被人送了個人情。高加林因此成了縣委大院的通訊幹事,這也使他重新進入城市,得到了城裏的工作。

就在他進入城市,和黃亞萍發展出感情後,他實現人生抱負的欲望更加強烈。所以他愛黃亞萍是壹方面,這是真的,但他要借助黃亞萍為自己未來的升遷發展鋪路,這也是真的。農村姑娘巧珍,顯然幫不了他,他這才有了放棄巧珍的決定。

但話又說回來了,人生之路,並不會那麽嚴格的按個人的心理計劃推進。可能這人情送得也並非嚴絲合縫,沒過多久高加林通過關系得到城內工作的這件事被情敵告發了,他瞬間失去了城裏的職位,只好回去農村。

高加林頹喪的重回農村。令人意外的是,家鄉人給了他各種安慰,特別是順德老漢的話:

“聽說妳今上午要回來,我就專門在這裏等妳,想給妳說幾句話。妳的心可千萬不能倒了!妳也再不要看不起咱這山鄉圪了。”他用枯瘦的手指頭把四周圍的大地山川指了壹圈,說:“就是這山,這水,這土地,壹代壹代養活了我們。沒有這土地,世界上就什麽也不會有!是的,不會有!壹切都還會好起來的!

高加林跪在土地上認清了現實和自己處境,他沒有對社會失去希望,也沒有對自己失去信心,他決定站起來,重新在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上生活,他滅了心中的欲火,重新有了願意為之奮鬥的樸實夢想。

這是壹個以愛情故事為主線,折射出個人選擇與時代特點、社會風貌息息相關的小說。小說表面上,讓我們看到的是壹個有關青年人愛情選擇和職業去處的選擇。然而,從高加林愛情和就業抉擇中,讓人體會更深的卻是:以權謀私和“人情政治”的常態化和根深蒂固。書記的兒子占了高加林的職位,高加林馬上又給親戚寫信,就算親戚不幫,也有人想借機送人情。高加林雖然得到壹個職位,但他和那群他不屑的人處理問題的方式其實是壹個思路。

高加林做了“不光明的抉擇”。可他後來又被別人拉下馬。他拋棄了巧珍也未得到亞萍,他是主動做出了自己的人生抉擇,還是充滿欲望而受困於現實條件的他,並沒有什麽選擇的余地?這背後藏著特定時代社會選拔人才的條條框框和生硬規則,讓他這種年輕人不得不做出那種“抉擇”。是人選擇了路,還是路選擇了人呢?

反觀如今從農村考出去的青年人們,想在房價高昂和就業市場低迷的城市站穩腳跟,也有著高加林般身處的困境。面對向上攀登的心和逼仄的現實生存空間,是選擇“佛”下去,還是來個漂亮的“逆襲”?亦或者在不溫不火中坐看雲淡風輕?

當然,無論面臨如何艱難而尷尬的的處境,在做出選擇時,是不是該保持最起碼的底線,這底線對於個人,對他人來說,到底是什麽?這裏筆者沒有固定答案,就留給每個讀者做出自己致良知的具體回答好了。

很高興與妳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歡迎關註自媒體: 無物永駐 ,多平臺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