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飲酒》教學設計

《飲酒》教學設計

 陶淵明的壹生最喜歡的壹個是美酒,壹個是菊花,這兩點嗜好在《飲酒》其五中都有生動的體現。為方便教師更好的教學,下面是我整理的《飲酒》教學設計,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信息請關註相關欄目!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陶淵明生平以及寫作背景,以讀—講—賞—評—練的方法學習鑒賞詩歌。

 2.過程與方法: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體會詩中內涵以及作者積極的人生追求和熱愛田園生活的情致。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飲酒》,使學生對陶淵明形成正確認識,正確理解詩人心誌高遠的精神境界,啟示學生培養樂觀向上的生命態度,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處世方法。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全詩,理解詩歌思想內涵和精神境界。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和理解陶淵明以及他的處世態度,並學習借鑒於自身。

 [教學媒體] 播放器、多媒體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官場上多少人為了仕途而爭名奪利,為了升遷而不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殘害親人,但是卻有少數文人墨客鄙棄世俗,厭惡官場,辭官回鄉,歸隱田園,過著“世與我相違,復駕言兮求,人生行樂耳,何須富貴時”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第壹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壹首田園詩《飲酒》。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壹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後親友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九江柴桑(九江縣)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誌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誌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直到二十九歲的“高齡”才出仕為官任江州祭酒、參軍、縣丞壹類的芝麻小官。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不僅壯誌無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茍合取容中降誌辱身和壹些官場人物周旋委蛇。當他做彭澤縣令時,不為五鬥米而折腰,當天職官回鄉,寫下了《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等大量詩作。從做官到四十二歲掛冠歸田***十三年。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壹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產生很大影響。

  三、賞析詩歌

 1、播放《琵琶語》聽音頻朗讀

 2、劃出節奏、韻律範讀朗讀

 明確: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組討論,通譯全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居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問怎麽能做到這樣呢?因為心與世俗遠離,自然就覺得地處偏遠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東邊的籬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見南邊的廬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壹片蒙蒙的霧靄中,越發得美妙神奇,而壹雙雙飛鳥借著暮色結伴飛向林間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裏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沒有合適的語言表達。

 4、分析每句蘊含的思想感情

 壹二句深情而自得其樂;三四句恬靜而閑適;五六句滿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長而感慨。

  四、問題探究

 1、詩歌前四句寫“身居鬧市,壹塵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遠”,那麽為什麽“心遠”?遠離什麽?

 詩人身居人世,但無俗事紛擾,是因為民主協商超脫世俗,不為名利所惑,不為榮祿所累,擁有平和的生活。遠離官場,遠離塵俗,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遠是正確的選擇。“心遠”與“地偏”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之間的關系。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壹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

 “心遠”包含:心誌高遠,淡泊名利,寧靜處世。這種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達觀的生活態度(酌貪泉以覺爽,處涸澤而猶歡)這就是陶淵明不朽的精神堡壘。

 2、理解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神來的寫景之筆,描寫詩人在東邊的籬笆下專心而悠閑地采摘菊花,偶壹擡頭,無意間便能望見悠遠超然的南山。兩句刻畫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形象。這不是壹個“采菊”壹般的動作,而是包含著詩人超凡脫俗,熱愛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潔的情操。

 東籬的'淩霜黃菊,蒼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與結廬人境超脫塵世的詩人融為壹體,形成人與自然物我合壹的意境,包含著豐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脫俗舍棄功名,歸隱田園,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會見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畫了壹個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又刻畫壹個采菊的形象,人與自然詩情畫意,膾炙人口,千古流傳。

 3、“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描寫什麽?有何深意?

 夕陽西下,山色迷人,飛鳥結伴,知倦還巢,景物描寫。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場,追名逐利,樂不思返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懷抱。詩人《歸園田居》中寫到“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此二句雖寫景,實則抒懷悟理,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人應知“反璞歸真”。

 4、最後兩句的理解

 本詩的主旨句,抒懷。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麽語言形容出來,只可意會,妙不可言。萬物運轉,各得其所,人生真義,反璞歸真,辭官歸隱及人生的真諦。

  五、指導背誦

  六、課堂練習

 1、詩中表明遠離官場,不慕榮華,只求反璞歸真超脫自然的詩句是-----------------

 2、詩中寫歸隱之樂的詩句是---------------------------------------------------

 3、詩中表明作者結廬人境,悠然自得的詩句是------------------------------------

  七、小結拓展

 陶淵明棄官歸隱,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獨善其身,與黑暗的官場決裂,選擇適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壹定的積極的意義,我們要學習他這種樂觀的人生態度,但也要辯證地看待他的歸隱,要潔身自好,並不壹定要歸隱田園,與世俗決裂,而應該積極參加社會生活,學會生存。

  八、布置作業 背會並抄寫《飲酒》

 板書設計: 飲酒

 心遠地偏---------遠離塵世、超凡脫俗

 采菊見山---------熱愛自然、心境恬淡

 山氣飛鳥---------自然之景、歸隱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義、反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