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包子性格的人

包子性格的人

有朋友從深圳來北京,去吃了西四的包子,還喝了炒肝。他說,北京包子像北京人壹樣,有爺的範兒。說是皮厚,醬油味兒,服務員像大宅門裏的丫頭,見了人,愛搭不理的。

這些日子隔三差五的沒少吃包子。吃的是從外面買回來的,說是龍潭湖西門邊上,“孔記炒肝”家的。這才是北京的好包子,包子面是用堿和面,老手藝,有面的香味。

各地都有包子,就像各地的人壹樣,有著不同性格。粵式叉燒包像廣東人。外皮綿軟輕盈,餡甜鹹兼具、以甜為主。開口笑,露出叉燒漿汁,像不經意間露出的小心思。

四川廣安人吃的是香蔥小籠包。包子做法很有講究,肉餡料好,拌肉餡只用當地的小香蔥,不是北京的大蔥,香蔥味非常濃郁。蒸出來的味道不壹般,很香很香的。四川人精明。他們嘲笑做了傻事的人叫“日龍包”。有點近似憨包、白癡的意思,但是更強調對他做事做得很傻的感覺。

湯包,有幾個地方賣。有開封湯包,靖江湯包,揚州湯包。在靖江吃過,吃的最多的是在揚州富春茶社。富春茶社幾代廚師的湯包我都吃過,董德安大師的,徐永珍大師的。徐永珍大師還是全國勞模。在富春茶社吃湯包還有壹套說法,這是周建強先生講給我的。吃湯包要“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再喝湯”,輕輕提是把包了壹面皮湯的包子從小籠裏面提起來,小心翼翼的移挪到盤子裏;包子放在盤子的壹個邊沿上,傾斜30度,讓湯汁擁向壹邊,在這個邊上,用舌尖頂著,再咬個小口,把湯汁吸出來。吮吸湯汁,鮮甜、燙熱、過癮,搭配醋和姜絲,這就是揚州人生活的細膩委婉。

有壹年沈宏非先生還有杭州的美食家眉毛兄,我們幾個人去吃杭州壹戶人家的杭州小籠包。杭州小籠包是死面的,汁水裏面有點甜。那天吃著吃著就下起了雨,壹行人趕緊躲在房檐下縮著身子躲雨,包子這時候軟踏踏的趴在籠裏。

上海有很多奇怪的事,肉包子叫肉饅頭,菜包叫菜饅頭,生煎叫生煎饅頭。在江陰、寧波壹帶,管包子叫饅頭,饅頭叫包子。在北方,沒餡的是饅頭,有餡的是包子。真是擰巴。

安徽蚌埠幹起活來像炮彈,帶著勁兒。蚌埠的包子也像“碳水”炮彈。水煎包裏面除了有豬肉(或者牛肉),還有粉絲,油吱啦(豬油渣),有的還會有千張子。全是碳水。蚌埠人說早飯來上幾個水煎包,壹碗撒湯,壹天帶勁。

河南人也愛吃包子,餡料以粉條為主,可加肉餡,吃素的也可加韭菜雞蛋木耳。

山東大包子,壹般是指白菜豬肉餡,排骨大包是山東龍口壹帶特色。選精肋骨和脊椎骨,剁小塊。配菜可選大白菜、蕓豆、蒜薹、香菇。北京開的山東靜雅餐廳,是醬肉丁,肉丁挺大,包子也挺大,就像山東人壹樣敦厚實在。

天津包子我覺得更有天津人的性格,是水打餡兒,水打的太多,肉都成了糜狀,稀巴拉塌的,再用香油調餡兒,好像只剩下香油味兒,壹個包子八塊錢,就顯得不那麽實在了。

再說這幾天吃的龍潭湖西門北邊的“孔記包子”,高筋粉,半發面,用前臀尖肉,八種調料,現包現放蔥,薄皮大餡,肉嫩多汁,回味醇厚。我特意問了問北京面點泰鬥王誌強師傅,他說但凡這種小飯館,還都在用堿水和面。發面兌堿,堿水和面,中和面的酸味,有濃郁的面香,又不像酵母粉發出來的面那樣泡,能使面有筋道,有嚼勁兒。

傳統的包子都是發面兌堿的,堿在和面當中使用,往往是起酸堿中和作用的,又能起到面團有筋勁的作用,能兜住湯汁。

現在大多的工廠包子都用的是化學皮。原料組成是面、酵母、糖、泡打粉,水。發酵熟制後往往顯得包子沒有咬勁,比較蓬松,稍微發過了以後會覺得有失水,幹硬。傳統包子的發面兌堿是個經驗技術活,受天氣,環境因素太多束縛,現在很多的是看氣候環境溫度,用壹斤化學皮,加三分之壹老肥兌些堿,來制皮的。

北京峨眉酒家用宮保雞丁包包子。特別北京,南北兼容,五味雜處,五味雜陳。孔記八塊錢三個包子,皮薄餡大,像面皮包了個四喜丸子。可以喝喝小酒,聊聊國際大事,做北京爺真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