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外出踏青的好時機。在這個隆重的節日裏,必不可少的當然是美食。在欣賞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後,還能品嘗當地的美食,可不是人生壹大快事。下面是我整理的有關福建清明的食俗,不要錯過咯。
? ?福州清明粿
?福州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原料中有壹種草,福州人管它叫菠菠草,又名鼠耳草,中藥稱白頭翁,野生植物,長於冬季農田及荒埔中,芯末開白色小花,花蕾及枝葉有棉絮狀的白色纖維。從田間采集後,選摘芯葉入鍋熬煮,瀝去澀水之後,放入石臼舂爛。再以糯米粉摻和揉制成團塊,作為粿皮。再將團塊分成小塊,壓捏成圓餅,墊在蕉葉上入蒸籠蒸熟或入鍋油煎熟即可。
? ?莆田清明龜
?在福建莆仙各地壹到清明節,凡在異鄉者,都要盡量回鄉祭祖掃墓。祭品除素葷菜、果盒、酒及點香燭燒紙錢外,家家戶戶要用糯米和“鼠曲草”(清明草)磨成粉蒸制“清明龜”,因為外形酷似龜狀,所以叫做清明龜。
?“清明龜”是蒲仙壹帶最具特色的節果,皮是用糯米和清明草磨粉拌和溫水制成,以紅綠豆或地瓜幹加糖煮熟為團餡,用龜形木質模印制做成龜狀,放入蒸籠蒸熟。成品色淡黑、質韌、味香、可口健胃,是莆仙很有特色的品。清明節那天,人們備酒饌、果品、“清明龜”等祭品上山掃墓、祭奠。
?寧德、南平順昌烏稔飯
?閩東是畬族聚居地。說到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畬家的“烏稔飯”。
?烏稔飯又名烏米飯,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
?畬族烏稔飯來自大自然烏稔樹(也叫烏飯樹)的綠色樹葉泡制而成的色香味和開脾健胃驅濕膳療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綠色食品。
?“烏稔飯”顏色烏黑但卻米香撲鼻,別有壹番風味。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顏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壹般糯米飯相比,別有壹番風味。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而且在這段時間裏,在閩東許多城鄉中還可以吃到壹種富有閩東特色的食品,那就是春菊和金櫻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漿裏,烙熟為時令小吃,這種小吃頗富鄉野風味。
?泉州、漳州潤餅
?春餅,又名春卷、薄餅,是閩南、臺灣著名的民間吉祥民俗食品。每年農歷三月三、清明前後,閩臺民眾都喜歡吃春餅,這已成為閩臺民間的壹種食俗,也是閩臺習俗相近的見證。
?據《北平風俗類征·歲時》載:“富家食春餅,備醬熏及爐燒鹽腌而以面粉烙薄餅卷而食之。”現在,春餅已不是富家獨享的佳肴了,而成廣大民眾喜愛的食品。
?吃時,先在圓盤似的薄面粉皮(春餅皮)內抹上果子醬,然後包上肉絲、豆芽菜、豆腐條和紅蘿蔔、韭菜、芹菜、冬筍絲、煎蛋條、冬瓜條、香菇、芝麻磨碎滲糖、花生磨碎滲糖等作為春餅的佐料,即餡,然後卷成筒狀,兩頭折攏包好就可以吃了。也有人把它再油炸成金黃色而成,更為香脆可口。
?春餅皮香脆、餡香軟,香甜可口,鹹中有甜、甘鮮芳香,讓人流涎欲滴,十分爽口,吃了想再吃,歷久不衰,代代相傳。
?龍巖艾糍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壹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壹叢叢艾草,綠色的葉子盤旋而上,像寶塔似的非常可愛。這時,女人們會把它們采下來,回家將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壹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壹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裏蒸熟,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艾糍味道濃烈,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如果吃不慣,可以在做艾糍時少放些艾葉,這樣吃起來就會滿口清香,還帶著壹種特有的甘味,讓人頓時胃口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