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服務心理學是心理學和旅遊學相互交融所形成的壹門新興應用性學科,對於旅遊服務與旅遊管理的工作實踐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旅遊服務心理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旅遊服務心理學論文 範文 篇壹:《朝聖旅遊的心理學原理》
關鍵詞:宗教旅遊;朝聖;旅遊起源;通過儀式;精神 文化 需求
在西方旅遊人類學研究中,有的學者認為旅遊起源於宗教朝聖;有的學者認為旅遊是壹種?人生儀式?;還有的學者認為旅遊是壹種?神聖旅程?;有的學者則提出了?旅遊是壹種現代朝聖?的觀點等。可以肯定的說,宗教旅遊是人類最早的旅遊方式之壹。宗教信仰是人類精神文化的壹種集中體現,而宗教旅遊更給旅遊者的旅遊目的帶上壹種神聖的色彩[1]。本文希望通過就朝聖與旅遊之間的關系探究,找到它們之間壹些***通的內在意涵並了解朝聖的心理學原理。
關於旅遊的起源,目前國內外旅遊學界尚存異議,但有壹點已成***識,那就是,旅遊行為的產生是人們擁有足夠閑暇時間、可自由支配收入以及旅遊動機的結果。根據艾斯特定義,旅遊是人們出於移民和就職以外的其他原因離開自己的常住地前往異國他鄉的旅行和逗留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2]。
而朝聖,顧名思義,就是指宗教信徒去聖地朝拜,是壹種為了崇敬的目的,或者為了在某地求得某種神的或者超自然的佑助,或者為了例行或免除某些宗教義務,而走向某地的壹次旅程。以色列人類學家埃裏克?科恩曾說過:?宗教朝聖是祖先活動的壹部分,也是當代旅遊的起源。?[3]
壹. 朝聖與旅遊,人類別樣的生活方式
朝聖是人類自古的壹種生活方式,而旅遊是壹種現代的生活方式, 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方式相比,朝聖與旅遊有著某些***通的特征。 出於對神靈的虔誠與敬畏,朝聖者往往都忌諱自己平日隨意的言行冒犯神靈的神聖與尊嚴,從而招致來世的因緣果報,由此,總是表現出許多眾所周知的與日常生活相異的神秘特征。類似的, 納爾遜?格雷本在《旅遊人類學》壹文中指出?倒換生活體驗的需要?是壹種?全人類普遍存在的需要?[4],從旅遊心理學角度來看,旅遊便正是壹種尋求不斷擴展,不斷更新的,能給人以新鮮感的生活。因而?人在旅途?時的思想和行為也與平時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甚至相對性,由此,壹貫省吃儉用的遊客往往也出手闊綽,平時嚴謹勤勉的旅遊者也難免懶散放縱等等。
二. 朝聖與旅遊,人生歷程的?通過儀式?
在人類學家看來,朝聖和旅遊與人的出生、成年、成婚、晉升、死亡等事件壹樣,都可以看作是生命歷程中的通過儀式,是人從壹種狀態過渡到另壹種狀態的儀式性事件,都有著壹個三段式的儀式程序結構:1.分離:離家出行;2.過渡:朝聖與旅遊過程;3. 交融:回歸生活。
朝聖與旅遊作為人生歷程中的?通過儀式?,是主體從?世俗?步入?神聖?的裏程碑。朝聖與旅遊作為人生歷程中的?通過儀式?,是主體從?我者?走向?他者?的天國階梯。朝聖與旅遊作為人生歷程中的?通過儀式?,是主體從?原我?邁向?新我?的加油驛站[5]。宗教儀式將世界壹分為二:?神聖?世界與?世俗?世界。對朝聖者而言,朝聖者經過精心準備,壹旦離開故地,也就擺脫了以往?世俗?世界裏的身份與牽掛,他們通過這個儀式,與熟悉的日常生活分離,離家到遠方尋找聖跡,在此期間經歷考驗,然後以新的面貌返回故鄉。在旅遊的過程中,旅遊者離開自己慣常的工作與生活環境,也就相應地脫離了其在世俗社會裏原有的社會關系以及行為規範,進入壹個全新的、與朝聖者類似的?神聖?時空。此時,旅遊者之間無所謂高低、貴賤、貧富,平等單純地交往,***同感受朝聖者般?神聖?的旅遊情感體驗。心理學角度,他們擁有***通的願望和經歷。
對於朝聖者而言,信徒希望通過自己的虔誠與艱辛,得到神靈的寬恕與庇佑,完成自我升華,這是聖徒們永生不變的宗教情懷。信徒朝聖意在追求?我者?與?他者?之間的壹種?象征性真實?。對於旅遊而言,?我者?即旅遊者,?他者?即東道主。在旅遊的過程中,人們沈浸在東道主的? 異文化?中,品當地美食、住當地民居、著當地服裝、說當地方言、唱當地民歌、與當地人交流,忘掉自我生活中的諸多憂慮與煩惱,在東道主的?他者?世界中,盡情享受異地風光與異域風情,與此同時,也感受真實的自我以及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真實關系,這也許正是旅遊的?神聖?魅力。
通過朝聖的儀式性過程,朝聖者從日常生活中的世俗?原我?依次過渡到朝聖過程中的非凡?聖我?以及朝聖回歸之後的再造?新我?。而旅遊更為大眾化,尋常化,旅遊者拋棄原我,在旅遊中體驗心靈的愉悅,經過壹番充電和改造之後回來以新我的面目融入社會。
三. 朝聖與旅遊,人類精神文化的家園
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後工業現代社會,帶給人們剛性的感覺,可以說,旅遊就是現代人為滿足其精神心理需求,而去各自的?聖地?探求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價值的壹種心靈休閑活動。激烈的市場競爭,復雜的人際關系,現代人渴望知識、友誼和理解,追求自由感、成就感與幸福感,希望借助旅遊來尋求不同的經歷和體驗,從而不斷豐富、改變、創造自己的精神素質,實現自己的終極目標和精神價值。現代旅遊者的這種多樣化、多功能、高品位的精神文化需求,直接導致了旅遊動機和旅遊本質的高度精神文化性。旅遊與朝聖壹樣,有著精神文化的動機與本質。
現代遊客被旅遊目的地?聖地中心?的獨特文化所吸引,遊客就像歷代朝聖旅行中的?香客?,旅遊也就同朝聖壹樣,虔誠的為了尋求壹種解脫,求補償,尋求新鮮感、親切感、自豪感的滿足,抵達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那壹個個?聖地天堂?。旅遊與朝聖壹樣,體現著精神文化的信仰與信念追求。眾多的事實表明,在旅遊過程中,現代遊客在追求旅遊娛樂意義的同時,更多地是追求旅遊的精神文化內涵,旅遊是壹種新形式的現代精神文化?朝聖?。
從外在形態看,朝聖與旅遊都是人類有異於日常生活的另類?生活方式?;從象征結構看,朝聖與旅遊都是人生歷程中的?通過儀式?;從內涵意象看,朝聖與旅遊都是人類追求的精神文化?家園?。在旅遊心理學看來,所謂?朝聖?是指為了獲得精神價值,或精神康復,或純粹表現為壹種苦行和感恩的旅行活動,而實現這種活動的過程就具有人生?通過儀式?的完整程序與意義。旅遊是壹種相對世俗的神聖旅程,也具有人生?通過儀式?的完整程序與意義,也是為了達到帶有某種精神文化意義上的目標和符號追求,進而獲得心理上的慰藉與精神上的升華。?朝聖?是壹種宗教意義上的精神文化之旅,旅遊是壹種現代的精神文化?朝聖?。
綜上所述,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程中,宗教旅遊,進而可以說朝聖旅遊,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並蘊藏著人類永恒的追求。現代旅遊與朝聖壹樣,有著精神的補償與升華的功效。二者在心理學上都具有很典型的意義,詮釋了現代人的心理需求。
參考文獻:
[1]資料來源:《旅遊心理學導論》第四章 旅遊者的表層心理?消費心理 呂勤著 重慶大學出版社.
[2]資料來源:《旅遊學概論》第47頁 第二章 旅遊的概念,性質和特點 李天元著 南開大學出版社.
[3]資料來源:張曉萍.?旅遊是壹種現代朝聖?芻議[J].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4):91.
[4]資料來源:劉麗軍,鄧俊.原創文化的智慧性在希臘神話中的體現[J].求索,2007,(8):89.
[5]資料來源:《旅遊人類學》 彭兆榮著 民族出版社.
旅遊服務心理學論文範文篇二:《試談旅遊資源開發的心理學視角》[摘 要] 旅遊資源開發是旅遊業賴以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以心理學的原理為依據,從心理學的視角發現旅遊資源開發的出發點和歸宿、認識旅遊資源開發的多樣性、註意旅遊資源開發的針對性和旅遊資源開發的層次性是新形勢下旅遊資源開發的突破口。
[關鍵詞] 旅遊資源開發 旅遊動機 旅遊需要
旅遊資源是旅遊業賴以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旅遊者的逐漸增多,遊客需求多樣性、個性化日趨明顯。因此,只有對旅遊資源進行深層次、新角度、超越性的開發,才能不斷滿足旅遊者的需要,確保旅遊業的持續發展。在旅遊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旅遊市場已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充分發揮旅遊資源的多種功能、適應旅遊消費者的多種需求、開發富有特色旅遊資源,已成為旅遊業在激烈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在市場發育和技術條件達到壹定水平的前提下,以心理學的原理為依據,挖掘對象的可作為旅遊資源的潛在因素,或者創設富有吸引力可作為旅遊資源的對象就是旅遊資源開發的壹種新的視角――心理學視角
壹、旅遊動機和旅遊需要關系與旅遊資源開發的出發點和歸宿
旅遊動機是推動人進行旅遊活動,並使人處於積極狀態以達到壹定目標的動力。是個體發動和維持其旅遊行動的壹種能動心理現象。人們要旅遊的動機對人們的旅遊行為具有明顯的發動、維持、強化和調節作用。因此可以說,旅遊業發展、旅遊活動展開的來自於消費者的直接動因就是人們的旅遊動機。
旅遊動機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方面的條件:壹是個體內在條件――旅遊需要(健康、文化、交際、地位、聲望、求實、求新、求奇、求美、求知、訪古、尋友、追宗歸祖等);二是外在條件――刺激(即旅遊資源及享用和消費旅遊資源的條件,如個人的經濟條件、是否有閑暇時間、社會的政治環境等)。旅遊動機和旅遊需要是緊密聯系的,不論人的旅遊動機如何復雜多樣,其實質都是為了的多種多樣的旅遊需要。旅遊動機的實質或根源是旅遊需要,但又不能把旅遊需要和旅遊動機等同起來,旅遊需要要轉化為旅遊動機,必須要有滿足需要的對象(旅遊資源等)為條件。只有有了這些條件,才能使潛在的需求狀態轉化為積極活躍的推動人的行為動力狀態,這時旅遊需要也就轉化成了旅遊活動的動機。壹旦旅遊消費者產生某種動機,就會發動人們相應的旅遊行為。
所以說,旅遊市場的活躍是由於人們的旅遊動機的形成,而旅遊動機的形成是由於人們的旅遊需求和恰恰契合了人們的旅遊需求的旅遊資源。從旅遊資源開發的角度說,只有開發者挖掘或創設了對象的滿足人們需要的因素,那麽旅遊資源才能真正的拉動人們的旅遊行為,形成活躍的旅遊市場。也就是說明,旅遊資源的開發過程,就是發現人們的需求並契合人們需求的過程,旅遊資源開發出發點就是人們旅遊需求,旅遊資源開發的最高標準和最終歸宿也是人們的需求。
二、旅遊動機的多樣性和旅遊資源開發的多角度性
人的旅遊動機是多種多樣的。國內外很多學者都曾深入地考察過人們的旅遊動機並做了理性的概括 總結 。如日本學者田中喜壹列舉的旅遊動機有:心情的動機(思鄉心、交遊心、信仰心),身體的動機(治療需要、保養需要、運動需要),精神的動機(知識需要、見聞需要、歡樂需要),經濟的動機(購物目的、商業目的)。美國學者羅伯特。麥金托什和沙西肯特。格普特提出旅遊的四種動機:身體健康的動機(休息、運動、遊戲、治療等),文化的動機(藝術、風俗、語言、宗教等),交際的動機(在異地結識新的朋友、探親訪友、擺脫日常工作、家庭事務等),地位與聲望的動機(考察、交流、會議、從事個人興趣的研究、求學等)。美國學者約翰。托馬斯列舉了人的十八種旅遊動機。 教育 和文化方面的動機:(1)觀察別的國家人們是怎樣生活、工作和娛樂的。(2)瀏覽特別的風景名勝。(3)更多地了解新鮮事物。(4)參加壹些特殊活動。療養和娛樂方面的動機:(5)擺脫每天的例行公事。(6)過壹下輕松愉快的生活。(7)體驗某中異性或浪漫生活。種族上的動機:(8)訪問自己的祖籍出生地。(9)到家屬或朋友曾經去過的地方。其他:(10)氣候,比如為了避寒、避暑。(11)健康,比如需要陽光、幹燥的氣候等。(12)體育活動,比如 遊泳 、滑冰、釣魚、航海等。(13)經濟方面,比如低廉的費用開支等。(14)冒險活動,比如到新的地方、接觸新的朋友、取得新的經歷。(15)取得勝人壹籌的本事。(16)適應性,比如不落人後。(17)考察歷史,比如古代廟宇遺跡、現代歷史。(18)了解世界的願望。我國學者認為人們的旅遊動機主要有以下幾種:健康、好奇心、受教育、獲取樂趣、社會交往、尋求精神價值、閑暇和消遣、探親訪友與追宗歸祖、地位和自我實現。
從上述動機和需要的關系來說,林林總總的動機背後是人們的林林總總的需要,多種多樣的動機昭示人們的多種多樣的需要,旅遊資源的開發要契合人們的需要,這無疑告訴我們,有多少種動機,就有多少種需要,就應該開發多少種旅遊資源。人的旅遊動機的多樣性啟示給我們的是旅遊資源開發的多樣性。
三、需要平衡理論與旅遊資源開發的針對性
單壹性需要是指人們對平衡、和諧、相同、沒有沖突和可預見的事物或現象的尋求和向往。如果在正常的生活中出現了非單壹性,即不平衡、不可預見等,人們就會表現出緊張和不安。人們為了減輕緊張和不安,常會采用可預見的事或物來抵消非單壹性所造成的緊張和不安。復雜性需要是指人們對新奇、出乎意料、變化和不可預測性事物或現象的向往和追求。人的生活是極其復雜的,單純依靠單壹性需要是無法控制生活、享受生活和理解生活的。人們之所以追求復雜性的東西,乃是這些東西本身能給人們帶來刺激和挑戰,帶來滿足和愉悅。
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本身具有處理傳入刺激的能力。但是單純的刺激過多或過久時,這個系統就不能以最佳的狀態工作,反而會導致人的許多心理功能受到損害。長期復雜的刺激,人就會焦慮、緊張,甚至產生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長期單壹的刺激,又會使人產生厭倦、憂郁、偏執、幻覺等。因此,壹個適應良好的人,在生活中應該是單壹性需要和復雜性需要平衡。即壹定程度的單壹性需要壹定程度的復雜性來平衡;壹定程度的復雜性需要壹定程度的單壹性來平衡。壹個在流水線上的工人,他工作的環境穩定、工作性質單純重復,那麽,他就會選擇有刺激的環境或活動來休息;壹個高壹級公司的行政管理或從事興奮性工作的人,就會尋求安靜平穩的場所或活動來休閑。所以,需要平衡理論告訴我們,旅遊資源的開發者要深諳各種人群的生活工作狀態和旅遊消費需求,從而做到旅遊資源開發的有針對性。
四、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旅遊資源開發的層次性
馬斯洛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是需要層次理論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認為人類的基本需要有五種,每種需要都有不同的內容,它們由低到高排列成壹定的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如對食物、水、氧氣、性等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如對治安、穩定、秩序、和受保護等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如對社交、情感、集體榮譽感等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如對自尊、聲望、成功、成就等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如對知識、理想、抱負等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總是有低級向高級呈上升趨勢,高級需要的出現總是以低級需要為條件。壹個人只有當低級需要滿足後,追求高壹級的需要才會成為推動行為的動力。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壹定程度上揭示了理想社會人們的需要演變和發展的過程及原則。不同層次的人有不同層次的需要;人的某種層次的需要滿足以後就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要。所以,旅遊資源開發要及時把握人們需要發展的脈搏,準確的地位消費者的需要層次,準確的預見消費者的需要發展內趨勢,開發適合不同層次需要的旅遊資源,開發迎合人們需要發展趨勢的旅遊產品。
參考文獻:
[1]甘朝有:《旅遊心理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2]甘枝茂 馬耀峰:《旅遊資源與開發》[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旅遊服務心理學論文範文篇三:《淺談旅遊者旅遊心理及其應用》摘要:現代社會,旅遊已經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重要選擇,旅遊業日漸紅火。本文主要從旅遊者的旅遊心理出發,包括求異心理、求知心理、 經驗 感知、享受心理和探險心理五個方面,分析旅遊的動機,進而探討旅遊心理的應用,為旅遊業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旅遊者;旅遊心理;應用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突飛猛進,旅遊已然成為國民休閑娛樂的熱門選擇。在節假日,許多風景名勝成為了人們首選的樂園。人們能夠在工作之余,擁有足夠的資金用於旅遊消費,這種生活質量水平的提升,離不開收入的增加,根本上講也就是經濟水平的提高。無疑地,收入水平對旅遊消費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但除去外部因素,人們是否選擇旅遊還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金錢給予旅遊得以實行的物質前提,而心理則是推動旅遊消費最終實現的內在動力。人們旅遊是為了得到滿足,這種滿足更多的是心理上的。
壹、旅遊者的旅遊心理
(壹)求異心理
這裏的求異心理是指迫切渴望轉換環境的心情。在現代社會生存的人,步伐越來越急,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但環境壹層不變。單調刻板、沈悶規矩的城市化生活,使人的心理時刻感覺到緊張和壓抑,從而容易演變成極端的情緒躁動。這時,人們往往選擇旅行,離開抑郁的生活環境,轉移註意力,轉入到壹種全新的輕松的氛圍中,使身心得以解脫。這也是現代社會大多數工薪階級旅遊的動機。另壹方面,當人在某壹個特定的環境生活很長時間後,便很容易從心理上產生厭煩感。它會驅使人對周遭事物和環境產生排斥,包括食物、房子、工作、熟人等缺乏刺激的對象,轉而尋求和向往另壹種新奇的刺激,這時旅遊成為了最普遍的方式。見慣了上海的燈紅酒綠和車水馬龍,就會憧憬到蘇杭享受詩情畫意的美麗風景;厭倦了昆明的四季如春,就會向往到海南沐浴燦爛陽光。
(二)求知心理
這壹類旅遊者的旅遊動機是基於心中求知的欲望,或者說是好奇心的驅使。他們會喜歡到各地的博物館、歷史古跡去參觀,比起欣賞景物的目的,更註重於發現和探索異地的文化、歷史和風俗習慣等。因此,他們會選擇壹些具有歷史意義或者是地區特色的旅遊景點,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提高文化水平。像人類登陸月球,其實也可以看成壹次太空旅行,這就是人類對於外星球的求知心和好奇心。求知型旅遊者感興趣的旅遊點,可能並不是壹般旅遊者喜歡的優美舒服的享受聖地,某些時候為了探索求知,他們會選擇壹些比較惡劣的環境。享受並不是他們的追求,求知才是旅遊的本質。
(三)經驗感知
泰山雄偉磅礴,西湖嬌美秀氣,秦俑栩栩如生,黃山奇峰怪石,桂林山水甲天下?也許我們並未去過這些地方,並未領略過這些風光名勝,然而這些印象潛移默化地刻入我們的記憶中,提及這些地方便自然而然地對應起來。這就是人的經驗感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的所有人、事、物都在向我們輸入信息,從而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感知。例如,當我們看到景物的照片時,會產生視覺上的感知;當他人向我們講述旅遊的趣聞時,會給我們留下聽覺上的感知,這些經驗匯總起來會形成壹個印象,這個真實卻又虛幻的印象會讓人產生興趣或者厭惡,從而選擇或者放棄旅遊。
(四)享受心理
大多數人選擇旅遊的原因無疑是享受生活。在物質條件允許的條件下,旅遊簡單通俗的理解就是吃好、穿好、住好、看好、玩好。基於這種心理,旅遊者大多選擇風景秀美,氣候溫和,娛樂設施齊全的地方,對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比較高。如果旅遊點交通堵塞,居住酒店服務態度不好、娛樂設施缺乏,容易使旅遊者產生挫敗感,影響旅遊的心情。像度蜜月、 畢業 遊、家庭出遊等都屬於追求享受的旅遊,要的就是舒適。?偷得浮生半日閑?,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欲望和需求,對於普通的老百姓來說更是如此。
(五)探險心理,追求自由
深入人跡罕見之地,跋涉沙漠,穿越雨林,攀登高山是這類旅遊者的最愛。他們追求刺激,向往自由,喜歡冒險,不受拘束,欣賞未被人為開發的自然風光。徒步旅行或 自駕遊 的旅行者主要就是由探險心理主導行動,他們往往不會選擇旅行團,而向往自由自在的翺翔。他們背起行囊,或獨自壹人,或結伴而行,在向目標前進的路途中品味許多人不曾領略的獨特風光。
二、旅遊者旅遊心理的應用
(壹)開發本土旅遊資源,塑造本土特色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本土的,才能耐人尋味,吸人眼球。黔南州荔波縣旅遊業的成功發展就是憑借自身民族特色推動的,該縣大力推廣本土旅遊資源,其別具壹格的自然風光、文化風俗、民族風情吸引了大批旅客。然而,目前國內許多旅遊景點經過開發,本身的特色逐漸消逝,各個城市無奈變得?殊途同歸?。壹個地方能夠吸引人,就在於它不同於其他地方,擁有獨特的魅力,不然旅行就失去了意義。對於擁有求知心理和求異心理的旅遊者來說,這壹點更為重要,因為他們所要的就是全新的環境。因此,荔波縣旅遊事業的興旺值得國內許多地區借鑒。
(二)明確定位,樹立品牌,加強宣傳
經驗感知會使人對特定地點有特定的印象,香港繁華,麗江恬靜,北京古色古香,我們到西安要看兵馬俑,到杭州要看西湖?這些地方之所以吸引人,就在於有鮮明的城市定位,有屬於自己的代表物。利用城市的標誌,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宣傳效果,容易使人感知。
(三)熱情服務
熱情的服務並不只針對享受型的旅遊者,對所有的旅行者都是必須的。壹個地方的旅遊業要發展起來,毋庸置疑要完善服務,包括對景觀的保護,旅客衣食住行的完善,導遊的提供等。特別是旅行社,收取了旅客的費用,更必須提供?稱值?的服務。以美國?旅館大王?希爾頓為例,在?微笑服務?的經營理念下,打造了壹個處處可見微笑的旅館,同時旅館還配備各種完善的服務機構和設施,包括餐館、休閑娛樂場所、銀行、旅行社、航空公司代理處等,讓旅客時刻獲得賓至如歸的享受。
(四)?沙發客?
沙發客是指壹個網絡平臺,成員可以在旅途中借住當地成員的家,為大多數的自駕遊旅客提供方便,減少花費,深受歡迎。沙發客無關於政府,也無關於某壹企業,是普通民眾的集體力量,是喜歡旅遊的人相互的分擔與幫助。如今,追求自由的旅行者隊伍逐漸壯大,探險型的旅遊成為壹種趨勢,借鑒?沙發客?這個例子,可以為我們的旅途添加更多樂趣。
總結
我國是個旅遊大國,旅遊業的競爭無疑是相當激烈的。認真分析旅遊者的心理,滿足他們的需求,運用旅遊心理提供優質的貼心服務,是在競爭中不敗的王道,也是促進我國旅遊業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屠如驥. 旅遊心理學[M] .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4.
[2]劉純. 旅遊心理學[M] .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0.
[3]霍力. 大學生旅遊消費心理分析[ J] . 商業研究. 1997(3) : 47―48.
[4]張勇. 淺談旅遊心理及營銷策略[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8.
[5]樊香芝. 旅遊者旅遊心理探析[J]. 河南農業. 2010,(16).
猜妳喜歡:1. 有關大學生旅遊心理論文
2. 關於旅遊管理論文
3. 有關城市居民旅遊消費心理論文
4. 城市居民旅遊消費心理論文
5. 2016旅遊管理論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