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三國時期,蜀國諸葛亮率軍攻打南蠻,分七路活捉孟獲,使孟獲最終歸順。諸葛亮班師回朝鮮,途中要經過瀘水。當軍隊正準備渡河時,風突然刮得很大,海浪沖擊了數千英尺。鬼哭狼嚎,大軍無法渡河。
這時,諸葛亮召見孟獲詢問原因。原來當時兩軍交戰,陣亡的士兵無法回到家鄉與家人團聚。因此,他們在這條河上興風作浪,阻止士兵返回。如果軍隊想要過河,就必須將49個野蠻人的頭顱獻祭給河中,這樣才能平靜。
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傷亡在所難免。我們怎麽能再殺49個人呢?當他想到這壹點時,他想出了壹個計劃,即他命令廚師以米粉為皮,包裹黑牛羊的肉,並塑造了49個頭。然後,設置香案,灑酒祭祀河。
從此民間流傳著“饃饃(註:此時饃饃仍稱饃饃,宋代才改為饃饃)”的說法,諸葛亮也被尊為面塑鼻祖。
擴展數據: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
劉備死後,蜀國丞相諸葛亮準備北伐中原。當時,少數民族首領孟獲在蜀南發動叛亂,蜀南位於雲南和貴州的交界處。諸葛亮決定親自帶兵平息叛亂,先解除後顧之憂。
有人建議,派壹個將軍南下就足以消滅孟獲,這樣丞相就不必深入“不毛之地”了。然而,諸葛亮的眼光更長遠,他想以善良和仁慈對待孟獲,以贏得人心。
孟獲勇於不當,英勇義氣,在少數民族中很有威望。諸葛亮命令部下不要傷害孟獲,而是要活捉他。
在第壹次戰鬥中,蜀軍在諸葛亮的指揮下抓住了孟獲。當士兵把孟獲押進營地時,諸葛亮親自給他松綁,並請人為他舉行宴會。
第二天,諸葛亮陪同他參觀了蜀軍營後,他問孟獲:“我們的軍營怎麽樣?”孟獲不僅沒有表揚,反而說:“僅此而已。我以前不知道妳的真相,所以我被打敗了。現在我已經看到了妳的部署,如果妳讓我回去,我就能再次打敗妳。”
諸葛亮笑了笑,放孟獲走了。幾天後,孟獲率領部隊前來挑戰,並被擊敗和俘虜。孟獲仍然不肯承認失敗,諸葛亮又放了他。
孟獲壹次又壹次地與諸葛亮作戰,連續作戰七次,七次被俘虜。最後壹次,孟獲被護送到蜀軍的營地。士兵傳下諸葛亮的命令說:丞相不想再見到孟獲了,所以命令孟獲回去,讓他整理好部隊,然後再決定勝負。
孟獲想了很久說:“這是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總理給了我很大的面子。雖然我見識不多,知道做人的道理,但我怎麽能那樣不給總理面子呢!”之後,他跪在地上流著淚說:“天威丞相,我們再也不造反了!”
諸葛亮非常高興。他趕緊把孟獲扶起來,邀請他入營,設宴招待,最後客氣地把孟獲送出營外,讓他回去。
從此以後,孟獲壹直堅決歸順蜀漢,直到諸葛亮去世,他都沒有反叛。這在客觀上消除了蜀漢出兵中原的後顧之憂,極大地促進了西南少數民族的生活穩定和經濟發展。
百度百科-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