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路易十四時代,法國菜又獲得了壹次飛躍的機緣。隨著期間法國國力的上升,也因為路易十四自己也愛好奢華,法國宮廷的餐宴的豪華已經成為了歐洲各國之冠。當年由於“光榮的革命”而被趕下臺的詹姆士二世,做客凡爾賽宮。路易十四為了歡迎他大擺宴席,豪華的餐宴連續三天三夜,到了晚上也是挑燈夜食。以至於事後,詹姆士二世為此吃驚不已,大感詫異,回想自己過去的“苦日子”,連連感嘆之前的菜肴是白吃了。同時,路易十四還開始努力培養法國自己的本土廚師以擺脫對於意大利人的依賴。他的做法就是舉辦全國性的廚藝大賽,獲勝者會被招入凡爾賽宮授予“全法國第壹食神”的功勛獎也就是所謂的泉藍帶獎(CORDO NBLEU),這成為了全法國廚師們夢寐以求的目標,而這壹大獎更是保留至今。
之後的路易十五更是在此之上將法國菜進壹步發揚光大。廚師們的社會地位也隨之大為提高,其成為了壹項既高尚又富於藝術性的職業。壹時間法國食壇百家爭鳴,好壹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宗教界,天主教主張使用食糖,新教提倡使用黃油,而在思想界伏爾泰率先提出在火雞中放入菇類可以增加鮮味,盧梭也成為了西方最早的素食主義者反對吃肉,狄德羅則更是說了如下妙語“沒有詩歌,沒有音樂,沒有藝術,沒有良心,沒有感情,沒有朋友,沒有書籍,我都可以活下去,但是作為文明人的我離不開美食。”期間法國名廚拉瓦萊特首先出版了法國歷史上最早的壹部美食著作《法國廚師》。
飲食方面的習俗禮儀也開始養成。在過去,歐洲的宴會上,每壹道菜都是壹個秘密,要想表演的節目壹樣給賓客以驚喜,所以也根本沒有所謂的菜單。唯壹的壹次例外是1521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在沃爾姆召開帝國會議討論關於馬丁-路德的問題,期間來自薩爾斯堡的布倫瑞克公爵曾經讓人把菜的名字寫在壹張羊皮紙上。到了路易十五的時代,這在法國宮廷又得到了效仿,當時在菜單的文字描述上大下功夫,使之成為餐宴有機的壹部分,讓來賓在點菜的時候就胃口大開,垂涎三尺。法國菜通過了以上種種,逐漸在制作,分類,上菜方式和就餐禮儀方面自成體系,也結出了了豐碩的成果。但是真正讓法國美食享譽世界,為各國各階層所熟知和公認的,還是要歸功於法國大革命。
隨著巴士底獄的炮聲,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臺,和宮廷的美食作了無奈的永別。法國美食卻沒有因此而受到消極影響。大量宮廷廚師隨著革命流落了民間,他們開始在巴黎的大街小巷開設餐館食樓以求維生。所以,大量宮廷膳食隨著這些“禦膳房”的出現,成為了大多數法國階層都能有機會享受的佳肴。而中產階級在享受它們的同時,也開始模仿過去貴族的用餐方式和禮儀,再加上特有的“小資情調”加上些許獨有的藝術韻味。之後,法國出了壹個拿破侖,由於他的南征北戰三色旗在幾乎整個歐洲大陸飄揚,而就如同“自由,平等,博愛”這壹口號廣受各國人民群眾歡迎壹樣,法國美食也是隨著拿破侖的大軍傳至各國。以至當時的德國大作家歌德如此評價,“拿破侖的鐵蹄征服了歐洲的君主,而法國廚子的美食征服了所有人的腸胃。”這和今日,美國大兵足跡踏遍世界,麥當勞的連鎖店也就隨之登陸全球壹樣,使乃同理。大國往往會在實行軍事強權的同時,也會推行“飲食新主張”於各國,可口可樂就是如此在二戰期間風靡了全球。扯遠了,拉回正題。大革命導致的美食變革,就如同壹個強力助推器把法國人的美食真正推向了世界美食的寶座。
在拿破侖之後,法國的美食有過壹段時間的沈寂,但所幸由於壹位文豪的復興運動而得以再接再勵維持下去。此人正是寫下了《三劍客》和《基督山伯爵》的大仲馬,其壹生中最後的遺作並不是什麽小說又或是什麽劇本,卻是壹大本厚厚的《美食大辭典》。在他的晚年,他幾乎吃遍了巴黎所有的大小餐館,成為了法國最早開始寫食評的人,每到壹處便吃邊寫筆記心得,各大食鋪的大廚幾乎都成為了他的好友。當時,法國的各大名廚無壹不歌頌大仲馬為“知音”。這部《美食大辭典》被普遍評價為“能看,可讀,好用”,成為19世紀的飲食界的經典之作,也成為了法國美食得以為繼的強心劑。到了普法戰爭時期,雖然戰場上法軍連連失利,但漢人有詩曰“國家不幸詩家幸”而對法國人來說則是“國家不幸食家幸”。在普魯士軍圍攻巴黎期間,由於包圍各大餐館的來源短缺,又是他們紛紛向巴黎動物園開了刀。烤駱駝,陷賽驢頭,貓鼠拼盤,乃至今日享譽世界的蝸牛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湧現在了巴黎食客的餐單上。仗是打敗了,但是法國美食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大豐富,得以進壹步沖上了世界美食巔峰。想來這也就是“辯證法”的所謂“兩面性”吧?
時至今日,工業化的速食文化並沒能打垮傳統的法國美食。常常也能聽到****國傳來農民砸麥當勞快餐店的新聞。飲食的傳統更是牢固,例如法國人基本上只在名字中有字母R的月份也就是過去的五,六,七月才吃蛤蜊,因為過去只有五,六,七這三個月也就夏天的時候,難以保存這種食物。隨今天已經有了冰箱,但是法國人還是固執地堅持這個習慣。又如密特朗總統在巴黎召開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的時候,就按照拿破侖帝國時國務大臣讓-雅克-德-岡巴塞萊所留下的傳統,舉行豪華晚宴,並將菜單通知報社刊登,讓國人過壹把眼癮與民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