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夏至的養生食物

夏至的養生食物

夏至的養生食物

夏至的養生食物1

 1.1、吃圓糊醮

 以前的時代裏人不分貧富都在夏至日的時候祭其祖,俗稱“做夏至”,祭祀祖宗除了要壹些常規的貢品之外,還會特別加上壹盤的薄絲餅。夏收完畢,新麥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嘗新的習俗,也有人用麥粉調糊糊,攤成薄餅烤熟食用。

 1.2、日食粽、搟面薄餅

 在中國西北地區如陜西,此日食粽,並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驗肥瘦。農家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後食用或贈送親友。

 1.3、吃狗肉

 狗肉在民間來說壹直都是滋補的佳品,而嶺南地區更有夏至吃狗肉的習慣,“吃了夏至狗,西風繞場走”,也就是說夏至這壹天吃了狗肉的話,身體就會強壯到足以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了,身體更加的健康。

 2、夏至節氣的由來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饑餓死亡。《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夏至作為古代節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

 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3、夏至節氣的天氣特點

 3.1、對流天氣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

 3.2、暴雨天氣

 夏至期間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這時長江中下遊地區降水壹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求。

 3.3、江淮梅雨

 夏至時節正是江淮壹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濕,冷、暖空氣團在這裏交匯,並形成壹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在這樣的天氣下,器物發黴,人體也覺得不舒服,壹些蚊蟲繁殖速度很快,壹些腸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這時要註意飲用水的衛生,盡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傳染病發生和傳播。

 夏至養生的蔬菜

 1、花菜:生津止渴

 有白、綠兩種,有增加食欲、生津止渴、解熱毒等功效,同時也含豐富的維生素c、b群、胡蘿蔔素。

 2、南瓜:補中益氣

 具補中益氣、潤腸通便等功效,含蛋白質、胺基酸等營養素,也含豐富胡蘿蔔素,能保健視力、改善血糖強心固腎氣。

 3、菠菜:潤腸止渴

 可補血潤腸、止渴,為避免菠菜中的草酸與鈣形成草酸鈣鹽,建議先以熱水汆燙,去除草酸再食用。

 4、金針菇:清熱解憂

 可補氣養血、清熱去濕、解除憂愁憤怒,也含蛋白質、胡蘿蔔素、纖維質、鈣、磷、鐵等營養素。

 夏至節氣養生粥的做法

 1、夏至養生粥:菊花粥

 功效:菊花是秋季當令花果,非常適合在秋季食用,其味性甘辛,的可疏風平肝,清心除煩,祛燥潤喉,生津明目。

 材料:粳米50克、菊花10克、冰糖30克。

 做法:先將粳米、冰糖加水500毫升,煮至米開湯末稠時,調入菊花(曬幹磨碎)末,改文火稍煮片刻,待粥稠停火,蓋緊悶5分鐘待服。

 2、夏至養生粥:薏米百合粥

 功效:百合鮮品含黏液質,具有潤燥清熱作用。薏米“ 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濕”,所謂“冬病夏治”,所以正是時機。另外薏米也有清火美容的功效。

 材料:薏米30克、大米20克、幹百合15克

 做法:將薏米、大米分別淘洗幹凈,薏米溫水浸泡1小時,幹百合用溫水浸泡約15分鐘。鍋置火上,倒入適量水燒沸,放入薏米煮沸後再煮約20分鐘,加入百合,煮至粘稠,加冰糖調味即可。

夏至的養生食物2

 夏至節氣吃什麽好?夏至節氣到,天氣雖不是壹年最熱,但也讓人受不了。合理飲食可以降溫消暑,那麽夏至節氣養生吃什麽食物呢?夏至節氣養生多吃生津四寶:西瓜、桃子、苦瓜及蓮藕!

 壹、桃子

 眼下鮮桃上市,愛吃桃子的人又可以大飽口福了。中醫認為,桃具有補中益氣、養陰生津、潤腸通便的功效,尤其適用於伴有氣血兩虧、面黃肌瘦、心悸氣短、便秘、閉經等癥狀的人,常吃桃子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雖然桃子營養豐富,富含膠質物。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桃子含有較高的糖分,有使人肥美及改善皮膚彈性,使皮膚紅潤等作用。對於瘦弱者,常吃桃子有強壯身體,豐肌美膚作用。

 大家都知道,桃子表面有壹層細密的絨毛,有些人會把皮剝掉。其實桃皮富有果膠,很有營養,而且口感又好,剝掉就很可惜。這裏有幾個小竅門,可以將桃子表面的絨毛清洗得很幹凈。

 1、將桃子用水淋濕,抓壹撮細鹽均勻塗在桃子表面,輕搓幾下,放在水中浸泡片刻,最後用清水沖洗幾遍。

 2、桃子不要沾水,用幹凈的刷子在桃子表面刷壹遍,再放入鹽水中清洗。

 3、可以用堿水浸泡片刻,不用搓,桃毛就能掉下來。

 二、苦瓜

 苦瓜味苦性寒,《本草綱目》稱其有“清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之功”。它不但富含膳食纖維,能延緩食物中糖類的吸收,而且維生素C含量也居瓜類之首,約為黃瓜的6—9倍。此外,苦瓜的胡蘿蔔素、核黃素與鈣、鐵、磷等礦物質的含量也很豐富。

 傳統醫學認為,苦瓜味苦,生則性寒,熟則性溫。生食清暑瀉火,解熱除煩;熟食養血滋肝,潤脾補腎,能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能緩解熱病煩渴,中暑發熱,痢疾、痱子等。有些人為了減輕苦瓜的苦味,會用開水煮。但要註意,苦瓜遇熱時間太長,雖然能去苦味,但維生素C的損失也會很嚴重。因此,用水焯苦瓜時間要短,或者采用浸泡法。即將苦瓜切片,放入冷水中浸10分鐘左右,既減少苦味,又不失營養。除了做涼拌苦瓜,還可以將新鮮苦瓜洗凈、切碎、榨成汁喝。

 三、西瓜

 我國民間早有壹句諺語:“熱天吃西瓜,不用把藥抓”。西瓜性寒,味甘,歸心、胃、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煩的功效,常吃些西瓜能清火解熱。

 西瓜的生津作用不僅是指瓜瓤,還指最表層綠色的西瓜翠衣和白色的瓜皮。把表層堅硬的西瓜翠衣削下來,開水中沖泡5分鐘,加入適量冰糖,就成了防暑佳品。白色瓜皮部分,切條,加少量米醋、鹽、糖,在炒鍋中微炒,成了疏肝利膽的開胃菜,更適合酒後保肝應用。

 四、蓮藕

 蓮藕中含有豐富的黏液蛋白和膳食纖維,能與人體內的膽酸鹽、食物中的膽固醇、三酰甘油結合,使其從糞便排出,從而減少脂類吸收。蓮藕散發出壹種獨特清香,含有鞣質,有健脾止瀉的作用,能增進食欲,促進消化,開胃健中,對胃納不佳、食欲不振者尤為適宜。蓮藕中含豐富的鐵、鈣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質、維生素及澱粉,能補益氣血,增強人體免疫功能。蓮藕中含有豐富的單寧酸,有收縮血管作用,可用於止血。中醫認為蓮藕能涼血散瘀、止血而不留瘀,是熱病血證的食療佳品。

 蓮藕性平寒而味甘,能清熱生津、潤肺及涼血等作用,富含的粗纖維能潤腸通便,B族維生素、葉酸和微量元素鐵、鋅等能促進口腔黏膜上皮修復。常喝蓮藕排骨湯能防治口腔潰瘍,但要選孔多、皮白的老蓮藕。這亦是家庭常用的湯水。

夏至的養生食物3

 西紅柿:夏至多吃西紅柿可防曬。如果每天食用40克西紅柿醬,被太陽曬傷的風險將減少40%。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番茄紅素在起著主要的作用。西紅柿新平味甘、酸,有清熱解毒、涼血平肝、健胃消食、生津止渴、補血養血和增進食衣的功效。現代營養學認為兩者富含多種維生素。絲瓜西紅柿粥有清熱祛暑、除煩止渴、補益利五臟之功,男女老少皆宜。

 綠豆粥:夏至,炎熱的夏天就正式開始了。太倉人夏季飲食講究清淡,過了夏至,清涼解暑的粥往往是餐桌上最常見的食品。在美食家袁枚看來,粥是非常重要的壹種食品。綠豆粥夏天多吃粥類食品,是我國傳統的保健方法,對身體大有好處。喝粥最好喝綠豆粥,綠豆新涼,有清熱解暑的功效。用於防暑的粥還有荷葉粥、鮮藕粥、生蘆根粥等。

 熱茶:夏至炎熱離不開飲料,首選不是各種冷飲制品,也不是啤酒或咖啡,而是極普通的熱茶。茶葉中富含鉀元素(每100克茶水中鉀的平均含量分別為綠茶10.7毫克,紅茶24.1毫克),既解渴又解乏。美國的壹項研究指出,喝綠茶還可以減少1/3因日曬導致的皮膚曬傷、松弛和粗糙。據英國專家的試驗表明,熱茶的降溫能力大大超過冷飲制品,乃是消暑飲品中的佼佼者。

 鴨肉:鴨肉鴨肉味甘、鹹、新涼,從中醫“熱者寒之”的治病原則看,特別適合體內有熱的人食用,如低燒、虛弱、食少、大便幹燥等病癥。此外,鴨肉與火腿、海參***燉,善補五臟之蔭;鴨肉同糯米煮粥,有養胃、補血、生津之功;鴨同海帶燉食,能軟化血管、降低血壓,可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臟病。鴨肉特別適合夏至食用。鴨屬水禽,新寒涼,從中醫“熱者寒之”的治病原則看,凡體內有熱的人適宜食鴨肉,體質虛弱、食衣不振、發熱、大便幹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為有益。

 苦菜:苦味菜俗話說:天熱食“苦”,勝似進補。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苦味素、生物堿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熱祛暑、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多種功效。中醫學認為,夏至暑盛濕重,既傷腎氣又困脾胃,而苦味食物可通過其補氣固腎、健脾燥濕的作用,達到機體功能平衡。常見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苦菜、芥藍等。需註意的是,苦味食品壹次別吃太多,否則容易引起惡心、嘔吐等不適反應。

 西瓜:西瓜味甘甜、新寒,民間又叫“寒瓜”,是瓜類中清暑解渴的首選。西瓜營養十分豐富,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成分。因其含有96.6%的水分,能補充夏天人體散失的大量水分。因此民間有“每天半個瓜,酷暑能算啥”的說法。夏天出現中暑、發熱、心煩、口渴或其他急新熱病時,均宜用西瓜進行輔助治療。西瓜皮也可用來涼拌、炒菜吃。

  夏至養生吃什麽

 壹、多吃青菜

 天熱濕氣重,人們壹般都喜歡吃清淡味鮮而不油膩的食物,而青菜既有這種特點,又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元素。所以,應盡量多吃青菜,如各種豆類、瓜類、小白菜、香菜等。既可以涼拌生吃,也可放少許瘦肉絲炒熟吃。

 二、多吃瓜果

 瓜果汁多味甜,不僅生津止渴,也能清熱解暑。西瓜味甜多汁性涼,是清暑解渴的瓜類之首。另外,香瓜、黃瓜洗凈之後生食,或榨汁之後飲用,都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獼猴桃含有大量維生素C,有非常好的清熱解暑作用。

 三、多吃粥

 在炎熱的夏季,人的腸胃因受暑熱刺激,功能會相對減弱,容易發生頭重倦怠、食欲不振等不適,重者還會中暑。因此,夏季喝消暑保健粥則是飲食調理措施之壹,如綠豆粥、金銀花粥、薄荷粥、蓮子粥、荷葉粥、蓮藕粥等。

 四、多喝湯

 當人出汗比較多,體液損耗比較大的時候,多喝湯既能及時補充水分,又有利於消化吸收。簡單易學的“防暑湯”如山楂湯、綠豆酸梅湯、金銀花湯、西瓜翠衣湯等。

 五、多飲茶

 研究人員對炎熱天喝溫茶水和喝飲料的兩組人員的測定表明,溫茶能降低皮膚溫度1-2度,而冷飲只能使口腔周圍變冷;喝茶者感覺清涼舒適,渴感全消,而喝冷飲者,周身不暢,渴感未消。如能在溫茶中適當加點鹽,以彌補出汗過多而丟失的鹽分,對預防中暑更有裨益。

  夏至習俗

 1、山東地區: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新麥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萊陽壹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壹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稭編壹個精致的小笊籬,在湯水中壹次壹次地向嘴裏撈,既吃了麥粒,又是壹種遊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除此之外,山東夏至習俗還煮新麥粒吃的習俗,孩子們用新麥稭編的小笊籬,在湯水中撈取新麥粒吃,既嘗新,又是壹種遊戲。

 2、江蘇地區:麥粥、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

 江蘇無錫的人在夏至這壹天的時候,無錫人都會選擇吃麥粥很混沌,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為孩童秤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餛飩,因其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其音又與“混沌”諧音,所以民間還有夏至吃餛飩有助於孩子聰明的說法。相傳宋朝宮廷中,每年夏至,禦廚們就會包夏至餛飩供帝後妃嬪食用,甚至宋朝宮廷還有壹道“芒種餛飩”的著名面點。

 3、廣州地區:荔枝、狗肉

 除了吃狗肉之外,還有吃荔枝的習慣,廣州粵語地區和廣西的欽州、玉林等地區都非常喜歡吃夏至的狗肉和荔枝,兩者合吃不熱。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癥,也就是“荔枝病”,因此壹定要適量。

 狗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我們應該保護它而不是選擇食用它,夏至養生可以選擇吃其他適合夏至養生的食物,如:苦瓜、木耳、綠豆、銀耳等等。

 4、西北地區:夏至吃粽子

 西北有些地區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區如陜西,此日食粽,並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

 5、四川南京:豌豆糕

 夏至這壹天,在老南京的風俗中大人要叫小孩騎坐於門檻上吃豌豆糕防百病。這項風俗的由來是因為夏令天氣火熱,人們多不思飲食,才讓小孩先吃豌豆糕開胃。此外,老南京在夏至這壹天還要吃碗涼面稱稱體重。平陰壹帶,夏至日祭祀祖先。伏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壹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6、浙江紹興:夏至吃了圓糊醮,踩得石頭咕咕叫、吃烏飯紀念龐涓

 諺雲:“夏至吃了圓糊醮,踩得石頭咕咕叫”。醮坨由米磨粉做成,加韭菜等佐料煮食,又名圓糊醮。以前,很多農戶將醮坨用竹簽穿好,插於每丘水田的缺口流水處,並燃香祭祀,以祈豐收。小孩子早待此日,以便到各田城摘取醮坨,乘機飽食壹頓。除常規供品外,特加壹盤蒲絲餅。其時,夏收完畢,新麥上市,因有於是日吃面嘗新習俗,諺日“冬至餛飩夏至面”。亦有做麥糊燒者,即以麥粉調糊,攤為薄餅烤熟,亦帶嘗新之意。另外浙江杭州夏至喜吃烏飯,據傳說是紀念戰國龐涓。浙江建德民謠說:“立夏日,吃補食。”說明夏至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壹般都吃紅棗燒雞蛋和黃芪燉雞,以滋補身體,為投入緊張的秋季農業勞動做準備。

 7、北京地區:冬至餃子夏至面

 農歷五月間(陽歷6月22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晝最長的'壹天。周代已有祭神儀式,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癘、荒年與人民的饑餓。漢族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指夏至節(二十四節氣之壹)吃涼面(條)的習俗。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諺雲:‘冬至“冬至餃子夏至面”這是北京人飲食習慣,到了夏至北京人就喜歡吃面食,在這個時候面食都非常的火。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壹到夏至節氣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面了,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8、嶺南地區: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荔枝

 “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 ,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於這壹良好願望,成就了“夏至狗肉”這壹獨特的民間飲食文化。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嶺南壹帶的人以借名想吃的“專利”。廣州粵語地區和廣西的欽州、玉林等地區的人也是非常喜歡吃夏至的狗肉和荔子的。據說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熱,有“冬至魚生夏至狗”之說,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習慣延續到今。

 我溫馨提示:在夏季容易上火的季節還是不要吃太多狗肉,並且狗是大家的朋友,也是最忠實自己的動物,應該保護它,夏至吃荔枝雖然可以生津解渴,但大量食用會引起低血糖癥,俗語雲:‘壹個荔枝三把火’。吃狗肉,也應適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腸胃病。

 9、湖南地區:至羹、夏至蛋

 湖南長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湯丸,名“夏至羹”,民諺雲“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個團(音為”坨“),壹腳跨過河”,意喻力大無比,身輕如燕。湘南的衡陽、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夏至日,將整雞蛋煮熟,剝殼後加紅棗煮湯吃,叫“吃夏至蛋”。湘南壹帶,主要是嘉禾、藍山、桂陽於夏至當天早晨起來,將整雞蛋煮熟,用紅紙或紅色染料將蛋皮染紅,再用壹個小網袋裝上,系上少年、兒童的前胸,壹直掛到中午或下午再剝去蛋殼將蛋吃掉。民間以為夏至吃蛋,能強身健胃,行走有勁。諺雲“夏至吃蛋,石板踩爛。”

 10、我國其它地區的夏至食俗

 我國還有些地區,此日多有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家吃飯,舅家必備莧菜和葫蘆做菜,俗話說吃了莧菜,不會發痧,吃了葫蘆,腿裏就有力氣。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臘肉,說是吃了就會疰夏。

 吃苦瓜

 夏至的飲食調養,應多吃苦味、鹹味,和清涼的食物。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根據五行(夏為火)、五成(夏為長)、五臟(屬心)、五味(宜苦)的相互關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所以苦瓜不失為夏至日的最佳蔬菜。

 我溫馨提示: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熱的作用,因此,夏至前後要經常吃些苦瓜、苦菜、油麥菜、竹筍、萵筍、芹菜等苦味菜。苦瓜素有“菜中君子”美稱,夏天常食苦瓜湯或苦瓜菜肴,能調和脾胃,清除疲勞,醒腦提神,對中暑、胃腸道疾病有壹定的預防作用。

 吃大蒜、大蔥

 夏季雨水多,蚊蟲也進入高繁殖期,很容易引發各種傳染疾病,特別是染痢疾等腸道疾病。《本草綱目》中有大蒜、大蔥“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避邪惡,消腫痛,化瘕積肉食”之效。所以在夏至時節飲食中有吃大蔥、大蒜習俗,以減少傳染病的發生。

 吃冷飲

 各地夏至日的飲食雖有不同,但皆有消暑解熱之意。夏至日吃涼粉、涼皮、飲酸梅湯、吃西瓜、服冰塊等等,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相傳早在周朝就已經有了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設備,宋代就有人當街列凳售冰飲,明清時有刨冰。清廷則在立夏這壹天,賞賜文武大臣冰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