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山道教音樂,伴隨著綿山道教的發展而成長,其內涵極為豐富,大體可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極具地方特征的道樂,又稱之“土樂”,另壹部分是結合了宮廷風格的道樂,亦稱“法樂”。道樂作為宣道、禮神及道士修為的形態,存在於道教科儀之中,其作用為:祈福迎祥,解厄除穢,施食度亡。分為陽事、陰事兩大類。
過去的道士迫於生計,常與本宮觀外其他道士合作,在信眾家中建醮,故壹些固定俗成的曲目得以流傳,如:陽事中的《普庵咒》(四股)、《要帳》(二股)、《水紅花》(壹般)、《大走馬》(三股)、《駐馬亭》(四股)、《罵漁郎》曲目,稱為“六十套曲”曲中填上經文,為信眾解除災厄,祈禱祥瑞。陰事中國的曲目有:《壹盞燈》、《十滅罪》、《十報恩》、《永皈依》、《種種無名》、《壹柱道德》、《五音贊》等,目的是超度亡魂、安宅鎮土,令亡者早離地獄得道成真。這些曲目大都是口傳心授,好多曲目已經失傳。
唐時,因道祖李聃與皇家均為李姓,特別是李世民在綿山附近的雀鼠谷擊敗突厥可汗劉武周部將宋金剛,為李唐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為宣揚君權神授,在綿山興建了諸多宮觀。唐貞觀年間,太宗駕幸綿山,修齋建醮,祭拜神靈,使綿山道教的發展大放異彩。而極具宮廷風格的“法樂”,亦成為綿山道樂特色流傳至今。
1995年,山西省著名企業家,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大善士閻吉英,投巨資修復綿山,修復宮觀殿80余座,道教神像2000余尊;介休市道教協會在綿山大羅宮掛牌;並且成立了綿山宗教樂團,搜集整理綿山道教音樂,規範道教道場科儀,博大精深的綿山文化,經過多年不懈努力,使綿山道教文化得以恢復;2001年5月21日,綿山在中國道教協會的指導下,成功啟建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羅天大醮”法會,婉轉悠揚、莊重典雅的綿山道樂,得到了國內外道教同仁及新加坡、韓國、法國、德國、荷蘭行等地友人的壹致好評,中國道教協會閔智亭會長,面對復修後的綿山感慨萬千,欣然揮毫,寫下了“人間仙境,道教名山”的題詞。綿山經團的管理模式被譽為“綿山模式”,中國道協曾發出“向綿山經團學習”的號召。
綿山道教音樂,世人稱之為“綿山仙樂”。其風格清幽典雅,重聲韻而不沿華彩,旋律動感豐富,韻腔修揚,壹唱三嘆,具有濃郁的宗教氣息。綿山道樂有明顯的重宮音的調式特點;顯示了其莊嚴肅穆與恬靜穩重的特色,傾聽綿山道樂,猶如置身於清虛仙境,令人身心清靜,氣脈調和。綿山道樂的法器有:鐺、鑔、魚、鈴、鐃、鈸、鼓、磬;演奏樂器有:笙、蕭、管、笛、陶塤、嗩吶、雲鑼、揚琴、古箏、琵琶、中阮、大阮、月琴、三弦、二胡、高胡、中胡、低胡、西洋樂器。綿山道樂曲調豐富,陽韻莊嚴、明朗、肅穆,陰韻則婉轉、悲淒、哀傷,按其用途可分為“法事道樂”和“民間道樂”:法事道樂是指舉行道場科儀時所用的道樂,它包括前面不可分割的壹部分;民間道樂則稱之為“牌子”或“耍曲”,類似於民間音樂的“器樂曲牌”,是融合地方民間音樂,用於法事道場開壇前後焚香禮拜或法事道場中高功拜表飛升等場合,這類道樂經松、活潑,很受信眾喜歡;綿山宗教樂團不斷完善努力進取,創作、改編了大量的具有綿山道樂特色的曲目,如:《混元贊》《送花贊》《大羅獻樂》《綿山秋月》《綿山情韻》《介公贊》《飛仙曲》等,受到了道教界及有關專家的贊賞。在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綿山之神為介之推。西漢劉向《列仙傳》載:“介之推者,姓王 名光,晉人也。隱而無名,悅趙成子,與遊。旦有黃雀在門上,晉文公重耳異之,與出居外十余年,勞苦不辭。及返,介山伯子常晨來呼推曰:‘可去矣’推辭母入山中,從伯子常遊。後文公遣數千人,以玉帛禮之,不出。後三十年,見東海邊為王俗賣扇。後數十年,莫知所在。”後趙皇帝石勒敕建“介神廟”,稱其為“威烈天神”,專事興雲布雨,視察民間疾苦,為民排憂解難。綿山另壹位神為尉遲恭。恭隋末從軍,以功授朝散大夫。後為突厥所封定揚可汗的偏將,曾留守介州(今介休市)。當時為非常時期,留守即相當於縣令。唐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與突厥所封定楊可汗劉武周部宋金剛,在綿山雀鼠谷、度索原之戰,戰敗歸唐。為輔佐李世民成就“貞觀盛世”做出了重大貢獻。其間在綿山壹帶活動頗多,留有“點將臺”、“聽令巷”、“馬跑泉”、“馬劈石”等遣跡和傳說。晚年篤信道教方術,被奉為“門神”。
綿山之佛為北魏高僧曇鸞,為佛教凈土宗先驅。在洛陽受天竺高僧菩提留支真傳後,魏主“敕令住並州大寺,晚復移住汾州北山石壁元中寺,時往介山之陰聚徒蒸業,今號鸞公巖是也。”(見《唐高僧傳》)“大寺”《汾州府誌》、《山西通誌》稱“大巖寺”。據綿山五龍躔明隆慶“大巖寺巖主明古鏡”的記載,大巖寺即抱腹寺(現名雲峰寺)。綿山黃土坡原有“曇鸞和尚墓”。(見《凈土古剎玄中寺》壹書)。鸞公被梁蕭王尊稱為“菩薩”,在世人心目中早已是佛。綿山的另壹位佛為隋唐高僧誌超。僧俗姓田,為反抗地痞官府盤剝為民請命而離家出走。唐武德五年,入於介山,創聚禪侶,巖名抱腹……又於汾州介休縣治立光巖寺”,後終成正果。據傳,他是過去世之壹佛——空王古佛的應化身,是壹位疾惡如仇,見義勇為,樂善好施,走到哪裏就把好事做到哪裏的“禪林大德”,世稱“綿山活佛”。圓寂後,唐太宗李世民敕封其為“空王古佛”,為漢人中最早成佛的壹位。
以上神佛,介之推為晉人(壹說夏縣裴介,壹說介休小宋曲,壹說沁州銅鞮);尉遲恭為溯州善陽(今溯州)人;曇鸞為雁門(今代縣壹帶)人;誌超為榆次源渦人。都是曾經生長在山西這塊土地上的活生生的神、佛。這種“真神真佛”集於壹山的現象,在世界上獨壹無二。 文公宴
文公宴始於春秋時期,晉文公三年,文公率群臣到綿山祭祀介之推,曾是介之推鄰居的解張,看到晉文公連續三年祭祀介公,心中十分感動,特地從城中請來壹位叫王春發的名廚,為晉文公備下壹桌盛宴。此宴氣味芬香,別具風味。文公看到滿心喜歡,品嘗後更是贊不絕口,稱道是平生從未嘗過的美食。這時狐偃、趙衰等人也連聲叫好,眾人公議此宴定名為“文公宴”。從此,此宴壹舉成名,成為晉宴名宴,歷經2600余年不衰。
介公宴
介公宴始於西晉末年,朝綱腐朽,諸侯割據,石勒遂在綿山建寨起義。石勒立誌解民倒懸,廣招天下英雄豪傑,恰逢名士張賓前來投奔。二人誌同道合,壹同瞻拜介神,立誓“同心協力,救困護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之後同入寨中飲酒進食,席宴豐盛,口味清鮮,營養豐富,頗有特色。張賓用餐後極為贊賞,便問石勒何名?石勒哈哈大笑,說:“我兄弟二人剛祈禱完介神,願介神護佑咱拯救百姓,統壹華夏早日成功,就定名為介公宴吧。”從此該宴便成為綿山佳肴。據說,石勒稱帝後常常用此宴宴請大臣,成為眾臣常食的美味佳肴。
彭祖養生藥膳
彭祖,即彭鏗。據考彭祖年輕時曾在綿山龍脊嶺修行多年,期間常食綿黃芪、黃精、黨參、柏籽等,因而活了八百歲,成為中國歷代最長壽的人。彭祖倡導美食、養生、藥膳,是氣功導引第壹人,創出了天下名宴彭祖養生宴,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烹飪先師。彭祖養生宴歷經4千多年演變、發展、充實,最終成為綿山的著名風味宴席之壹,是國內歷史悠久、品種較豐富的特色養生宴,也是瓊崖賓館養元齋名廚傾力打造的品牌宴席。此宴重在養生、滋補,在菜肴配制過程中,參閱了《黃帝內經》、《本草綱目》、《飲食正要》、《調鼎集》、《中藥大辭典》等大量典籍,並以選料豐富、烹調方法多樣、菜肴口味多變、滋補養生功效顯著而受到廣大遊客的好評。
朱家宴
朱家宴源自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朱權字臒仙,號涵虛子。朱元璋封其寧王。洪武年間,朱元璋想到父親朱世珍在綿山上禱天下禱地,自己才當上皇帝,便派朱權至綿山祭祖。事畢,來到了綿山壹家小飯館。聽遊人說,有壹位田廚師烹飪技術相當了得,特地前往品嘗他的手藝。田廚師用當地肉菜制作了壹桌山珍美味佳肴。朱權品嘗後,大為贊賞,將此宴起名為“朱家宴”,並從此傳入宮中叫“朱明王朝宴”。
晉王宴
晉王宴,距今已有1300余年歷史。李治為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封晉王。當時他目睹李承乾與李泰激烈爭奪王位,於是上綿山祈禱神靈護佑自己,結果登基繼位。後感神恩,親臨綿山下詔復修洞真宮。傍晚時在綿山壹家飯莊就餐,店家為其備下壹桌豐盛宴席。高宗觀其色、聞其味,拍手叫絕,壹嘗,果然香鮮味美,稱其“綿山佳肴”。此事傳至後世,歷代達官貴人上綿山,都要品嘗晉王宴。
潞公宴
潞公宴源自北宋名相文彥博。彥博,字寬夫,介休文家莊人。曾出將入相五十年。因平叛有功,宋神宗封其潞國公。元豐年間,宋神宗誥封介之推為潔惠侯,文彥博奉旨至綿山修建封侯亭。竣工後,縣令設宴款待,並請文彥博點菜,文彥博不好拒絕,就按照自己的口味點了十幾個。之後潞公宴逐漸傳開,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宴。
開元禦宴
“開元禦宴”是聞名三晉的綿山名宴,它始於唐代。相傳唐開元年間,唐玄宗上綿山朝拜,縣令要在綿山壹家飯莊接待,並要求菜肴鮮美,風味獨特。店家便按當地口味做了壹桌宴席。唐玄宗食後贊其“香鮮味美”,張悅、宋璟也從未品嘗過這種山中風味,齊誇“好吃”。店家看皇帝、大臣吃得滿意,遂鬥膽請求聖上賜名,唐玄宗脫口而出,“就叫開元禦宴吧”。之後,凡上綿山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都要品吃此宴,此宴逐漸出名,流傳至今。
青主宴
明末清初大學者、醫學家傅山壹生喜名山大川,曾數次入綿山修道。尤擅醫道和養生。他主張“學仙先學醫,醫道通仙道。”他發現綿山中藥材品種達壹千多種,其中珍貴藥材就有幾十種,遂四處采集,令人將藥材、野菜、野果、蔬菜、肉類制成壹宴,味道清新爽口,風味獨特,後人稱之為“青主宴”。青主宴主要特色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諸味合而服之,調和陰陽,補精益氣。
農家宴
相傳,此宴出自東漢永興年間。東漢後期,郭泰聯合三萬名太學生抨擊朝政黑暗與腐敗,成為當時名震天下的“清議”。河南尹李膺稱郭泰“身有仙骨,寰觀氣宇”;汝南太守範滂贊其“隱不違親,貞不絕俗。”之後,由於當時的社會現實與個人崇高品德的猛烈撞擊,飽讀經典的郭泰從洛陽返回介休從教育人。壹日,與郭泰結為莫逆之交李膺、範滂至介休探望老友,郭泰相偕上綿山朝拜遊覽。為款待老友,郭泰特地在綿山壹館舍備下壹桌農家宴,綿山雜食,香氣飄逸,鄉風山野之趣,令這些見多識廣的朝廷大員嘖嘖稱奇。從此,“農家宴”這壹佳話便在民間廣為流傳,並成為三晉名宴。至今,農家宴更因文化底蘊深厚而名揚天下。 1、歷史記載最早,在中國第壹部史書《左傳》中就曾4次提到,最早的詩集《詩經》、《楚辭》中也都有記述。《詩經》中記載“逝將出汝,適被牙郊,誰之永號。”真實地描寫了介推母子的隱居生活 。介推功不言祿的高風亮節成為歷代膾之人口的佳話。
2、抱腹巖的山勢奇特為天下絕無僅有。它高60米,寬180米,深50米。可以抱二百余間殿宇館舍及壹兩萬名遊人於其中。驚險壯觀的巖下飛空掛鈴,更為壹絕。
3、《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形成於唐代開元二十年,已有壹千二百余年的歷史。它生動地記述了三國曹魏時期高僧迪公籌劃創建抱腹寺的情況2,並有許多唐 、宋名人題記。內容與書法價值極高。特別是碑與寺相距200余米,可謂千古之謎,中國沒有第二例。
4、“賀知章登山道”,是從巖溝直插巖上的壹條險道。據《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左側唐代詩人賀知章題記,他當年登綿山是先由寺僧用布把他拽到50米以上的“棋盤洞”附近,再由棋盤洞攀100米雲梯到雲峰寺下;然後沿120和60級石階到鐵索嶺下手抓70余米的鐵索登上鐵索嶺,並壹股作氣爬上摩斯塔的。全長500余米的路程幾乎都是75度的絕壁。既是壹處奇險的自然景觀,又具有豐厚的人文歷史,可謂天下奇觀。
5、蜂房泉是壹處高100余米,寬30余米的抱腹巖。巖的下部大小數十個石乳常年滴水,落入石池時發出叮咚的樂聲。歷代文人把它稱做懸泉。像這樣掛在巖壁上的泉,在中國也是絕無僅有。
6、大羅宮是壹座依山而建的明四暗七仿古建築,總面積達30000平方米,堪與布達拉宮媲美,為天下第壹道宮。宮內300平方米中國百位名家題寫的《道德經》木刻,以及300平方米的布畫都是中國壹絕。
7、天橋棧道全長300余米,全部建在山的頂部,邊上裝有仿漢白玉欄桿,遠遠看去猶如白鶴淩空展翅。人從橋上過,泉在腳下湧,給人壹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此情此景,即使遊遍中國名山大川也難尋難覓。
8、二十公裏的水濤溝、蒼巖、曲徑、奇樹、怪石、山花、野草點綴其間,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所說的綿山 石桐水千回百轉 ,湍湍流過,蒼鷹低回空谷鳥鳴,組成了壹幅奇特的山水畫卷。其中的五龍飛瀑落差80余米,遊人可從瀑下通過;水簾洞府瀑流從洞前飛流直下,洞內可容納三四十人。這樣的風光,在北方地區實屬罕見。
9、綿山之神為介之推,距今2600多年,為最早的道家人物之壹 。綿山之佛為空王佛,俗名田誌超,原是壹名唐代高僧,是漢人成佛的第壹位。此外初唐大將尉遲公,北魏凈土宗先驅曇鸞也都是綿 山 特有的神佛。他們全都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這為其它名山所不可比擬。綿山這神從無形天尊、無名天尊、無上元君到山神、土地,綿山之佛從燈明、妙光、燃燈到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神、佛之多之全,也為中國之最。
10、綿山宗教樂團由150人組成,多次為臺灣宗教人士表演,尤其是北京白雲觀舉辦方丈升座典禮,河北鹿臺開光典禮 ,遼寧普庵觀開觀典禮,樂團表演頗受好評。中國道教協會長閔智亭對綿山宗教樂團給予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