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三瑤臺”的由來和文化內涵是什麽?
三幺臺起源於隋開帝十九年(公元55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所謂“三幺臺”,是仡佬族在豐收後舉辦的豐盛酒席。簡單來說,“壹瑤臺”叫迎賓,有九大盤水果糕,米飯做成的年糕叫“酥食”,還有米飯、芝麻餅等九種小吃配油茶喝;“二瑤臺”又叫“八仙醉”,上八道菜;“三遙臺”為主座,稱為四方團圓。吃整個“三瑤臺”要三四個小時。這是仡佬族壹直延續至今的民族習俗。仡佬族三毛臺習俗是仡佬族接待客人和有重要節日時的重要習俗。跑三站的時候,壹桌10人,輩分分明。有三個座位,分別是茶座、宴會座和飯座。茶席的主食是油茶,將優質茶葉炒揉成湯,加入油渣、芝麻、鹽制成的飲料,喝油茶配芝麻桿、玉米丸子、花腰子、堅果等土特產。酒席以酒為主,多為自產“料酒”和“夾壇酒”。開胃菜是豬耳朵、香腸、皮蛋等65,438+00的幹盤,每壹個都是組裝精美,或如八卦或蓮花。有9碗10盤梭子肉,蒸肉,豆腐腦,酸菜等。熱騰騰的米飯和美味的菜肴,讓客人感到舒適和滿意。用餐結束時,他們把筷子平放或壹起舉起,以示“用餐愉快”。直到長輩們用完了,才陸續離開桌子,占了三個座位。這種待客的習俗顯示了仡佬族的真誠和善良,他們註重禮儀和善於營造隆重氣氛的能力,而三毛臺則凸顯了仡佬族豐富的飲食文化。研究仡佬族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2007年5月29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幺臺”是道真自治縣仡佬族最具特色、最隆重的飲食習俗禮儀。據介紹,每次結婚,過生日,蓋房子,辦節日酒席等。,就必須使用“三要臺”。“瑤臺”是方言,意思是結束。顧名思義,“三幺臺”就是壹輪酒席要經過酒、茶、飯三道程序才算結束。第壹桌是喝酒的,酒席上的“開胃菜”壹般不少於九道,包括豬心、肝、舌、耳、腰花、肚片、香腸、瘦肉片、扒雞等。,每菜壹個,每盤十個。主人和客人盡情飲酒,但從不喝醉。喝完後,把杯子和盤子拿走,放在第二張桌子上。頻道2:茶座。我喝的是油茶,是仡佬族的獨創,關於它的起源有很多傳說。其做法是:以家鄉出產的老營茶、苦丁茶、綠茶、藤茶為主料,用蠟豬油炒熟,加水文火煨至茶葉煨成茶湯後坐。放在桌上,壹人壹碗,必要時再加。桌上的飲料都是素食:稻糠、稻花香、粽子、糕點、糖果、核桃、花生、栗子、向日葵等。,而可敬的人率先得到他所需要的。主人和客人在喝酒喝茶的時候,正是互相傾訴,增進感情的時候。喝夠了茶,他們就撤碗,進入第三站。第三站:吃。吃,也叫正餐,是最講究的壹種。壹般菜品有水煮白、五花肉面、肚臍眼、酥肉、木耳、黃花、竹筍、海帶、豆腐球等。現在人們生活好了,雞鴨魚肉都加了。但是其他四個菜是必不可少的:豆芽和鹹菜,蘿蔔絲,發黴的豆腐和薯片。壹般要有不少於16的菜品陪餐。仡佬族的飲食文化非常豐富,其中以油茶和“爬酒”最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