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浮屠值得花幾天時間慢慢參觀。這裏的風景極其美麗,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綠色稻田和種植水稻的傳統村莊,而高聳的火山山峰可以俯瞰這裏的壹切。
在梵語中,婆羅浮屠的意思是“山上的佛塔”。據說它建於8世紀下半葉至9世紀初。為了收集壹小部分釋迦牟尼的骨灰,印度尼西亞國王夏蓮特拉動用了數十萬農民和奴隸,歷時十余年才建成。15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印度尼西亞後,佛教衰落,婆羅浮屠被火山灰和叢林摧毀,直到19世紀才被重新發現。婆羅浮屠是壹座實心佛塔,沒有門、窗或橫梁。它完全由安山巖和附近河流中的玄武巖構成,大約有200萬塊石頭,每塊石頭重約65,438+0噸。佛塔底座為方形,塔基地面部分占地1.23萬平方米。從塔底到塔頂,原來的高度是42米。據說塔頂鐘形佛龕的頂端被閃電摧毀,因此現在的實際高度接近35米。塔的建築形式體現了大乘佛教和密宗教義的結合,整個建築就像壹個巨大的曼陀羅(祭壇)。佛塔總共有10層,中間有壹條筆直的石頭通道環繞著它,從基角壹直通到頂層。佛塔的第壹層到第六層是方形的,第七層到第九層就像頂塔的腳壹樣,是圓形的。第十層為鐘形塔,直徑9.9米。根據佛教的解釋,塔的下方方形平臺代表所謂的“陸地邊界”,上方圓形平臺代表所謂的“天堂邊界”。“界”的每壹層都有432個石崖神龕,每個神龕都有壹個蓮花床和壹個坐在它腳上的佛像。“天堂”每層有72座鐘形寶塔,每座塔都供奉著壹尊成人大小的坐佛雕像,造型獨特,設計巧妙。佛像根據東、南、西、北、中的不同方位,作出指地、布施、禪定、無畏、車輪等各種手勢,佛像的面部表情、手指、手掌、手臂等部位也變化多樣、生動形象,工藝精湛。
整座建築共有大小佛像505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建築之壹。塔的所有樓層都有回廊,回廊兩側的石墻上雕刻有各種浮雕,其中許多是佛教故事的浮雕,以及人們生活習俗、人物、花草、鳥獸、熱帶水果等的雕塑。所有的浮雕都精美絕倫、栩栩如生,堪稱藝術瑰寶,因此也被稱為“石頭上的史詩”。
由於婆羅浮屠建在山上,地基並不牢固,而且由於年代久遠,整個建築和浮雕都遭到了破壞。1973年徹底修復,用了10年才完成。現在這裏依山傍水,有美麗的森林和參天的古樹。它已經成為壹個占地85公頃的國家級旅遊景點,並修建了許多旅遊設施。每年都有許多國內外遊客來這裏觀光。婆羅浮屠是南半球最大的歷史遺跡,與中國長城、吳哥窟和埃及金字塔壹起被稱為“東方四大古跡”。
根據專家的研究,婆羅浮屠塔是為了供奉釋迦牟尼佛祖的遺物而建造的。佛陀圓寂後,遺體被火化,骨灰被安放在八個城市的墓地。阿育王繼位後,下令挖掘了七座佛像的墳墓,將骨灰放在84000個瓶子和骨灰盒中,然後分發給佛教徒,並在那裏安葬。婆羅浮屠寶塔就是為此而建的。至於裏面是否有佛像骨灰,沒有記載。
婆羅浮屠佛塔經歷了許多滄桑和災難。首先,伊斯蘭教傳入爪哇島後,伊斯蘭王國取代了佛教王國,夏蓮特拉王國衰落,政治文化中心轉移到東爪哇。佛塔無人問津,無人問津,逐漸衰落。第二,自然災害的影響。附近的默拉比火山爆發了幾次,將佛塔掩埋在火山灰、巖漿和雜草的叢林中。藻類和真菌的快速繁殖以及風和雨嚴重侵蝕了佛塔。第三是人為破壞。19年底,當地總督將佛塔中的壹些藝術珍品作為禮物送給了來訪的鄰國國王,荷蘭殖民者盜走了壹批珍寶。直到20世紀初,這件沈睡了900多年的藝術瑰寶才在多次修復和發掘後重見天日,但仍不盡如人意。從1975到1982,再次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工程。當時,印度尼西亞政府呼籲聯合國幫助拯救這座歷史建築,因此它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印度尼西亞政府共同贊助。耗資6.5438億+0550萬美元,將超過6.5438億+02億塊石頭逐壹剝離,清除腐爛的植物,噴灑先進的除草劑,然後重新安裝。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經過這次修繕,婆羅浮屠塔終於重現輝煌。從那時起,它每年吸引超過50萬遊客。
關於寶塔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壹個說如果妳能把手伸進洞裏觸摸佛像的手掌,妳就會幸運和繁榮;據說那些石頭怪物和佛像可以辟邪,這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膜拜,祈求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