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牌坊街位於古城中心,是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特色小吃等為壹體的文化古街。牌坊街特色建築是中西合璧的騎樓,矗立的22座中式明清石牌坊與兩側南洋風味的騎樓互為映襯,明末清初引入具有南洋建築風格的騎樓建築,形成中西合璧的獨特僑鄉風貌。牌坊街騎樓的店鋪主要圍繞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潮繡、手拉壺、陶瓷、工夫茶等,以及潮式美食:潮州三寶、牛肉火鍋、粿條、甘草水果……在潮州,去壹趟牌坊街,就可以了解到潮州古城的前世今生。
潮州城歷史上是粵東的政治中心,州、路、府治所在,達官明吏多集於此。入宋以後,人材輩出,人文薈萃,因此明清二代,在潮州城建立眾多牌坊。
據有關史籍記載,歷史上潮州曾有牌坊91座,其中太平路39座,其他街巷44座,余在金山、韓山、湘子橋。此外,於鄉鎮間尚有57座,因此人們喻為“牌坊城”;而集中於太平路(大街)的牌坊,多為橫跨路面的二柱壹門,規模較大,鱗次櫛比,風格獨特,氣勢非凡,故被譽為“牌坊街”。
太平路與東門街是潮州古牌坊最為集中的路段。根據史籍記載,太平路***有明、清石牌坊39座,其中建於明代的有34座,建於清代的5座,最早的建於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為禦史許洪宥建的“柱史”坊,最遲的建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為直隸總督鄭大進建的“聖朝使相”坊。
潮城的牌坊,除“宮保尚書坊”和“六賢坊”為木結構,“世旌節孝坊”和倒塌後重建的“秋臺坊”為磚砌外,余均為石結構。這些牌坊,“二柱壹門或四柱三門,以石雕鑿成歇山頂、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疊牌樓,匾額兩旁,有的加配石刻鏤雕之‘雙龍戲珠’或‘龍鳳卷草’之類裝飾,柱邊加設石獅或石鼓插柱礎,潮人俗稱為亭”。
由於歷史上自然與人為因素,至1949年10月潮城解放時***存牌坊39座,其中太平路19座,義安路3座,其他街巷13座,金山、韓山4座(引自存檔《潮州古牌坊壹九五年實錄》,現博物館保存的牌坊照片中,太平路為17座,缺“頭亭”的“兩浙都運坊”和已倒塌的“百歲鄉賓坊”;義安路2座,缺“恩深粵海坊”,印證上述數字是準確的)。
潮城尚存的牌坊因年久失修,出現松動和傷損,加之內容又屬“為封建士大夫歌功頌德”,因此壹次偶發的突然事故,導致整個牌坊群的毀滅。據介紹,1950年12月17日下午,位於下水門街口(俗稱下市頭)的“百歲鄉賓坊”突然倒塌,壓死了路過的郵政工人許煥坤,於是19日潮安縣城關鎮首屆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召集各界人士討論,通過拆除全城牌坊,並成立“拆卸廢亭委員會”,報經潮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實施。至1951年4月,全城除“嶽伯”、“省郎”、“忠節”3坊外,***拆了牌坊36座,而“嶽伯”、“省郎”2坊也難逃“文革”的厄運,只存下位於北馬路二柱壹門的“忠節坊”。
關於拆坊原因,據城關鎮人民政府上報縣政府的城民字第520號文,理由有三:壹是“有阻礙交通”;二是“年久失修,廢墜堪虞;三是“在防空時期,更有拆除必要”。實際上除上述原因外,尚有影響商家經營和“封建內容”等內在因素,因此盡管有開明人士劉逸少提出保存少數有價值的牌坊或搬遷,但都沒有被采納。而且盡管決議要求對有文物價值的構件集中保護,但時至今日,幸存者寥寥無幾。
1986年12月潮州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後,隨著專門機構名城辦的建立和人們對歷史文化認識的提高,修復牌坊街開始提上議事日程,但由於主客觀條件尚不具備,因此未能實施。進入21世紀以後,在“旅遊旺市”的策動下,古城墻、東門樓、廣濟橋等壹批重點項目相繼動工,修復牌坊街已成為名城建設的重要項目再次浮出水面。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和海內外鄉親的熱心支持下,從2004年開始進行規劃設計,同年9月正式奠基;歷2年的施工,至2007年底基本完成牌坊的安裝、驗收、並繼續進行兩側騎樓的修復和鋪設石板路面。
據說已經修復的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不包括準備增加的位於南端入口的“三陽門”和“十相留聲坊”),東門街2座。在修復工程中,采取“原址、原貌”和“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的原則,但由於22座中只有15座存照片,而且歷半個世紀環境的變動和考慮布局的合理,因此“原址、原貌”只能是原則上的多數。
2004年4月,開始動工修復潮州牌坊街,***修復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東門街2座,新增“三陽門”和“十相留聲坊”2座牌坊。工程於2009年10月1日竣工正式對外開放,成為與廣濟橋齊名、在世界上獨壹無二的標誌性景點,也是國內最大規模的古牌坊街。潮州透過牌坊街這條“中軸線”,逐步修復建成壹個風格多樣、內容豐富,充分反映潮州歷史文化的人文環境、歷史風貌和經濟生活的文化旅遊中心區,並分傳統文化街區、特色產業及旅遊精品街區、 民居客棧街區、小吃壹條街、 娛樂休閑街區五大個功能區對外開放,是潮州旅遊觀光的重點景區。
據此次牌坊的主要設計者邱創平工程師介紹:修復的22座牌坊中,明代從1517年至1637年建的18座,清代從1736年至1785年建的4座,前後歷268年。牌坊的內容有狀元坊、榜眼坊、尚書坊、柱史坊、大總制坊、四進士坊、七俊坊以及八十八歲中進士的木天人瑞坊、父子兄弟俱中進士的科甲濟美坊、金榜聯芳坊等。牌坊的結構有12柱、8柱、4柱,可抗8級地震,達到“大震不壞,小震不倒”。同時在廣泛征集原牌坊構件的基礎上,***利用原構件42塊,其中主要有“七俊”、“賜錦重光”、“木天人瑞”3個坊的匾額以及聖旨牌、青石通雕,浮雕等構件。
潮城牌坊的修復,實現了半個世紀潮州市民的夢想,體現了大治之年的新氣象;同時恢復了名城潮州的壹處重要傳統街區,打造全國獨壹無二的文化景觀。這對於保護和建設歷史文化名城,發展旅遊事業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古城裏保留著樸實的日子,讓我好生喜歡。
沿著古樸的街道,我們壹直走到了廣濟橋,木棉花開得正在興頭。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為古代閩粵的交通要津。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著名古橋。該橋集梁橋、浮橋、拱橋於壹體,為中國橋梁史上的孤例,是獨特的文物旅遊觀光勝地,古人有“到潮不到橋,枉費走壹遭”之說。橋梁專家茅以升曾撰文指出:廣濟橋“中有壹段,用船只連為浮橋,可以解開,讓出航道,成為可分可合的活動橋,是我國橋梁史上的壹個特例。” 1988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初為浮橋,後自東、西兩岸向江心逐墩修築,至紹定元,東段建成13墩,西段建成10墩,歷57年之久。江心壹段89米因水流湍急,建墩不成,仍以24只船連結為浮橋。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修橋工程,在橋上修築樓閣12座,橋屋126間,並統壹名稱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知府譚倫增築壹墩,嘉靖九年,減船六只,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鉎牛二只,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禦水”。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洪水,東墩鉎牛墜入江中。故有民謠雲:“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二只鉎牛壹只溜”。橋全長約520米,現存古橋墩21座。
廣濟橋每跨均架四條巨大石梁,最大的長約15米,寬1米,厚1.2米,重約50噸。充分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及高超的建築藝術。其橋墩之大,堪稱我國古橋之最。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曾經這樣描述:“廣濟橋所築橋墩,全部都是石砌,大小不壹,形態各異,南北兩端,均作尖形,石塊與石塊之間不用灰漿,但鑿有卯榫,使相結合,然都龐大異常,聞所未聞。”橋上形式各異的樓臺亭閣是該橋的壹大奇觀,因兼作經商店鋪,故有“廿四樓臺廿四樣”、“壹裏長橋壹裏市”之美稱。
隨著朝代的更叠,歷史的變遷,解放前夕廣濟橋已是殘破不堪。壹九五八年政府撥款對全橋進行加固維修,並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為三孔鋼架及兩處高樁承臺式橋梁。壹九七六年又壹次進行擴建,原7米的橋面作為車行道,橋兩側各加寬2米作人行道。
2003年10月,廣濟橋開始進行全面維修,總體按明代風格為修復依據,功能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工程歷四年而成。如今,在21座古橋墩上面重建了形態各異、古色古香的12座樓閣和18座亭屋,中間的十八梭船浮橋也得到恢復,千年古橋梁舟結合、重瓴聯閣的華麗豐姿已然再現。樓閣和亭屋上面還鐫刻了由我國多位著名書法家所書寫的楹聯和匾額,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湘子橋位於潮州古城的東門外,初建於宋代,距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是與我國趙州橋、盧溝橋等並稱的著名古橋。湘子橋橫跨韓江兩岸,***有24個橋墩,經歷幾百年風雨,依舊牢固如初,在古代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在大江中建造這樣壹座大橋,其難度極大,故潮州民間有“仙佛造橋”的傳說。
據說,湘子橋是韓湘子和廣濟和尚建造的。當年八仙巴鳳凰山的石頭化成豬群,爭先恐後奔向江的東面。橋建到江心,石頭便沒有了,何仙姑將手中的蓮花瓣化作18條木船,廣濟和尚拋下禪杖,化成大藤把18條船系住,這樣,整條大橋就建成了。人們為了紀念仙佛合力造橋的功績,便把此橋稱為“湘子橋”,又叫“廣濟橋”。
橋上現在有壹只鐵牛,原來有兩只,為鎮水和栓系船只而鑄造的,但是在壹次大雷雨中,東橋的壹只被雷電擊落水中,故有民謠曰:“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兩只生牛壹只溜。”
在這個季節,廣濟橋的浮橋(梭船)連接時間為10.00-17.30時。本打算17.30時看看浮橋如何打開通航,但得知17.30時橋上要封閉清場,只好遺憾地放棄。
(部分文字簡介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