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醫生公布重要發現
雖然名為“獨角鯨”,但它前部伸出的那根長長的東西並不是角,而是牙。美國康涅狄格州的牙科醫生馬丁·恩維亞日前公布了他的兩個重要發現:壹是破譯了獨角鯨牙齒的獨特構造;二是這種構造為了解其功能提供了重要線索。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解釋鯨的生活習性以及其他哺乳動物牙齒的秘密。
恩維亞和他的同事利用先進的技術了解到,獨角鯨的超長的長牙不僅非常強健,還非常靈活。他們發現,壹根2.4米的長牙,表面看上去十分堅硬,可能壹彎即折。其實不然,它可以朝任何方向彎曲30厘米!
這個科學小組還發現,獨角鯨的長牙可能是壹種水中感覺器官,它含有壹個密集的神經系統,可以收集保證獨角鯨在北極地區冰冷的水裏生存下來的重要信息。研究人員表示,獨角鯨的這壹神經系統能探測溫度、壓力、運動和化學汙染的程度,例如鹽、水粒子的比例,通過這種比例,可以知道某壹水域中是否有他們的美食。這些長牙可能具有觸覺功能,獨角鯨通過互相觸動長牙,確認另壹只同類的身份,並與之交流。
潛水高手
獨角鯨的重量達到1000公斤~1600公斤,體長可以達到4米~4.5米,這還沒有將它的長牙計算在內。
作為受保護的北極物種,獨角鯨是群居動物,主要生活在大西洋的北端和北冰洋海域,在格陵蘭海也發現少量的獨角鯨。因紐特人人喜歡獵取獨角鯨的長牙、肉和皮。科學家早就知道,獨角鯨可以在海裏以近乎垂直的角度下潛大約900米,而且每天多次重復這樣的動作,絕對稱得上是潛水高手。
這種海洋哺乳動物的長牙究竟有什麽用處?這個問題壹直讓科學家困惑不解,因為它雖然名為牙齒,可是與壹般意義上的牙齒原則格格不入。它的長度幾乎是獨角鯨體長的二分之壹,壹般從雄性獨角鯨訴上頜和嘴的左側長出。可以想像壹下,假如壹個2米高的人,長著壹個1米長的牙,那會是個什麽樣子。
此外,同大象和疣豬的彎曲牙齒不同的是,獨角鯨的牙齒天生就是直的。上面有螺旋花紋,繞著同壹個軸心向左旋轉。科學家猜測,這種螺旋式長牙可能使破裂降低到最低程度,以前的研究也顯示,這種螺旋有助於獨角鯨在發育階段長得更直。
獨角鯨的牙齒還有壹個獨特的地方,就是有性別之分。這種長牙在雄性獨角鯨上很常見,但雌獨角鯨並不長這種長牙。雌獨角鯨的牙齒也會露出來,但很短。
從裏到外看長牙
通常情況下,哺乳動物的牙齒裏面是軟的,外層則很硬,這是為了抗磨損。可是,馬裏蘭州蓋瑟斯堡國家標準和科技研究院帕芬巴格研究中心的紅外顯微專家納奧米·艾德爾曼,用壹種特別的技術繪制出獨角鯨長牙的橫切面,細致到可以看見細胞挨細胞。她發現了獨角鯨的長牙的內部構造與其他哺乳動物有很大不同。
獨角鯨的長牙含有和其他哺乳動物的牙齒相似的物質,包括牙質、牙髓和牙骨質,但它是從裏向外構建而成的。壹層高度礦物化的物質包在最裏面的牙髓上,像壹根鋼筋。長牙的外面只有頂端有牙釉,實際上礦物質含量較少,更多的是蛋白質。在其他哺乳動物的牙齒裏,牙骨質通常是壹層將牙齒與骨頭綁定在壹起的東西。但獨角鯨長牙的牙骨質常年泡在海水裏,這種牙齒和我們以前見識的牙齒是不同的。科學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獨角鯨牙齒的這壹“反構造”特性賦予了牙齒更大的彈性,可以有助於吸引震動,在深潛時抵抗巨大的水壓。
科學家認為,獨角鯨的長牙非同尋常的質量對現代牙科和生物材料而言可能具有深遠的意義。要找到壹種既柔韌又結實的材料很不容易,但獨角鯨的身上便長出了這種材料。
感知周圍的環境
關於獨角鯨長牙的用途問題,科學家們莫衷壹是,逐漸衍生出很多自相沖突的理論。有人說它用於展示其強大的進攻性,也有人說用於打破冰層。
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研究人員找到了牙管和牙齒基本結構的證據,這種結構包括人在內的幾乎所有牙齒裏都有,牙管則是細胞生長過程中的殘留物,將數以百萬的微小的神經從牙齒中樞神經與牙齒外層全都連在壹起。
人類口腔中的牙管對過冷的東西十分敏感,這些牙管通常會被牙釉包裹,只有不經意暴露出來時,我們才會感到不舒服和疼痛,比如說出現蛀牙。但獨角鯨的牙管卻穿透牙齒的最外層,直接暴露在外界,感受著北極的寒冷環境。結果,雖然外觀很單調,但獨角鯨的長牙實際上充當了壹種表面十分敏感的細胞膜的角色。它的牙管內含有類似血漿的溶液,其中壹種解釋是,它是用來感知海水的鹹度的。科學家開發了壹種制式設備,對這壹理論進行試驗,觀察獨角鯨的長牙接觸到鹽液時,獨角鯨的大腦活動情況。他們發現,獨角鯨的活動與冰層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而冰層的形成又影響到海水的鹹度,獨角鯨在幾英裏以外可能就感覺到了海水的細小變化。
人類的牙齒已經進化了,所以我們會有意避免過冷的東西刺激牙管。可是獨角鯨生活在冰冷的北極海水和巨大的水壓下,獨角鯨的牙管為什麽要故意暴露在外面呢?如果人類也出現這樣的情況,從進化論的角度講,目的只有壹個:為了生存。
研究重點是揭開謎團
未來的野外考察隊將把重點放在解剖和感官研究上。馬裏蘭州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目前正在利用CT(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和MRI(磁***振成像)對壹雌壹雄兩頭獨角鯨的頭部進行掃描。由斯密森研究院組成的解剖小組本月將集中起來,對仍然沒有找到答案的問題,比如獨角鯨的長牙是如何進化的、為什麽要這樣進化等問題進行重點研究。他們認為,研究獨角鯨的長牙為什麽與眾不同是這項研究最迷人的地方。(楊孝文 任秋淩)
在北極海的深水域,棲息著壹種嘴裏長著獠牙的怪獸,那根牙長足有2米~3米,從嘴唇上向前翹出。從牙根到牙頂還有壹條螺旋狀的溝,自右向左旋轉而上,很像礦井裏使用的風鎬鉆頭。由於乍看上去很像長在頭上的角,所以,人們把這種屬於鯨類的海獸叫壹角鯨。
壹角鯨屬於齒鯨類,壹般體長4米~5米,體重900公斤~1600公斤,腹白背黑,是小型鯨類。它的繁殖率較低,壹般3年產壹仔,孕期15個月,哺乳20個月。在胚胎中,壹角鯨本有16枚牙齒,但都不發達,至出生時,多數牙齒都退化消失了,僅上頜的兩枚保留下來。而雌鯨的牙始終隱於上頜之中,只有雄鯨上頜左側的壹枚會破唇而出,像壹根長桿伸出嘴外。 不過也有人偶然發現有兩枚同時長出的,但數量極少。
壹角鯨常是雌雄和幼鯨壹起活動。從數頭到十幾頭不等,有時也有數百乃至數千頭壹起的大群。每年當冰雪消融以後,壹角鯨會成群結隊進入海灣覓食、交尾、嬉戲。也正是此刻,它們往往要遭到當地人的捕獵。
壹角鯨最誘人之處,是被稱為“角”的獠牙,它在人們眼中很有神秘色彩。古代歐洲的王公貴族把它看成寶物,用鯨牙做成酒杯以檢驗酒是中否有毒,或用它做家具、飾物以顯示華貴和富有。更有人把它看成靈丹妙藥,用它醫治百病。其實,最終其使用價值的,還是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他們用它做魚杈和矛頭,用來捕獵。由於人們對鯨牙的迷信,從而使鯨牙價格昂貴,求之難得,同時也成了壹角鯨災難的根源。許多人為得到獠牙,對壹角鯨大肆獵捕,使其數量大減,以至有關國家不得不采取措施加以保護。
其實,壹角鯨真正有實用價值的並非是牙,而是皮肉。它那肥胖的軀體皮下,有5厘米~10厘米厚的脂肪可提煉大量鯨油,當地愛斯基摩人以它為食或用來取暖;它的皮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是人體不可缺少又不能合成的物質。據分析,每100克鯨皮中含維生素C31.8毫克,而壹個人每天只需要50毫克。其他地區的人大多從鮮菜、水果中攝取,北極高寒,果菜奇少,當地人就生吃壹角鯨的皮和肉來作補充。有人譯出“愛斯基摩”就是“吃生肉”的意思,所以愛斯基摩人吃生肉就不足為奇了。 (正 冠)
在歐洲中世紀時,公爵和有權勢的人對壹種“角”著了魔。近100年以來,有錢人和貴族們為了獲得這種富有勉力的“角”,付出了大量財富。據說將這種“角”浸人有毒的食物和酒中,會使有毒物質的顏色變黑,並會發出“噗噗”之聲,又能使毒效喪失。
其實,這種有魅力的“角”就是壹角鯨的壹枚畸形生長的大牙,因此,叫它壹齒鯨或許更為恰當。但是,人們對壹角鯨的了解很少,目擊這種動物的人更少。甚至在今天,盡管人們努力跟蹤觀察,想進壹步了解這種神秘動物,但是壹角鯨的真面目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個謎。
壹角鯨,人們又常叫它冰鯨,這是因為它總是跟隨著由季節推進和退去的冰原。這種生活習性可能與壹角鯨的主要天敵——虎鯨有關。因為虎鯨的背鰭很高,必須避開浮冰的撞擊,而壹角鯨的體形似乎是為在冰塊中活動而設計的。它們沒有背鰭,只有壹條高5厘米、長10厘米的前脊。它們生活在楚科奇海、北冰洋、巴芬海灣、格陵蘭海等冰天雪地的地方。
成年雌壹角鯨可以長到4.5米長,體重很少超過745千克;而成年雄性,身體呈導彈型,體長可達5.2米,只有壹部分雄性體重接近1500千。它們的頭呈半圓形,嘴巴小,無表情,眼睛深褐色,斜眼形。
事實上壹角鯨的長牙十分脆弱,並不十分堅硬。雌壹角鯨也有20厘米長、手指那樣粗的牙桿,不過隱於上頜而不見,當壹頭雄性幼壹角鯨長到壹歲時,左牙便刺破上唇向前翹出,最後長出壹根長達3米,基部周長為20厘米、空心、螺旋形的長牙,在自然界獨壹無二。
壹角鯨的長牙對壹角鯨來說起什麽作用呢?對此人們紛紛提出假設或推測:有人說它是進攻或防禦的武器;有人說那是鑿冰用的冰鑿;有人說它是雄性壹角鯨的第二性征;有人說它是雄性壹角鯨“聲音決鬥”的工具……種種猜測,目前尚無法實驗證實。不過壹角鯨的角的藥用價值卻廣為傳頌並得到認可。壹角鯨長牙的價格因此而急劇上升,同時也因此而遭到人類的大量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