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運城有哪些地方特色小吃?

運城有哪些地方特色小吃?

文丨朱冰

它是聞喜縣生產的著名糕點食品,有300多年的歷史。煮好的蛋糕裹著芝麻,呈圓形。將芝麻球打碎後,露出外深內淺的栗子皮質,可拉出顏色鮮明的絳白色餅餡,並拉出數厘米長的細絲。營養豐富,酥沙無皮,甜而不膩,久放不壞,越嚼越香。

烤小麥

蒸餃是山西南部的傳統食品,形似石榴,潔白晶瑩,餡薄味香。早在乾隆三年,浮山縣北京裏村的王就在北京前門外的仙峪口開了壹家浮山蒸餃館,制作油炸三角和各種名菜。除夕之夜,甘龍從通州私人訪問歸來,來到浮山蒸餃館吃蒸餃。這裏的蒸餃餡軟香,油而不膩,潔白晶瑩,猶如翡翠石榴。吃了壹頓長飯後,他贊不絕口。回宮後,他親筆書寫了“都在壹處”三個大字,命人制作牌匾送到福山蒸餃館。從那以後,蒸餃館名聲大噪,身價倍增。

豆沙餅

豆沙餅產生於清朝末年,由豌豆、梔子花和柿餅制成。相傳太平軍攻克河南濟源後,招募當地青壯年參軍,率部北上攻占晉城、長治等地,並繼續向晉南推進。部隊進駐曲沃時,壹些濟源籍殘疾軍人看到曲沃富饒美麗,街道繁華,便不惦記家鄉,留在曲沃做起了豆沙餅生意謀生。民國年間,豆沙餅攤比比皆是,成為風味獨特的地方小吃。他們還編了壹句口頭禪:“來曲沃縣,住在大東關,抄壹副擔子,用豆沙掙點錢。”豆沙餅的經營不占場地,不需要開店。原料易得,薄利多銷。

老金子麻花

明末清初,永濟縣鄉永寧村有壹個姓陳的人。他制作了自己的麻花並出售,遠近聞名。人們稱他的麻花為“老金子麻花”。原來,老金子的家庭非常富有。因為他重視名聲而不是利潤,他幾十年來壹直在賣麻花,並把自己的財產賣給窮人。他做的麻花根又大又均勻,酥脆可口,而且價格便宜,所以吃小吃的人很多。每天,他提著兩個大籃子沿街叫賣。有壹天,我遇到兩個衙門的生意,想買下他所有的麻花。老金子說:“我要賣給每家每戶,不能讓妳全部擁有。”官員生氣了,踢翻了他的籃子,弄斷了繩子。老金子叫了壹群人來吃所有的麻花。看到每個人吃完都不要錢,這位商業官員非常不解,於是他向縣官報告了這件事。縣官聽了之後說:“這個人重名輕利,不用管他。”當地還流傳著壹句話:“老金子的麻花,燕子紅白戲,誰吃誰喜歡。”老金子麻花的制作工藝代代改進,品質不斷提高,已成為永濟的特色美食之壹。

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小吃。據傳說,麻花最初是宮廷食品,當它流傳到民間時,就變成了兩面粘在壹起的形狀。現在在洪洞地區仍然可以看到。清朝乾隆年間,翟店鎮西圩村的壹個商人把它帶回了家鄉運城,在那裏制作和銷售,吃的人很多。後來,商人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將撚度從兩股改為三股,然後將其擰成油炸的壹股,呈現出金色的螺紋圖案。目前,稷山麻花已在北京、深圳、黑龍江等10多個省市銷售,深受歡迎。

揭州羊肉泡饃

揭州的關帝廟聞名全國,揭州的四大名菜羊肉泡饃、小米油餅、油茶炒面和蔥花肉絲也聞名全國。在這四大名吃中,羊肉泡饃最為出名。

解州羊肉泡饃用料上乘,食材齊全,工藝獨特精湛,湯汁鮮嫩,味道鮮美,因此“看起來美,吃起來香”,受到來自世界各地客人的稱贊。有詩雲:“原湯好喝,暖胃添精神。夏天吃了胃寒,冬天吃了全身暖。”據說慈禧太後去西長安時,聽說解州羊肉泡饃很有名,於是派使者去解州為她取。

津南醪糟

津南醪糟遠近聞名。它最早出現在霍山南麓洪洞市的大排檔裏,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每年農歷三月十八的廟會上,來這裏的遊客絡繹不絕,人山人海,於是解渴生津的醪糟應運而生。洪洞醪糟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使用活泉水和用這種水灌溉種植的糯米,還因為它使用獨特的烹飪爐和獨特的釀造方法。要煮洪洞醪糟,必須制作壹個特殊的風扇箱爐,它就像壹個鐵匠爐。爐口直徑約26厘米,由前向後焊接壹段長約33厘米、直徑3.3厘米的鐵制煙管。此外,還需要壹個大的黃銅鑄勺。用獨特的原料和爐具烹制的洪洞酒醅,色澤純正,味道積極,香味悠長。

經過百余年的發展,洪洞醪糟已有藕粉醪糟、清湯醪糟、蛋花醪糟、桂圓醪糟、三鮮醪糟等十余個品種,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湯品。

“三倒手”硬面饃

相傳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逃到臨晉縣,在那裏忍饑挨餓。正巧,謝的“三手饃”店剛出硬面饃。慈禧品嘗後,壹再稱贊它們味道鮮美。到達長安後,我仍然向往“三倒手”包子,因此我將其列為貢品享用。從此,“三倒手”的名聲便遠播四方。

“三手”硬面饃制作工藝復雜,為手工操作。經過三次手打,面粉充分發酵,從而達到層次分明、醇厚飽滿、美味香甜的極佳效果。

過去,慈禧的飯菜被列為貢品,現在人們吃了之後都很欣賞。這幅對聯貼在鄆城縣南環西路個體工商戶謝濱祖上的“三倒手”門前。昔日的貢品已走進人們的生活,其鮮美的味道、醇厚的口感和香濃的色澤正在將“三倒手”硬面饃推向更高層次的名吃空間。

羊雜割

雜切是山西的壹種地方小吃。相傳山西人在元代就開始吃雜切,其中壹種雜切是忽必烈的母親賜予的。元世祖忽必烈從三晉進入中原,途經曲沃縣時,他的母親莊聖皇太後生病,曲沃名醫許國楨為他診治,成為忽必烈母親最喜愛的醫生。徐的母親,廚師韓珊珊,為王太後莊生和她的兒子提供服務。可惜韓看到蒙古人在吃羊肉,就把羊肉丟在了水裏。他把它撿起來,洗幹凈,煮熟,然後配上蔥和辣椒。味道很好。太後嘗後大加贊賞,即賜名“山羊奶酪”。此後,它逐漸流傳開來,成為壹種民間小吃。

羊雜切在山西不同地區的叫法不同,吃法也不同。以曲沃、太原、大同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南路雜切(曲沃)講求水煮,原汁即原湯,色澤乳白,味道醇厚。制作方法大致為洗凈、煮制、切配四步,工藝精細;中路(太原)雜切料多,湯裏加蔥、姜、香菜,有的加粉條、豆腐,別有壹番風味;北路(大同)雜切的吃法和制法比較粗糙。大鍋著火,湯和配料壹起燉在鍋裏,和食物放在壹起,不正式。

永記石鍋餅

石餅都是用面粉做的,調料是茴香、芝麻和辣椒葉。面粉混合好後放在壹邊,然後將鵝卵石放在壹個深底的鍋中烤至熱,用勺子攪拌,將壹半加熱的鵝卵石舀出來,放在另壹個熱鍋中保持溫度,然後將剩下的壹半均勻地鋪在鍋中。把推好的圓餅放在鍋裏的石頭上,然後蓋上挖出的熱石頭,烤大約5分鐘。此時的卵石餅呈黃白色,吃起來又脆又香。

永記牛肉餃子

永濟名吃——牛肉餃子,輕輕咬開薄薄的餃子皮,鮮嫩的牛肉細膩迷人,配上蔥花香氣四溢,吃完後還可以喝上壹口清淡的餃子湯,香而不膩,回味無窮。而且價格也不貴。

新蔣丹紫萱

餅是中國古代各種面食的總稱。《說文解字》曰:“餅者,面食也”。烤熟或烙在火上,合稱駱冰。

新疆羅餅有很多種,最好是新疆旋蛋器(蛋餅)。

雞蛋煎餅,當地俗稱“雞蛋打蛋器”,是先烤蔥花餅,然後在壹面或兩面粘上雞蛋制成的。皮書清香,油而不膩,食之不腥,為新絳縣所獨有。

特點:香、脆、軟、軟,老少皆宜。

瑞城麻片

芮城麻片有300多年的歷史,產於黃河北岸的芮城縣。它是由芝麻、小米湯、熟面粉、大豆油、檸檬酸和廣東劉樺糖等十多種原料以及柔軟甘甜的芮城井水精制而成。切片薄如紙,晶瑩透明,其味甘甜,食後入口脆香。盛夏不粘,久不變味。長期食用具有疏肝健脾、消除疲勞、振奮精神、補充營養、促進新陳代謝的功效,對鹹宜老少皆宜。在市場上享有聲譽。

稷山娘菜

釀菜是稷山縣的傳統名菜。晚清時期在河東很有名。當時有句順口溜:“稷山釀菜好,稷山釀菜香,妳沒嘗出釀菜的味道,白來稷山市了。”現在,在稷山縣,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宴席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釀造菜肴。

特點:釀造的菜菜像切好的香腸,像錢壹樣漂浮在湯底清澈的碗裏,味道醇厚可口。

晉南蒸碗

此菜選用優質酥肉、油爆五花肉、油爆饅頭丸子、炸豆腐、炸紅薯、蛋葉,蒸15-20分鐘。當它出來時,用多味調料,高湯,蔥末,姜末和蒜末以及少許香油完成。色澤金黃,鹹鮮爽口,是晉南傳統婚宴的名菜。

萬榮涼粉樂和

萬榮涼粉大多由紅薯粉制成。白色晶體明亮、清涼。它被盛在壹個敞口淺碗中,顏色為綠色和黃色,肌腱柔軟。它與鮮紅的辣椒油和生大蒜、芥末和胡椒等調味料混合在壹起。滿嘴都是生麻,又酸又香,越吃越好吃。

保靖大道羊肉面

保靖的大刀削面講究勻、薄、硬、葉薄、切細,兩種佐料也要特別過關。壹種是當地釀造的米醋,另壹種是自制的面醬。大刀削面的制作工藝也很精細,羊肉湯是用羊骨架燉的;羊肉必須徹底煮熟,味噌湯必須至少煮兩個小時。大刀羊肉面煮得不好,面條煮得軟,醬醋香,吃完留香就滿足了。

融和版彩卷包

榮和雜菜常以大蔥、芹菜和大白菜為原料。將面粉、鹽和調味粉放入切好的蔬菜中,上下攪拌,然後放入盤中。然後,將面條和肉片與面粉混合,鋪在芹菜上,蒸熟後香氣撲鼻。卷紙配肉末和粉絲。為了防止面團開裂,他們用麻紙包裹。因此,蔬菜卷也被稱為卷紙。蒸熟後,透明的面團裏填滿了脆脆的青菜,色香味俱全,非常誘人。

田明頂垣曲

俗稱合子米,由花生豆、大豆、南瓜和小米混合而成。清洗過的大豆、花生豆、江豆、小米、玉米糝等。都是先煮熟,然後放入南瓜和豆類等蔬菜中,再經過精心烹飪後放入面條中。然後把熱油放入鍋中,每個人都要煮壹會兒。吃起來美味又營養。

垣曲鍋盔,煎餅

鍋盔由溫水和優質芝麻制成。面團混合後,用搟面杖搟成圓餅,用兩片煙草和木炭烘烤。烤制後的鍋盔外皮金黃,外脆內韌,適合攜帶幹糧。薄餅是用面粉和雞蛋與清水混合制成糊狀,然後裹上由洋蔥、精鹽、五香粉和其他調味料制成的蔥花,然後卷成薄餅,在鍋中攤開。油炸後兩面金黃,薄而香,油不膩。

瑞成泡泡油糕

瑞城泡油餅是由白面、豬油、白糖、陳皮、香料等制成。,通過復雜的過程,如燙面,餡料和油炸。油餅從油鍋中撈出後,餅的表面有許多氣泡,看起來像壹朵含苞待放的牡丹花,黃白色,像銀絮壹樣浸透,吃起來香甜酥脆。

芮城陽城鹵肉

陽城紅燒肉具有皮軟、色鮮、香而不膩、久存不腐、酥脆適口的特點。將肉放入水中煮沸後,加入調料將其煮熟,腌出的湯可以多次使用。羊城燒餅鹵肉是芮城的名吃。

聞喜蔥花餅

源於明朝,因餅內有蔥花而得名“蔥花餅”。它有許多層和薄層,吃起來脆而香,回味悠長。它與北京的平遙牛肉和山西刀削面齊名,被稱為山西三大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