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麽說,漲工資的幹貨水平吊打這世界上百分之99%的人,畢竟是曾經混飯吃的東西。然而現在的張佳瑋,怎麽說的,並不純粹了,或者說,更接近壹個作家而不是壹個籃球評論者。
兩年之前剛混虎撲的時候,除了看濕乎乎撕逼上步行街看人YY,就是打開漲工資的空間看碎碎念和老球評,那個時候的漲工資在虎撲上寫的東西還都是籃球,行文有著壹股雜文特有的戲謔,同時幹貨充足,邏輯自洽,總而言之就是最高級的科普文,看著不悶,還能覺得學到了東西。然而這幾年,準確來說是發生了兩件事之後,漲工資的虎撲空間就變成了主要寫雜文順手謝謝球評。具體地改變在哪裏我也說不大清,但就是給人壹股不如之前用心的感覺。假如說以前的文章是壹分逗趣壹分煽情,剩下八分全是球,現在的話就是兩份逗趣吸引讀者,剩下的壹半是情懷壹般是球,說球的地方還有80%是列數據,對戰術的分析少了太多。為什麽?原因無他,少了對籃球的熱愛而已
張佳瑋是誰? 張佳瑋是誰? - 知乎用戶(分享自 @知乎)
這是漲工資自己寫的類似小傳的東西,我覺得思考壹個人發生的改變要從他的經歷著手。漲工資在籃球圈子最活躍的時候是什麽時候?大概是做籃球評論員的那段時間,從小傳裏,這段時間可能是個需要攢錢的的時候(順便說壹句,這種為了四年之後的目標開始努力工作的態度以及最後的積極結果已經決定了這個人的下限不會低),然後就是12年,出國。同為出國黨,壹開始出國壹定是無所事事的(在下大壹摸了壹年的魚),而且從各種消息上看漲工資也並不是過去讀學位的,更加類似於陪讀。讓壹個年近三十的人踩著青春的尾巴去陪讀可能有點奇怪,但作為壹個自由撰稿人,漲工資絲毫不虛,每天寫寫約稿,上上培訓班,跟“某人”調調情,剩下的時間基本都是自己支配,工作收入雖然不壹定穩定卻足夠用了(這壹段是我腦補的漲工資的“best life i can imagine"。這麽多的空閑時間,很容易就會發散到之前壹兩年習慣成自然的興趣裏去,也就是籃球。何況作為壹個老刺蜜,11年黑八之後就憋著壹股勁,自然對籃球圈子的事情會有關註,估計那幾個賽季都是82場場場不落的,還帶著看看其他的焦點戰,所以碎碎念發的也多。質量也高。
然後就是我剛剛提到的發生的兩件事,壹件事馬刺14奪冠,另壹件事是推出公眾號。第壹件事了結了籃球方面的心願,第二件事則是體現了個人營銷思想對漲工資的影響。先說第二件,以前的漲工資從來都不發關於自己寫的東西。天涯虎撲知乎豆瓣的ID除了名字壹樣,幾乎沒有交集,在虎撲就是寫球評,在豆瓣就是耍文藝,在知乎東西可能雜壹點,但大部分是以為人解惑為主。其實作為作家這麽不愛營銷自己算是比較少見的(貌似工資沒微博),對我個人而言壹個純粹的人更加令我尊重。而對作家自身來說這就不壹定是好事了,畢竟作家消耗的是關註度,假如壹段時間在某個方面便秘了,壹瞬間就過氣了。所以工資的這個決定對他自己而言無疑是正確的,但是這無疑降低了漲工資作為壹個球評作者的純粹程度。從球評質量就能看得出來。眾所周知漲工資的球評壹般都是碎碎念合集,然而最近這壹年的碎碎念量沒怎麽減,關於籃球的比例卻大大降低了。原因?馬刺奪冠了,還看啥球啊,此生無憾了都,反正也連冠不了,隨他去吧。再加上對法國環境的熟悉,自由時間除了窩在家裏看比賽錄像也有別的可幹了,自然花在籃球上的的精力就少了,所以碎碎念少了,球評裏幹貨也就剩下歷史和數據了。
說了這麽多,作為壹個球迷,其實並沒有對工資指手畫腳的意思,畢竟工資的人生裏家庭第壹,美食第二,自由自在地寫文章排第三,之後才是籃球。他也許很喜歡,但籃球之於他,並不是壹個值得為之奮鬥的事業。我所做的,只能是祝我曾經的偶像壹切順利
最後引用壹下百度百科張佳瑋的最後壹句話吧
”張佳瑋的神韻不在於他的文字,而在於他對籃球的執著與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