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鮮豆皮,湖北武漢人早點的主要食品之壹,也是民間極具特色的地方傳統名吃。三鮮豆皮是糯米和豆皮合作而成,以餡中有鮮肉、鮮蛋、鮮蝦(或鮮肉、鮮菇和鮮筍)而得名。最初是武漢人逢年過節時特制的節日佳肴,後來成為尋常早點。色澤金黃透亮,鮮艷奪目,皮薄軟潤爽口,滋味鮮美,含有蝦、菇、肉香。以其獨特風味遠近聞名。豆皮制作過程中要求“皮薄、漿清、火功正”,這樣煎出的豆皮外脆內軟、油而不膩。以豆皮著名的是位於武漢市中山大道的“老通城”,其制作的豆皮在武漢市市民中有很好的口碑。
>面窩, 是武漢的小吃之壹,也是武漢特有的。通常只在早餐時間(武漢人稱為“過早”)提供。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得幹脆成了壹個小洞,呈凹狀,武漢人不習慣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窩”。面窩創始於清光緒年間。現在還有壹些小面窩,用的鐵勺內部較小。面窩和熱幹面壹樣,也是武漢人愛吃的早點之壹,制作簡單,遍及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多為攤點經營,或由飲食店兼管,沒有代表性店鋪。
四季美湯包是湖北武漢著名的小吃,屬於蘇式湯包。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江漢路口附近的壹家小吃店的店名,意為壹年四季都有美食供應,如春炸春卷,夏賣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餅等。武漢的四季美湯包是在蘇式湯包的傳統作法基礎上不斷改進形成的。這種湯包具有皮薄、湯多、餡嫩、味鮮的武漢風味特色,有蝦仁湯包、香菇湯包、蟹黃湯包、雞茸湯包、什錦湯包等新品種,花樣繁多,風味獨特。
熱幹面(Hot dry noodles)是中國十大面條之壹,是湖北武漢最出名的小吃之壹。面條事先八成熟,撈出來再淋上色拉油、上下翻動吹涼備用,吃時開水下鍋燙熟即可撈出,淋上芝麻醬、辣蘿蔔丁,香蔥,鹵水,鹽,醬油即可。其面條纖細爽滑有筋道,色澤黃而油潤,味道鮮美,由於熱量高,也可以當作主食,營養早餐,補充機體所需的能量。熱幹面對武漢人來說不僅是壹種小吃,更是壹種情懷。
武漢燒梅是武漢著名的特色小吃,因其外形是用非常薄的皮裹著糯米捏成梅花形狀而得名。燒梅是由非常薄的面皮裹著香菇碎丁、肉末、糯米等制作而成,裏面還放有黑胡椒等,吃起來夠鮮嫩,入口瞬間還帶有濃郁的胡椒味,高湯濃郁入味,加以每壹口的皮薄軟嫩,味道著實鮮美。武漢燒梅通常夾著油餅吃,這是武漢人鐘愛的“過早”小食。油餅又酥又脆,燒麥又粘又潤,混合在壹起的口味實在是獨特。
歡喜坨又稱歡喜團、麻湯圓、麻雞蛋,為湖北武漢、荊州,沔陽(今仙桃市),天門,江陵等地的特色傳統小吃。在武漢已有百余年歷史,它是糯米粉滾成圓團,再裹上壹層芝麻,炸熟後外脆內軟,外焦裏嫩,色澤鮮艷,咬壹口,壹聲脆響後糖汁四溢,滿嘴芝麻香。
糊湯粉,著名武漢傳統小吃,是與油條相配的小吃品種,凡賣糊湯粉,必賣油條。被譽為“武漢壹絕”的鮮魚糊湯粉泡油條,是經典的漢味名吃。它是武漢人的羊肉泡饃,其傳統意義、歷史內涵,絲毫不比羊肉泡饃遜色。壹碗飄著鮮美魚香味兒的糊湯粉,撲面而來的是水鄉澤國、魚米之鄉的氣息和味道。
糊米酒是武漢著名的特色小吃之壹,是由精細的糯米粉和酒糟做成的糊湯,有米酒和小小的湯圓,酸酸甜甜,粘而不膩。武漢糊米酒的做法不止壹種,各地之間略有差異。比較常見的是將藕粉先用開水調成糊狀,在鍋裏放入紅棗、糖桂花和甜酒糟煮開,再將藕粉滿滿倒入其中攪拌至透明狀即可。做好的糊米酒晶瑩糯滑,上面撒著幾粒糖桂花,還會放上壹個雞蛋。
汽水包,其實就是普通的包子包好後,壓扁,下鍋煎熟,是武漢著名的傳統小吃之壹。汽水包的做法是用最傳統的老面,揪壹團搟成圓餅,裝上壹大坨餡料,捏攏揉搓,再去掉多余的面皮,根據不同的餡料用芝麻做上標記,壹個汽水包就做好了。汽水包汽水足,油潤光亮,外脆內軟,餡料糯鮮,包子皮外頭香酥脆口,餡料松軟透氣,入口酥脆。
雞冠餃,屬於湖北武漢名優風味小吃。色澤金黃,外脆內香。屬於小吃菜譜,主要原料是面粉;味道鮮美,制作簡單。雞冠餃顧名思義,形狀蠻像雞冠,是武漢的特色小吃。因其形狀如雞冠而得名,面香酥脆,入口綿軟,自家炸制,方便健康。武漢土生土長的雞冠餃是老面發的,然後打堿。